书城亲子家教善学习·好方法:父母如何塑造优秀初中生
23202300000026

第26章 学好重要学科有高招(7)

④排疑解惑

对概念的研究还在于排疑解惑,自己去验证它的正确性。对概念中有疑虑的地方,不妨试试看它究竟是怎样。通过自己验证排疑解惑,记忆就准确了。

(3)对概念进行辨析

“概念学多了,反而有些糊涂”,这是一些初中生的感受。有这种感受并不奇怪,因为数学概念有很多是容易混淆的。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要真正理解一个概念,仅靠引入、推导还不够,还要通过辨别、分析来澄清混淆,明确内涵、外延,深化理解。

①对比辨析

一些类似的概念,只有在对比中才能找到联系与区别,明确它们的从属关系,关键是要抓区别,通过对比,既知道了各概念间的共同属性,又知道了它们各自的不同属性,运用时就再不会糊涂了。

②变式辨析

对概念进行变式分析和应用,能够进一步掌握概念的特征及广泛效能。定义、定理、公式一般都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其对象间的关系。一个关系式里包含的几个量,虽有固定的关系,但不一定有唯一固定的形式。对形式进行合理变式,可得到更多的结论。变式辨析的一般方法是:a.单向递进式联想;b.双向可逆性联想ic.恒等变形。但要注意:在多种变式中,一定要首先深刻认识原公式、定理的特征。另外有些定理往往难解其意,用起来也很被动,这就要把它大解剖,析理清楚,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③条件辨析

有些公式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条件变了,则可能导出错误的结论。因此,要正确运用公式,就要弄清条件的来龙去脉。当公式的条件较多时,要弄清提供这些条件的原因,避免条件问发生交叉错误。有的时候学习的公式都带条件,弄得人眼花缭乱,用公式时不知如何是好。

④概念的记忆

数学的概念必须牢牢记住,只有记住了,才谈得上计算、运用和论证,否则是不可能有解题能力的,因此,初中生应学会一些记忆的方法。

2.建立、发展和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学习,就是把数学知识结构(指教材)经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头脑里的数学认知结构。

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处于核心地位。

那么,作为家长,该怎样引导上初中的孩子建立、发展和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呢?

(1)打好基础,建立优良的数学认知结构

学习一门数学的新课程,或学习某一课程中与前面知识没有多大联系的新课题时,开始都会碰到一系列新的概念、公理、思想方法,以及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定理、公式等,这些内容不可能被原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只能从实例、模型或已有经验中抽象概括,形成新的概念、公理、方法等,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平面几何入门阶段的学习,就处于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这个新建立的数学认知结构,就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它的优劣直接影响以后学习的好坏,因此显得十分重要。

数学家张广厚曾说过:“我在念一本新书时,开头我特别下工夫,由于开头都是基础的东西,基础的东西往往是容易接受却难理解,特别是高等数学是这样……中学学习也是一样,开头简单,自己认为懂了,实际没懂,不下工夫,过两三个月就吃力了。要入门,就要开头下工夫,我觉得开头的基础要搞扎实。”他这番话,道出了入门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反映了开始时建立优良认知结构的必要。事实上,从学生学习平面几何起始阶段的情况,也可说明这一点。

新建立的认知结构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水平,所以这些内容虽然简单,但学习的要求却很高,应引起特别注意。尤其是采用公理化方法编写的教材,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

(2)循序渐进,搞好命题学习,促进认知结构的良好发展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内容紧密相连,一环紧扣一环。在学习时,若对某一环学得不扎实,认识模糊不清,就会直接影响认知结构的良好发展。如果不及时解决,那么继续学习下去就只能是机械学习,这时认知结构中出现的都是一些孤立的“点”,不仅容易遗忘,而且失去应用的价值,结果导致学习的失败。

在学习每一个定理、公式时,都要清楚地知道怎样一步步得出结论。运用了哪些概念、公理、定理或公式,使用的是什么方法等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不能只记住其条件和结论。命题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从感知定理的情境(信息输入),接着进入思维(信息加工),即与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知识建立联系,相互作用,进行同化,然后把它纳入原有认知结构(储存),并使原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这个思维活动中,既要理解证明过程,更要从中学习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题途径。这对发展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所体现的分类、化归的方法等,就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那种尽量缩短命题学习的时间加快学习进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精炼所学知识,不断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认知结构也有一个形成、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认知结构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大可以指整个中学阶段数学认知结构,小可以指某章某节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某部分内容的认知结构。因此,每到一个阶段,就要进行提炼,改善原有认知结构,提高抽象、概括水平,以便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和应用。通常,阶段复习、学期复习就应起这个作用。

数学家华罗庚谈到学习有一个“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他说:“要真正学会学懂还必须经过‘由厚到薄’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这看起来你得到的东西似乎比以前少了,但实质上经过消化,变成精炼的东西了。”华罗庚在这里特别强调了“由厚到薄”的重要性,反映了改进、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例如,初中学完代数方程后,可以对方程的解法进行整理、提炼,得出基本思想——“转化”、“降次”、“消元”,达到了高度概括、简缩;再由知识“点”、“线”组成知识的“网络”,揭示内在的联系,从而完善了这一部分的认知结构。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则不仅对数学知识会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3.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旦形成,就会自动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时如影随形、相伴相生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学习习惯是在一定情境下,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学习行为方式。倘若不沿着业已形成的习惯去做,就会产生不愉快、不自如,甚至苦恼的情感反应。因此,人们常常把习惯称为人的“第二天性”。作为父母,要在孩子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从而使孩子的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效益更大。

(1)从阅读教材开始

数学教材在叙述上往往兼顾科学性、通俗性、生动性和可读性,而且教材内容有老师讲解、启发引导,因此,容易使初中生通过阅读教材体会到怎样阅读其他参考书,进而初步掌握自学的方法。

一般初中生在阅读、预习数学课本内容时,往往会像阅读小说那样,不得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何处是关键词语,应该怎样剖析、深刻理解并掌握,往往不清楚,表面上好像弄清了的数学内容,其实还是马马虎虎、眉目不清,到老师讲课时,还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去学习。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应该有一个简要的思考提纲,使自己在自学过程中,能够带着问题去学,做到心中有数。

(2)写一点数学读书笔记

在数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后,可以对孩子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写一点数学读书笔记,目的是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可以逼着初中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这种好习惯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写数学读书笔记的好处是: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使所获得的知识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便于记忆;

·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

·有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掌握分析、归纳、整理材料、研究问题的方法;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维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学习解析几何中“直线”时,对于如何求证平面上“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可以联系所学内容,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用平面上求两点距离的方法来求,使AB=BC+CA:

·用定比分点公式来求,把其中一点看作另外两点的定比分点时,在线段定比分点公式中,横坐标代入后所得出的入值与纵坐标代入后所得出的入值相等;

·先求出任意两点的直线方程,再验证第三点在所求直线上;

·任意两点连线斜率相等且过同一点,如:KAB=KBC且两直线都过B点;

·先求出任意两点的直线方程,再验证第三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为0。

这样,能使初中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种一题多解能力的训练,不但对我们在校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他们走上社会也有很大的帮助,能促使他们遇事肯动脑,妥善地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

(3)综合培养数学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要从头抓起,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如同古人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因此,要从头抓起,高度重视初中生学习行为的规范性、科学性,要明确学习习惯的后天性和稳固性的特点,让他们相信,自己从头抓起,一定能成功。同时,提醒他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习惯无论好坏,一旦养成,就难以矫正。二要从严抓起,任何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都要靠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长期的实践,才能逐渐养成,比如“先复习、后作业”,只有严格要求、严格进行训练,一丝不苟、毫无例外,才能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定势。三要从点滴抓起,学习习惯是关涉整个学习的综合性的行为方式,诸如独立思考的习惯、善始善终的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循序渐进的习惯等等,都需要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的全方位推进。必须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才能在多次刺激与强化的基础上变成孩子的内在需要。四要从借鉴抓起,告诉孩子,要不失时机地向自己的同学、老师学习,向周围的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充分借鉴他们(特别是自己的同学)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启发自己的自觉性,提高自己良好学习习惯的达成度。主要从激励抓起,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表扬,强化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通过自我激励及暗示,不断巩固业已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4.提高数学观察能力的四种迹径

观察能力不强的初中生,审题时看不清题意,解题找不到突破口,学习概念时不能掌握实质,因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可见,观察对数学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命题的发现,解题方法的探求,都离不开观察。就数学的基础而言,公理的确定就是首先通过观察事物的运动变化,再通过抽象概括才得以形成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观察能力呢?一般来说,父母要建议自己上初中的孩子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通过目的性来提高观察力

目的性是数学观察活动的本质特征。没有目的的感知就算不上观察。因此,目的性是区分感知与观察的标志之一。

在数学学习中,观察的目的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明确观察对象、要求、步骤、方法。为此,在数学观察时,要养成观察的目的意识,也就是说,要养成观察稳定的目标,而不受其他刺激的干扰的习惯。

例如,在对longaM/longan=longbM/longbn的证明之前,首先把观察的目标确定在这个恒等式中对数底数上,通过观察,得知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中的对数底数相同,而不同的分式表现出分子、分母中的对数底数的不同。

通过观察加工(或理解)后,得到这个恒等式实际上是对数换底公式的变形。

(2)通过条理性来提高观察力

数学学习中对数学对象的观察往往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就不能漫无边际地、杂乱无章地进行观察,而应逐步养成观察的条理性。例如,分门别类地观察,或注重对象问联系进行观察,或从特征上进行观察,等等。

例如,对方程3-3x+x+6/3-3x-x+6=1-4x+2x+8/1-4x-2x+8的观察,先从方程两边进行观察,发现两边的分母各不相同。如果通分,势必给方程带来更加复杂的结果。进而从特征上去观察,发现方程两边有共同的特征:分子、分母是两个根式的加与减。加减号前的根式总是相同的。把它写成以下模式:

A+B/A-B=C+D/C-D

这样一来,对观察更为有利,它减少了许多干扰因素,把特征更清晰地暴露出来。

通过观察,得到方程的特征,再联想合分比定理:

A/B=C/DA+B/A-B=C+D/C-D

方程的解就很容易求出来了。

这种观察就是一种有条不紊的过程、循序渐进的过程、按部就班的过程。

(3)通过训练敏锐性来提高观察力

观察的敏锐性就是指在观察过程中很快地发现被观察对象的特点,或容易发现别人不易发现或易于忽略的东西。许多发明家、科学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牛顿通过观察苹果坠地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观察敏锐性的表现。

(4)通过精确性来提高观察力

观察的精确性表现为对被观察对象的隐含因素的觉察和发现,以及对被观察对象的性质间的细微差异的发现等的品质。

在数学学习中,重视观察品质的培养,从实质上就是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观察力是使学习者学好数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激发学习者的数学探索精神、引发数学发现的源泉。

提高观察力就要像巴甫洛夫所提倡的“观察,观察,再观察”那样。在观察活动中提高观察的品质。

5.学好逻辑,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新命题的思维形式,它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方法。

所有推理都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只要前提真实可靠,推理过程合乎推理的形式和规则,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推理可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只有一个前提的推理叫直接推理,例如,零作除数没有意义,以此为前提可直接得出“使分式方程分母为零的解没有意义”这一结论,这就是直接推理。间接推理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的推理,例如,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由这两个前提可得出“π是无理数”的结论,这就是间接推理。间接推理又可分为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