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度有心人
23153100000029

第29章 有一颗谦卑心,你会更清醒(3)

蹶叔也做生意,但总是别人贩卖什么货物,他也贩卖什么货物,因此,货物总是卖不出去,结果做生意老是赔本,弄得十分穷困。他非常懊恼地说:“我为什么不早些改变购货的方法呢?”

后来蹶叔和一位朋友去航海,船开到接近大洋的时候,朋友对他说:“我们不能再前进了,前面是归塘,水势很险,过去了就难回来了。”但蹶叔依旧把船开到了归塘,一股漩流把船转了过去,险些葬身海底。直到9年以后,一次强烈的大海风,才把他们坐的那只船又吹了回来。

这时,蹶叔的头发和胡子全白了,人也很衰老了。他神情懊丧地对朋友哀叹道:“这次航海几乎老死在海外,我真该早听你的劝告啊!”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只有认真听取别人的忠告,善于吸取教训,做一个虚心接受意见的人,才能避免许多懊悔及烦恼。

“我慢”

唐朝大将郭子仪是中国历史上智勇双全的著名将领,安史之乱时,他击败史思明,打垮安禄山的叛军主力,保住了李氏江山。然而,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对于禅僧,更是礼敬有加。他的大军之所以能横扫天下如卷席,是因为有充足的粮草供应。而那购买粮草的军费,有很大一部分是六祖慧能的弟子——神会禅师从佛门弟子手里筹集来的。所以,尽管战后郭大将军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他时常到寺院进香礼佛,聆听佛法。

一天,他又一次到寺庙参谒住持禅师时,他恭恭敬敬请教道:“师父,我在阅读佛经时,经常看到经文中有‘我慢’一词。请问,这如何解释呢?”

住持禅师大喝一声,说道:“你这个呆头呆脑的家伙在胡说什么?”

郭子仪一愣:禅师怎么啦?突然之间换了这样一副“傲慢无礼”的面孔。

一时间,方丈里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要知道,郭子仪是当朝相国,连皇帝都要对他礼敬三分。郭子仪心中一股愤怒之气升腾起来,脸色阴沉。正当他要拂袖而去之时,禅师却恢复了慈祥的面容,微笑着说道:“郭大人,这就是‘我慢’呀!”

禅不喜欢用语言文字,更不愿意用它去解释什么概念。正如禅在生活中去体验一样,对于概念也是一样。所以,住持禅师现身说法,给郭子仪当头棒喝,让他体悟到了什么是“我慢”。

脾气何来那么大

禅宗是以“无相”作为教义之根本的。“相”是事物和现象的形状和样态,又是作为认识一定结果的表象和概念。佛教教义认为无论任何存在,一旦以任何形式来把握时,就会歪曲它。即存在的本质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故作“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扫地,未曾搭腔。但他突然拿起扫帚将山冈铁舟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而起。

独园问道:“一切皆空,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禅宗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是说,谦虚乃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基本因素。若不能清楚地认识自我,因为想有知,就变得接纳不了智慧了。所以,想真正成为有智慧的人,一定要谦虚又谦虚。

不要轻视后生

有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便到客堂休息,才坐下来,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身旁年老的无德禅师说:“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不到2分钟,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喊:“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拜台上的盆花,也别忘了浇水呀!”“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饭。”

这位信徒只见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一会儿跑东,一会儿往西,实在看不过去,就问无德禅师说:“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禅师非常得意地回答:“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一会儿叫您做这,一会儿要您做那呢?”

禅师欣慰地说:“我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吃饭,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了之后,仍不甚了解,满脸疑惑地问:“不知道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呢?”

无德禅师说:“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有用呀!”

能自知

人啊,认识你自己吧。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人贵在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人做事,那才有真正的喜悦。

人彼此都不相同,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强壮,有的人羸弱。每个人的性格、能力、经验也各不相同。我们只有依照自己的潜能去发展,那才有真正的快乐。

观照自己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前辈支使和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干什么了?”

方丈微微一笑,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

3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老方丈,蛮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人我都认识了,我想做点事。”

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着,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着。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寻思着。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顿悟了,赶忙跑去见老方丈。

人人都有一双眼睛。但我们的这双眼睛总是向外看,不会向内看。因此,在我们的眼里,看到的总是那些功名、富贵、金钱、美色等“身外之物”。于是,我们去追逐这些眼睛所看到的,并奋不顾“身”。佛教告诉我们,眼睛要学会向内看:眼观鼻,鼻观心。“观心”就是观照自己,观照自己的佛性,如果你始终在观照自己,那么你的心就不会为外在的色相所诱惑,因为你根本就不关心这些“身外之物”了。

一脚踩不进

云门文偃大师,没有悟道之前去参拜睦州禅师,睦州禅师见到文偃一来马上就闭门不见。文偃敲门,睦州在里面就问:“是谁?”

文偃说:“我,文偃。”

睦州问“你要做什么?”

文偃说:“我参究真如佛性到现在还不明白,乞求师父给我指示。”这睦州和尚倒也奇怪,把门一开马上又闭起来。文偃连续三天来叩门,睦州禅师连续三天一开便闭门。

到了第四天,当睦州禅师开门的时候,文偃事先已有准备,抬起一脚就踩进去。睦州看他一脚踩进来,干脆把门打开,抓住文偃的衣领说:“快讲!快讲!”

文偃正打算要说,睦州一把就将他推出去,说:“你这不是悟得根本,就好像秦朝留下来的钻木头的那个钻子一样,早就腐烂不堪,不能用,这不是真的。”说着就把他往外推,趁他后脚还没有出去之前,把门一关,将他的脚夹住啦,这一夹脚受伤了,文偃就在这时大悟。

睦州禅师三天刻意闭门而引得文偃疑念不断,所以他一心想要弄清楚,就在睦州开门的时候强行插进一脚。在禅门来讲,强行把脚踏进来是表示自己已经悟了,所以睦州这个时候要确定文偃是不是真的悟了,因此索性开了门,抓住文偃的衣领,逼着他赶快讲。文偃这个时候准备要开口,睦州就知道他没有悟道,便一把把他推出门外,待他后脚将出未出之际,睦州就迅速把门关起来夹他的脚。

若自己并无真正才学,又何以强入他门?不但不能受益,终落得残局而归,实为不当。不如待到真正有所才能之时,再踏入这个门槛儿也不迟。

雪窦不做邮差

雪窦寺在浙江宁波四明山中,历代出高僧,而这些高僧也多以雪窦作为自己的名号,但下面这个禅宗公案中的雪窦禅师是指正脉的雪窦重显禅师。

雪窦大师慈悲心切、诲人不倦地传播着佛法真谛,让人彻悟人生的本来意义,在禅林中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天下的学人士子,衲子奇僧,无不争相趋骛,切磋印证。

大师住到雪窦寺后,庄严佛土,气象一新,成为禅林云门宗法的新祖庭。这一时期,其他禅宗派系都显得衰落,唯有云门一枝独盛,所以天下称为“云门中兴”。

当初,雪窦禅师在淮水旁遇到太守曾会。曾会问他去哪里。他说,也许往钱塘,也许往天台。

曾会就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很好,我写封介绍信给您带去,他定会好好地待你。”

可是雪窦禅师到了灵隐寺时,并没有把介绍信拿出来求见住持,一直在大众中过了3年。曾会于3年后奉令出使浙江时,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却没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曾会不信,便自己去僧房内寻找,在1 000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才找到雪窦,便问道:“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是不是我为你写的介绍信丢了?”

雪窦:“不敢,不敢,因我是一个雪水僧,一无所求,所以不做你的邮差呀!”

他随即从袖里拿出原封不动的介绍信交还给曾会,双方哈哈大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寻门路,找关系,而雪窦禅师不当邮差的故事着实使我们汗颜:原来我们当了一辈子的邮差!而自己真正想干什么,或本来的自己是怎么样的?我们却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