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脾胃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23113000000034

第34章 敦煌医书中脾胃病方证规律研究(3)

(4)黄连散(P.2565)。孩子两三岁至五六岁,患赤白脓血热痢,黄连十二分乌梅肉八分(熟干土)阿胶七分(炙)犀角末七分黄柏八分茜根六分黄芩六分龙骨八分上捣筛为散,二三岁以来,饮服半钱许,日再服,稍稍加至一钱。四五岁以上,量大小以意加服之。日并再服。忌食猪、鱼、生冷、油脂、蒜、面等。

二、胃病辨证

(一)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胃阴不足,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放大便干结。胃失阴液滋润,胃气不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代表方剂】

(1)石龙芮丸(P.2565)。主上热下冷,脾胃气不足,下多消食,纵食无味,不长肌肤。此方宣通荣卫,调中,兼理食气,平胃能食,充实倍力方中。复服石龙芮六分萎蕤四分枳壳十六分(炙)麦门冬四分(去心)甘草十六分(炙)菌桂(官桂)一分薯蓣四分干地黄六分石斛四分女麹八分(熬香)上十味捣筛,蜜和为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二十丸,日二服,稍加至二十五丸。酒饮,任量,体中冷热服药。禁海藻、太肥滑、难消食。

(2)大麦奴汤(《疗服石方》)。准前压石热毒,大麦奴四两(麦青是)麦门冬四两(去心)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桂肉二两葱白八两(勿有姜)上件六味细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若无麦奴,以大麦三升净洗亦得。若用麦者,先煮使熟,作大麦曲方,压诸石热,宜常作服之。取大麦任多少,熟捣,令使皮尽,蒸之人热,曝使干,微熬使香,细捣出之。和水服,甚解石热,宜恒有之,甚要。

(二)食滞胃脘证

食滞胃脘证,是指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胀闷疼痛,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为辨证要点。胃气以降为顺,食停胃脘胃气郁滞,则脘部胀闷疼痛。胃炎和降而上逆,故见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浊下移,积于肠道,可致矢气频频,臭如败卵,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为食浊内积之征。

【代表方剂】

(1)干姜麦曲六味散(P.3930)。治一切冷方。瘦弱不能食,食乃不消方,好曲一升胡椒三两获苓三两橘皮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二两上捣筛为散,每日空腹服方寸匕。蜜丸亦得,酒下觉热,饭压即瘥。

(2)干姜麦曲四味丸(P.26622)。治一切冷病方干姜五两芥子一升花椒一升黄色小麦曲末一升,以上药捣筛,蜜和为丸,空腹下之。

(三)胃寒证

胃寒证,是指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过劳倦伤中,复感寒邪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或伴见胃中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迟。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共凶为辨证要点。寒邪在胃,胃阳被困,故胃脘冷痛。寒则邪更盛,温则寒气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温则减。胃气虚寒,不能温化精微,致水液内停而为水饮,饮停于胃,振之可闻胃部漉漉水声,水饮不化随胃气上逆,可见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或迟是内有寒饮的表现。

【代表方剂】

(1)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附子一枚,炮干姜三两黄岑大黄芍药(《辑校》作“枳实熬”)甘草炙,各一两。右(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2)良姜三味饮*(P.2882)。若觉饮食过度,夜眠不覆衣被,内外既冷,食饮不化,心腹结痛,吐利不休,此是温霍,高良姜二两豆蔻子二两桂心二两上三物细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绞去滓,细细带暖饮之。

(3)桂辛甘草散(S.4329)。治口臭甘草一两细辛一两桂心一两甘草、细辛各一两,捣筛为末,和捣筛为末,和桂心服之即瘥。

(4)五芝方(S.2438)。□□□□□乌麻油□茯苓半斤花椒四两饴糖半合蜂蜜二合令童□日三服,食之三丸,以日出时□□及午时,申时□□年,头白更黑,力彻虚空□□日行千里□□。

(四)胃热证

胃热证,是指胃火内炽所表现的征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常见症状和热象共见为辩证要点。热炽胃中,胃气不畅,故胃脘灼痛。肝经郁火横逆犯胃,则吞酸嘈杂,呕吐,或食入即吐。胃热炽盛,耗津灼液,则渴喜冷饮;机能亢进,则消谷善饥。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见牙龈肿痛,口臭。血络受伤,血热妄行,可见齿衄。热盛伤津耗液,故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

【代表方剂】

(1)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石膏如鸡子大,锦裹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右(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2)大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竹叶三大握。右(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3)小腾蛇汤。治天行病热病,胃气素实,邪气不除,腹满而喘,汗出不止者方,枳实三两,厚朴二两,甘草二两,芒硝二两。右(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上三味至二升许,去滓,内芒硝,待焰(烊?)已,顿服之。(此段小腾蛇汤《考释》无,据《辑校》补)

(4)大腾蛇汤。治天行病热病,邪热不除,大腑闭结,腹中大满实,汗出而喘,时神昏不识人,宜此方,急下之方。枳实三两厚朴二两甘草二两大黄葶苈熬黑,打如泥生姜芒硝后下。右(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取上六味至四升,去滓,内芒硝,待焰(烊?)化已,温服二升,生姜一作大枣。(此段大腾蛇汤《考释》无,据《辑校》补)。

“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

——《脾胃论·用药宜禁论》

敦煌医书中脾胃病方证分析

§§§第三章敦煌医书中脾胃病方证分析

§§§第一节纳运失常

敦煌古医方中根据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升一降,在五行均属土,一为阴土,一为阳土,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相互为用,共同配合,完成对水谷津液的受纳与运化,两者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而组成的方剂主要针对食滞胃脘、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痰毒结聚等纳运失常的病证而设。

一、食滞胃脘

食滞胃脘是指饮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引起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等因素引起。以胃脘胀闷疼痛,饮食不消,嗳腐吐酸等为主要表现。针对食滞胃脘证,常拟定消积导滞之治法。食滞胃院,实而不虚,根据“客者除之”的原则,当用消食化积之品,去其积以恢复脾胃纳运之职。故常以神曲、山楂、麦芽等为主组方,再据证情的兼挟,病性的寒热,随证配伍,体现消食化积之法。

(一)干姜好曲六味散(P.3930)

【组成】好曲一升、胡椒三两、获苓三两、橘皮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二两

【用法】上捣筛为散,每日空腹服方寸匕。蜜丸亦得,酒下觉热,饭压即瘥。

【方证】脾胃虚寒,食积内停。症见身体消瘦,食少纳呆,饮食不消,脘腹腹胀满疼痛,喜温喜按,得温则减,泛恶欲吐,大便溏泄,喜食热饮、热食。(原文:治一切冷方。瘦弱不能食,食乃不消方。)

【分析】食少不消,脘腹胀满为本方主证,病在中焦,察其兼证,当为虚寒。本病多由恣食生冷,损伤中阳,以致中焦虚寒,健运失职,故见食少纳呆,饮食不消;脾胃升降失常,脾之清阳不升则见大便溏泄,胃之浊阴不降则泛恶欲吐,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健运失职,食积内停,故气机亦为之阻滞,则见脘腹胀满疼痛。喜温喜按,得温则减,喜食热饮、热食均为脾胃虚寒之征。

【治法】温中散寒,消食和胃

【配伍】本方方证关键在脾胃虚寒,食积内停。故治法当以温中散寒,消食和胃。方中用干姜温中散寒、茯苓健脾燥湿,二药相配,温补结合,以恢复脾胃之功能;胡椒温中祛寒,与干姜合用,温中祛寒之力增强,橘皮理气和胃,防气机阻滞,消胀除满。佐以好曲,消食导滞。甘草调和诸药,与茯苓同用,共奏健脾益气。全方消补并行,温补结合,共治脾胃虚寒,食积不消证。

(二)干姜麦曲四味丸(P.26622)

【组成】干姜五两、芥子一升、花椒一升、黄色小麦曲末一升

【用法】以上药捣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酒,空腹下之。

【方证】中焦虚寒,痰食内阻证。症见食少纳呆,饮食不消,痰多胸闷,脘腹胀满冷痛,喜温喜按,得温则减。(原文:治一切冷病方。)

【分析】本方证本质在于脾胃阳虚,阴寒内生,运化功能失调,津液聚而成湿成痰,饮食不消,使寒湿、痰浊、食积互结,阻滞中焦则见食少纳呆,饮食不消,脘腹胀满冷痛,喜温喜按,得温则减;痰湿上阻于肺,则见痰多胸闷。

【治法】温中散寒,消食祛痰

【配伍】麦曲是指经破碎的小麦粒上培养繁殖糖化菌而制成。(齐民要术)中将麦曲分为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类。中医认为其有消食化积的功效,现代认为麦曲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酶和蛋白酶,可促使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的水解。现一般用于黄酒生产的糖化剂,主要为黄酒酿造提供了各种酶类。

本方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为君药。臣以辛热之花椒增强干姜温中散寒之力,恢复脾阳,散除阴寒。佐以白芥子宣肺涤痰;麦曲消食化积。全方四味合用,共奏温脾阳、散阴寒、消食积、化痰浊。

二、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证是指脾阳虚弱,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阳虚证。多由脾气虚证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证候要点。

针对脾胃虚寒常拟定温中健脾治法。敦煌古医方中的这类方剂十分丰富,其组方主要以干姜、花椒、桂枝(心)、附子、芥子等温中祛寒药为主,尤其在温里药物的选择上多用“姜”,因姜辛热,既能温里祛寒,又能助阳降逆,故在此类方剂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根据“内生之寒,温必兼补”的原则,常在方中配伍甘温,功能健脾益气的药物,如人参、白术、炙甘草、饴糖之类,以兼顾其虚。

此处选录并分析研究了理中丸、大调中丸、小勾陈汤、大补脾汤、建中补脾汤、大阳旦汤、小泻脾汤、大泻脾汤、泻脾汤、生姜四味丸、良姜三味饮、桂辛甘草散、丁桂口臭丸、五芝方十三首代表方剂。

(一)理中丸(P.2565)

【组成】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用法】上捣筛为散,蜜和作丸,丸如梧子。饮汁服二十丸,日两服,不定至三十丸。

【方证】脾胃虚寒证。宿食不消,脘腹冷痛,喜温喜按,霍乱吐利,口不渴,舌淡苔白润。(原文:主宿食不消及霍乱吐痢不止方。)

【分析】宿食不消,吐利腹痛为本方主证,病性属寒,病位在中焦。中焦阳虚,阴寒内盛,寒性凝滞,故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见宿食不消,呕吐、下利。

【治法】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配伍】本方证关键在中焦虚寒,健运失职,升降失调,故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故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臣以人参性温味甘,益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有补,补中有温,温补结合。脾为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以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并炙为用,一则合人参、白术益气健脾;二则缓急以治腹痛;三则调和诸药。纵观全方,温补结合,温中阳,健脾气,可调理中焦,故名“理中”。

【按语】本方与《伤寒论》理中丸方证、组成、用法基本相同。本方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小补脾汤方证、用药、剂量相近,差别仅一为丸剂,一为汤剂。

(二)理中丸(P.2882,P.3596)

【组成】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干姜一两、橘皮一两

【用法】上四味蜜和为丸,如梧子许,每日空腹,以酒下二十丸,日再服。渐渐加至二十九丸,忌冷水,油腻、陈臭桃李。

【方证】中焦虚寒,气机阻滞证。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原文:治一切气兼及不下食者方。)

【分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应为本方主证,病性属寒,病位在中焦。中焦阳虚,阴寒内盛,寒性凝滞,气机阻滞,故见脘腹胀满疼痛。脾主运化,今脾胃虚寒,难以运化饮食物,故见不思饮食。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除满

【配伍】本方方证关键在中焦虚寒,健运失职,气机阻滞,故治宜温中健脾,行气除满。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臣以人参性温味甘,益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有补,补中有温,温补结合。脾为太阴湿土,喜操而恶湿,虚则易生湿浊,阻滞气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用辛燥芳香之陈皮为佐,以行气除满,化湿和胃。甘草与诸药等,并炙为用,一则合人参、白术益气健脾;二则缓急以治腹痛;三则调和诸药。纵观全方,温补结合,温中阳,健脾气,可调理中焦,故亦名“理中”。

(三)大调中丸(P.3347)

【组成】白术十二分、人参十二分、干姜十二分、甘草十二分、(炙)橘皮六分、枳实口分

【用法】上捣筛为散,蜜和作丸,丸如梧子。(原方无用法)

【方证】中焦虚寒,气机阻滞证。症见脘腹胀满冷痛,不思饮食。(原文:饮食不调及冷气等。)

【分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应为本方主证,病性属寒,病位在中焦。中焦阳虚,阴寒内盛,寒性凝滞,气机阻滞,故见脘腹胀满疼痛。脾主运化,今脾胃虚寒,难以运化饮食物,故见不思饮食。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除满

【配伍】本方中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即是《伤寒论》中的理中汤,功专温中散寒,健脾益气,适用于中焦脾肋虚寒之证。又加橘皮、枳实以行脾胃之气滞,消积除痞,消补结合,寓消于补。故本方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泻泄,食积痞满等证宜。

(四)小勾陈汤(《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组成】甘草三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大枣六枚(去核)

【用法】上四味先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方证】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喜温喜按,不欲饮食,完谷不化,下利清谷。(原文:治天行热病,脾气不足,饮食不化,腰痛,下痢方)

【分析】本方证治系中虚有寒,不能运化,升降失常,清浊相干的脾胃虚寒证。脾脏阳气虚衰,运化失健,则不欲饮食,完谷不化;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凝滞气机,故见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升降失常,清阳下走,则见下利清谷。

【治法】温中散寒,补气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