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23104000000062

第62章 子张第十九 善于自我控制(3)

【译文】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呀,仲尼是不可以诋毁和诽谤的。别的贤能的人,有如丘陵一样,还是有路可以逾越的;而仲尼,就好象太阳和月亮,没有路可以超越它们。一个人即使要自绝于太阳和月亮,但那对太阳和月亮有什么损伤呢?只是表现出这个人不自量力而已。”

【说明】叔孙武叔抬子贡而贬孔子,就在于他不识深浅。因此,就叔孙武叔诋毁孔子之事,子贡再一次说,别的贤能的人有如丘陵一样,有路可以逾越,也就是说,还是可以知道深浅的,既然知道深浅,也就可以超越他了。而对太阳和月亮呢?无法知道其深浅,因此也没有路可以超越它们。因此,对于不认识的,或对于无法认识的,就不要妄加评论,更不要诋毁和诽谤。就象现代许多知识分子,一谈到宗教,就说是迷信,一讲到《易经》,就说是算命,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得宗教和《易》,就妄下评论了!这其实也是叔孙武叔不会自我控制,这些知识分子不会自我控制。若是能自我控制,虚怀若谷学习一下,也就不会诋毁和诽谤其它学问了。

25.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无知

【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於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对孔子太恭敬谦虚了吧,仲尼岂能比你更贤能吗?”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说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啊!老师的品德言行我之所以赶不上,就象是上天没有阶梯可以让我攀登上去一样。我的老师如果得到邦国,或是成家立业,所谓树立就是树立起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基础,开辟道路就可以引导人们行走,安抚人民人民就会来归服,动员百姓百姓就会来和同。他的生是大家的光荣,他的死是大家的悲哀;我怎么能够赶得上他呢?”

【说明】《论语》的编纂者为什么要把子贡的这两段话编在这里作为对全篇的总结呢?我们仔细研究子贡所说的,就可以明白,子贡是很善于自我控制的。从第一节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一直下来,都是在讲控制自己。“见得思义”是要控制自己,“祭思敬”也是要控制自己,“丧思哀”也是要控制自己,“执德不弘,信道不笃”也是要控制自己,“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也是要控制自己,等等,子夏、子游、曾子、子张、子贡所说的,都是要控制自己。但怎样做到控制自己呢?那就是开篇第一句,学而且时常调节自己。调节自己也就意味着控制自己,控制自己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控制自己选择最佳行事方式,控制自己与人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等等。不善于也不会控制自己,就不能很好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很好地寻求最佳行事方式,就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也就不能创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空间。

第1章尧曰第二十 天地间的规律与人世间的发展趋势和社会行为规范问题乃是一个人最必须要懂的事情

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古代的帝王尧说:“啊,你这个舜呀,上天运行的规律到时候了,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要承诺答应保持守住中道,保持在中间状态。穷极到四海的边缘而不止息,上天给予的财富长远而无穷尽啊。”

舜也将这些话告诫禹。

商汤说:“我小子履,斗胆敢用幽远而深厚的能繁殖下一代的雄性鸟兽来祭祀,斗胆敢明明白白地禀告辉煌的天帝:有罪的人我决不敢赦免他。你的臣民的善恶也不敢隐瞒遮掩,人民的直言规劝你心里也明白。我自身有罪,与天下万方没有关系,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过就在我的身上。”

周朝有一篇诗叫《赉》,讲的是好人都能富裕。周武王在《泰誓中》中说:“即使有周密周到的亲属,也不如有仁爱的人。老百姓要是有过错,罪过则在我一人身上。”

孔子说:“谨慎地权衡而量才使用,重新审视法律制度,修整或废弛各种官职,政令就会在四面八方通行。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接继已经断绝了的世族,推荐选拔被遗落了的人才,天下的老百姓就会诚心归服了。”

孔子又说:“为政者所重视的是:人民和粮食、丧事和祭祀之礼。”

孔子又说:“宽容则能得到民众的拥护,真心诚意则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则会产生功效,公正就会使人民高兴。”

【说明】本篇一开始就着重讲为政的要点,为政应该怎样为?本节则从古代的尧开始追述,尧说:“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意思是要舜承诺答应保持守住中道,保持在中间状态,穷极到四海的边缘而不止息,上天给予的财富才能长远而无穷尽。为什么要保持守住中道呢?在《雍也》第二十九节中,孔子曾说过:“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从尧以来就提倡“中道”,经过上千年后,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提倡“中道”了。中,就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在中间的意思;庸,就是“用”、“需要”的意思。“中庸”合起来就是指人的需要和需求应该要保持在中间状态。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这些欲望换句话说就是需要;需要吃、需要穿、需要爱、需要名利地位等。而人的这些需要一般来说是没有止境的,是无法满足的。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个人的欲望,谁都会有一点过度、过份的行为的!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所以尧要舜承诺答应保持守住中道,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中庸”,就是希望为政者一是使自己的愿望不要过度、过份;二是在治理邦国时不要拉大贫富差距,使人民尽可能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人们的需要、需求应该维持在中间状态,既不要有过高的要求,也不能明明有这个条件而非要去过苦行低贱的生活。这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古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是社会不公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孔子的这些话,官僚特权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正是因为这种官僚特权思想,才致使绝大部分人民群众心理产生不平衡,从而导致了社会的混乱。也就是说,刑与礼(法律与社会行为规范)的不平等,是导致心理不健康的根本原因。只有用平等的刑罚对人,用平等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尽量消除官僚特权思想,才能真正地解放生产力,使人类社会得以进步与发展。

然而,提倡“中道”,提倡平等,并不是要求人们不奋斗不努力,而是要求为政者将这种“中道”、平等思想推广开去,穷极到四海的边缘而不止息,上天给予的财富才能长远而无穷尽。这也就是希望使全人类都能平等相处,和平共处。穷了,想办法努力致富;富了,就去帮助贫穷的人,不要只贪图自己个人的富贵与“酒池肉林”。而这种“中道”、平等思想也就是“王道”思想。因为贫穷并不是人们所愿意的,贫穷的产生有着各种各样深厚的社会原因,因而统治者要帮助贫穷的人们有所作为,缩小贫富差距才是“王道”。相比于“霸道”、“霸权”思想来说,人民更拥护的是这种“王道”思想。

接下来商汤所说的,《诗·周颂·赉》所描述的,周武王在《泰誓》中所说的,以及孔子所说的,都是围绕着这个包含着“中道”、平等思想的“王道”而言的。商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原为商族部落领袖。传说名履,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或唐,亦称大乙。就他的话来看,是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而能够敢于承担责任,能够仁爱人民,则就是王道。

《诗·周颂·赉》所描述的,“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也是继承周文王的王道思想而安定天下。

周武王在《泰誓》中所说的,“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也与商汤思想一样,是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也非常重视人才问题。

孔子所说的都是为政的具体措施。谨慎地权衡而量才使用,首先提出的是人才问题,这也就是《微子》篇里所说的人材的重要,因为有了人材,周朝才得以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和辅佐,很难想象周朝会有这样的局面。而商纣王就是因为不使用、不重视微子、箕子、比干这样仁民爱物的人材,再加上他自己的荒淫暴虐,也就注定了他的灭亡。所以周武王说:“虽有周亲,不如仁人”。重新审视法律制度,则是要求限制和约束私有制的畸形发展,正因为私有制的畸形发展,各种不平等的规范和法度是由富贵的统治者制定的,就更加拉开了贫富之间的距离。贫富差距的拉大,则造成了社会进一步的混乱。所以孔子希望重新审理法律制度,就在于缩小贫富差距,使富裕的不致于太富,贫穷的不致于太贫穷。修整或废弛各种官职,则是要求精兵简政,开源节流,减少政府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则四方之政行焉。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则更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核心,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接继已经断绝了的世族,是自尧以来的统治者所采取的为政措施之一,意思是要各种人种、各种民族都能够在这个世界里和平共处,即使是被消灭了,也要找到他们的旁支后代继续繁衍。这其实也就是最早的人权思想,人人都有权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推荐选拔被遗落了的人才,天下的老百姓就会诚心归服了。

“所重:民食、丧祭。”实质上是直指为政的根本,国家依靠的是什么?是人民!人民需要的是什么?是粮食,“民以食为天”,人的最大需要就是吃饭,只有吃饱了才能生存下去。人民得以生存,国家也才能得以生存。人民的生存需要粮食,而粮食的来源则要依靠上天与土地,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粮食的生产首先要祭祀上天与土地,这是必然的。而人民的生老病死,则是人的自然规律,所以丧礼丧事也是为政者所必须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