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子夏之门人小子在第三节中问了子张关于“交”的问题,然后子夏就说了一大篇,一直说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然而子游却批评子夏的门人小子只会洒扫、应对、进退,没有学到做君子的根本,没有学到做学问的根本。其实这是子游没有弄懂作人的最基本要素。什么叫洒扫、应对、进退?这些说来很简单,无非就是洒水扫地应答接待等等,但这是作人的基本要素。洒水扫地要有规矩,不能乱洒一通,乱扫一通,不能由外扫到内,也不能由下扫到上;虽然普通人家不大讲究这些规矩,但现在在宾馆当服务员都是必须要学习的,也就是说,想要认认真真做好清洁工作,必须要学习一定的知识和规矩。应对也是如此,怎么应答客人,怎样接待客人,都有规矩。至于客人来到后,自己怎样进退,怎样站立,怎样做到有礼貌礼节,更有一套规矩。学习这些知识和规矩,就是作人的基本要素,就是学会怎样控制自己。比如一个家庭,客人来后,这家小孩子满口流言蜚语,乱扔垃圾,没有礼貌,客人会怎么想呢?一个人如果连人都作不好,怎么能当这个家、那个家呢?怎么能当一个君子、圣人呢?因此做教育工作,就要分清楚每个人的基本素质,学会了洒扫应对之后,才能学习其它东西。就象区别草与木一样,小草再怎么样也不能当栋梁使用。而且在这个教育问题上,能做到有始有终,并不是非要圣人才可以做到,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象我们的老师孔子一样,我们都可以有始有终地教育学生。再说,我教育门人弟子,只是开始教育,怎么就知道我不会继续教下去呢?
13.当官当好了还要学习
【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当官当好了还要学习,学习学好了才能当官。”
【说明】这是子夏对上节“君子之道”的补充。“孰先传焉?孰后倦焉?”无所谓先前的传授,也无所谓后来的诲人不倦,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君子,都必须学习了一定的知识后才能当官,而且当官当好了还要再学习,因为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新的知识而且时常调节自己,控制自己,使自己能适应新的发展和变化,能适应新的环境,并且还要总结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当官,也才能当得更好。
14.要控制自己悲哀的感情
【原文】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对待逃避的人控制悲哀的心情就停止住。”
【说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但有许多人采取的是逃避的办法,学而优不仕,仕而优不学,尤其是这个仕而优不学,当了官就再也不思学习,自以懂了一切,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还有些人见危不致命,见得不思义,祭不思敬,丧不思哀,对现实生活、对学习、对危险都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对待这种人怎么办呢?悲哀就行了吗?所以子游告诉子夏,对待这种人,悲哀一下就止住,不要太过于想他们了,要控制自己悲哀的感情,他们想逃避,或已经逃避了,我们就应该想其他办法来帮助他们,使他们重新走上正道。而不控制自己悲哀的心情,也不想办法来帮助他们,这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15.没有能够控制自己
【原文】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好友子张,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没有做到与人相互亲爱。”
【说明】子游接着打了个比方,我的好友子张,是个很不错的人,各方面都很好,只是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上,他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没有能够控制自己,所以他没有能达到仁的境界。那么,对待这种逃避的人,也只能“丧致乎哀而止”了。
16.仅仅是尊敬和宽容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吗?
【原文】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表面上尊严堂皇的子张呀,是很难与他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的。”
【说明】本节是曾子补充子游说的话,听到子游对子张的评价后,曾子说,是呀,子张外表尊严堂皇,但内心对人际间的关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所以很难与他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第三节子夏的学生问关于朋友之间的交际、交往问题于子张时,子张说:“这不同于我所听到的呀,君子尊敬贤能的人而且能够容纳普通的人,夸奖好人而庄重地对待那些无才能的人。假如我是一个很贤能的人,对什么人不能宽容呢?如果我是个不好的人,人们就会拒绝我,那我还怎么去拒绝别人呢?”他说的这段话就避开了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的问题,按照他的说法,仅仅是尊敬和宽容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吗?显然不能!尊敬和宽容只是一方面,如果内心里没有爱,没有深切的关心、体贴与理解,表面上的尊敬和宽容就很容易变成虚伪的了。
17.不能做到自我控制,就是亲人也要逃避开去
【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人没有自我控制,就是亲人也要逃避的。”
【说明】曾子接着说,夫子说过,人要能自我控制,在《泰伯》篇第三、四、五节中,曾子有憎恶之心,但他采取了自我控制的态度,反省自己(《学而》第四节就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语),觉察到自己有憎恶之念,于是便召集自己的门人弟子,希望他们也能象自己一样,打开已被止住的心灵,打开受束缚的思想。也就是说,在自己一生的进程中,尤其是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凡事都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控制自己,要看得广、看得开;要一分为二,要辨证地看问题。不要动不动就憎恶这人,憎恶那人;憎恶这事,憎恶那事;即使此人有不对的地方,有错误的地方,也要辨证分析地对待。不如此,便不能懂得自我勉力的真正含义。不如此,也不能懂得仁民爱物的真正含义。而不能做到自我控制,任由自己的个性性格,任由自己的好恶是非曲直标准来判断人,来对待人,那么,就是亲人也要逃避开去了。
18.要控制自己的私心、私欲
【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孟庄子的孝道,其他方面别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改变父亲的臣属和父亲的政务,是别人很难做到的。”
【说明】怎样才能做到自我控制呢?曾子又打了个比方,孟庄子就是很能自我控制,不改变父亲的臣属,不改变父亲的政治措施;也就是不标新立异,不新官上任三把火。当然,如果他的父亲错了,他应该改变或纠正,但他父亲明明没有错,他为什么要去改变呢?继承就是了,但在继承父辈留下来的政务时,要控制自己的私心、私欲,以大局为重,也就是难能可贵了。现在许多人,一旦继承了父辈留下来的东西,立刻就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一下,好表示自己更能干、更英明。其实不改还好,越改越糟,这就是个人的表现欲占了上风,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
19.要善于自我控制,要怜悯同情某些犯罪的人
【原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孙氏派阳肤为主管刑罚的官员,阳肤便来问曾子。曾子说:“上层统治者失去正道已经很久了,人民也成一盘散沙了!你如果审案的时候知道了犯罪的真情,就应该怜悯同情而不要沾沾自喜。”
【说明】本节是曾子用来说明自我控制而举的例子。孟庄子很善于自我控制,不改于父之道,阳肤当了主管刑罚的官员,曾子也告诉他,要善于自我控制。为什么呢?上层统治者失去正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人民也成一盘散沙了,而民心离散,社会混乱,犯罪率增高,则是与上层统治者收括、剥削、掠夺人民的财富,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有很大关系。贫富的两极分化距离拉大,富的越来越富,穷的则越来越穷,而贫穷则是一切犯罪的根源。究其实,犯罪的人并不仅仅是因为贫穷就去犯罪,而是想富裕却得不到富裕,走正常的途径,用正常的手段得不到富裕,也只好用不正常的手段,走不正常的途径使自己富裕。统治者走不正常的途径,用不正常的手段获取了财富,就是理所当然的,不可非议的。而老百姓走不正常的途径,用不正常的手段获取了财富则就是犯罪,就要治他们的罪,就要用刑罚来处理、惩罚他们。这说得过去吗?你阳肤既然当了主管刑罚的官员,虽然可以抓到并惩罚罪犯,但是,一定要善于自我控制,要怜悯同情某些犯罪的人,而不要因为惩罚了他们而沾沾自喜。
20.商纣王就是不善于自我控制
【原文】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商纣王的无道,不象传说中的那么过份吧。所以君子对自己处于下流地位是最憎恶的,因为一处于下流的地位,天下的一切坏事都会加到你的身上。”
【说明】听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子等人的讨论后,子贡这时站出来举例说,商纣王的无道,不象传说中的那么过份,因为有许多坏事其实都是他的部下干的,最后都归罪到他的头上。所以,一个君子,一个统治者要善于自我控制,千万不要去做坏事,因为一旦做了坏事,一旦处于下流的地位,天下的一切坏事都将归罪于他了。比如现在某学校某个班,有个同学控制不住自己,偷了同学的一个小玩意,被当场抓住;那么以后这个班里所有的同学掉了东西,都会怀疑是他偷的;再扩充之,整个学校的同学丢失了东西,也会怀疑是他干的。所以,不论干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自我控制,一步错,步步错,就无法挽回了。
21.能自我控制,少犯或不犯错误
【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犯了错误,就如同是日蚀月蚀一样。有了错误,人人都看得见;如改正了,人人都还是敬仰他的。”
【说明】不论君子、小人,人人都会犯错误,而犯错误就好象日蚀月蚀一样,本来明亮亮的太阳、月亮被遮掩住了,人人都看得见,想遮掩是遮掩不了的。所以犯了错误不改正而千方百计去遮掩,花言巧语为自己辩解,只会越来越糟糕。在《卫灵公》第三十节中,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错误而不改,才是真正的过错。因此,如果错了,马上就改,自我控制,那么大家就会原谅他,该敬仰的还是仍然敬仰他。而如果能自我控制,少犯或不犯错误,不是更好吗?
22.如果想要做到无过,就是要善于自我控制
【原文】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的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孔仲尼的学问是跟谁学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完全埋入地下,还在人世间。贤能的人能够认识到大的方面,不贤能的人也能够认识到小的方面,不论大小,都有文武之道在里面。我们老师怎么能不学习呢?又何必非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说明】如果想要做到无过,就是要善于自我控制,多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而前人的经验教训,如文武之道,就在人们中间,只要肯学,肯不耻下问,这里面的东西多得很。贤能的人能够认识到大的方面,不贤能的人也能够认识到小的方面,不论大小,都有文武之道在里面。这就是自我控制的道理。
在《荀子·非十二子》中,荀子称赞孔子:“奥窔之间,簟席之上,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六说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仲尼、子弓是也。”意思是说,在房屋的西南与东南角之间,在床席之上,那些圣王的典籍文章都具备了,孔子和子弓只不过是钻研进去了,于是便获得真正的学识。而很多人却不去看,不钻研,视而不见,武断地认为那些古代典籍里没有适合现代的东西,于是便弃之如敝屣,斥之为糟粕,束之置高阁。现代的很多人也是这样,一听说“四书五经”,便摇头而去,认为这些东西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没有用,学它找不到钱,不能获得名誉地位。然而面对这个世界的广博,人际关系间的复杂,他们又束手无策,茫无头绪,只好束手待毙。其实,在人类发展史上,很多好的思想都出现过,只要人们肯学习肯钻研,有很多好的东西还是可以发扬光大的。孔子和子弓只不过是发扬光大了古人的东西,于是便获得了圣人的称号。如今的我们现代人也是如此。当然,光是发扬光大还不够,还要创新,还要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少走弯路。因为只有弄懂了根源的,只有打好了基础的,才能知道这个发展变化的规律,也才能知道未来的结果。比如再怎么大的合抱之树,也是由小苗苗生长发育而成;九层的高台,也是由泥土纍叠、积累而成。再怎么远的路,也是从脚下迈步开始的。所以,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它的道路和规律变化,都是可以从一开始就知道的。比如一株小苗破土而出,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树,然后根据这里的土壤、环境、空气、阳光等情况,就可以断定它将来是一棵健康的树或者是一棵有病的树。比如一个人青少年时期不愿意学习,那么到了中年壮年时期,他的事业就难以成功。这就是人生的规律。
23.子贡是很善于自我控制的
【原文】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曰:“子贡贤於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他的老师孔子还要贤能。”
子服景伯于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以围墙作个比喻吧,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们都可以从外面看见我家里面的情景。我老师孔子的围墙有好几丈高,如果不从门里进去,就看不到里面象宗庙一样的雄伟壮美,看不到建筑物的多样。但是能够进入这个门的人很少,武叔老先生这样说,不也是很自然吗?”
【说明】谈话的主题由自我控制转到学问的深浅上来了,但同时也说明子贡是很善于自我控制的,并没有因为别人的赞扬而沾沾自喜。子贡知道自己的深浅,他用围墙作比喻,说自己被别人看,一眼就可看穿看透,太浅薄了。而别人看孔子,是很难看穿看透的,即使是得其门而入,那里面也如宗庙般层屋叠嶂,使人无法看透其深浅。子贡这话,有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而看不穿看不透,又怎么能评价他呢?
24.知道深浅就可以超越他
【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於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