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设计改变生活
23076600000006

第6章 桌子的死角——身边的设计(3)

一个朋友家中养了两只公猫,性格迥异,一只深沉而老辣,另一只单纯而多动,养的时间久了,朋友发现,两只猫形成了各自固定的活动范围,除了打闹的时候两只猫会打破界限,其他独立活动的时间里,老辣的那只占据了客厅的大部分,而单纯的那只总是待在客厅一角的一张小桌子和一个单人沙发区域内。有趣的是,这种划分,有时也会随着两只猫的关系亲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单纯的有时会去讨好老辣的,让它心情舒适,两只猫便可共享大沙发。一旦翻脸,又重回各自地盘。

这种普通动物的圈地现象也会在人类中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行为。人虽是已经进化成了自然界中最不敏锐的生物体,但有些行为仍要从动物行为学来描绘,比如“领域性”。这一概念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借用过来的,它是指动物的个体或群体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固定位置或区域,保持自己一定的领域范围,以减少无谓的相互竞争,面对异类或者同类对自己领域的挑衅,动物们会做出强有力的捍卫行动。人同样也具有“领域性”,这来自于人的动物本能,但这种“领域性”在长期的自然与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已经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更多保留的是对心理上的影响。“领域性”更多地表现出不可移动的特点,它倾向于表现为一片被承认的属于自己的“不动产”,一旦被“闯入”,“不动产”的主人会产生强烈的不安感与危机感,而“闯入者”则将遇到不快。你的居所、宿舍里属于你的床和桌子,办公室中你自己的位子,或是住宅门前雨棚下的小块区域等,都是我们会主动捍卫的个人领域。

还有一个与 “ 领域” 非常相似的概念——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它与 “领域” 不同的是,这个空间多表现出随着人所处位置的移动而移动的特点。每个人周围的空间,都具有看不见的边界,边界以内不允许 “ 闯入者” 进来。它随着人移动,还具有灵活的收缩性。生活中,有相当多个人空间存在的证明。比如,坐公交车时只有你一个乘客,另一个乘客上车,却选择在紧挨着你的旁边位置坐下,你一定会感觉不适甚至头皮发麻。但在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的公交车里,即便有人跟你背贴着背站立,你也不会过分介意。你的个人空间在这两个情景中出现了非常戏剧性的伸缩表现。同样,在与人交谈时或是在图书馆中、人行道上等地方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人空间的交叉和排斥上。

人际距离

基于“个人空间”的概念,研究设计心理的学者们总结了一套关于社会人际交往时人与人空间距离的原理与设计法则,对人际距离的细化和量化做出了分析。美国学者霍尔通过研究指出: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标准。他把这种距离标准界定为四种: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更有学者将这种心理定式与距离要求更细致地划分成八种情况。心理定式与距离要求可作为结构形状设计的一个重要参照因素。

所有可能产生心理影响的人际距离问题,都来自于社会关系。不同的关系确定不同的距离。打破它,就意味着关系的变化。改变距离有时是改变关系的必要手段,有时是良性的,也可能是不良的。就拿办公空间中的距离关系来说,提供给每个办公人员适度的半分隔空间,可相互交流但又不易直接看到对方办公内容的距离,是最理想的距离。但在实际情况中,有不少办公场所里,大家在相当“亲密”的空间里办公,相互之间也没有遮挡,这可能是来自于主观意念很强的领导想要加强同事之间的情感、以培养团队精神之类的想法,看似团结无间,却丝毫没有照顾到个人的私密性,对提高办公效率并无好处。不同空间性质,对人际距离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不同层次与定位的餐厅,餐桌之间的距离越远代表了对客人私密性的关照程度越高,当距离不足时,利用软硬隔断也可以提高私密性;尤其是在公共场所的一些细节的设置上,距离尺度是不能忽略的问题,设计上应主动避免因距离问题带来的尴尬。

当我们变老——对弱势人群的设计关照

被遗忘的人群

对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怀,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全世界范围内,究竟有多少残疾人是很难统计的,估计至少有5 亿。据2006 年中国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当时的中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 万人,已经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6%,而现在这个数字会更多。这着实是个令人惊讶的数据,有如此之多的残疾人生活在我们周围,但我们大部分人却几乎完全不了解这一类群体的相关信息,不了解他们的行为特点以及平时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更像是被遗忘的人群。

细心想来,占总人数6% 的人群本不应该被人们忽视,造成这种忽视的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提醒我们残障人士的存在和需求。我们可能总是在想,提高社会福利、利用公共资源对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是对他们最好也是唯一能提供的支援,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那就是设计,并且再也没有什么比设计更能突出地体现这种人性的支援与关怀了。

来看一下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吧。在我国各类残疾人中,视力残疾者约有1233 万人,约占残疾人总数的15%,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日常生活的料理。有许多盲人没有家人照顾,必须自己外出、工作、乞讨和料理生活。为了不和社会脱节,经常外出是必然的。最令盲人头疼的问题来了,他们常会在城市街道上因为视力缺陷的关系撞到头部。常见的导盲棍只能探到地面物体,而像招牌、交通路牌、建筑物拐角突起、卡车后车厢、空中悬挂物甚至城市雕塑等,都可能对他们的上肢与头部造成伤害。有很多被调查的视力障碍者表示,能完好出门、完好回家的情况只占少数,头破血流已是家常便饭。而对占总残疾人数30%、约2412 万的肢体残疾者来说,也常遇到城市“篱笆”。尤其是下肢残疾或瘫痪需借助行走设备代步的那些残疾者,常常因为很多场所没有专用通道或者无障碍设计而带来行动的不便。虽然现代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同情和关怀,人们并没有主动拒绝或排斥他们,但是我们的城市设施正在严厉地拒绝他们,使其处处碰壁。城市中无处不在的“篱笆”,让残障人士常不愿意出现在公众场所。所以他们更多地躲在大众视线以外,加深了与社会的隔绝,也让大众更难了解这一群体。近年来,残疾人精神健康问题也变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也是如此。多方实施无障碍设计,是解决残疾人生活问题、为其提供方便的重要工程,是体现一

个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的重要表现,也体现了设计师的良心。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 这个概念始见于1974 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主张。无障碍设计的主旨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人类社会,一切公共空间环境,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等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体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