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食趣:关于吃的那些事儿(超值金版)
23054600000061

第61章 借食谈史:一碗羊羹丧宋国(2)

第一石画面宽118.5厘米,高44.5厘米。画面分上下两格。上格刻四组男女人物11人,分坐在床几之上下格是庖厨图;左边吊挂着一条蹄足可见的牛腿,有一人高。右边紧挨着挂着一块肉。再往右是一位戴高冠、长胡子、着花边衣领长袍的男子呈蹲坐状,左手持一把叉状物,上有两串珠状物,正放在三足铁鼎上烤。他的后面有一圆形案板,呈直立圆形,上面还有五粒圆形物体,似为切好的肉块。案左一长方方形物体上也有许多切好的肉块。鼎的右侧站着一位戴小帽、着长袍的年轻人,左手扶鼎,右手持扇煽火。再向右,有一头戴纱帽、长胡子、穿长裙的男子,左手执长刀正剖切一块肉。这人右边的三足桶形器里正煮着一块羊头的肉。其右是一个大酒壶。再往右是位戴高冠,长胡子的男子右手执长刀剖鲤鱼,他身后呈直立状的案板上有一条从正中剖开的鱼。

第二石画面宽121.5厘米,高44.5厘米。左端有一带抽烟器的锅灶,一妇人在灶前烧火,她的身后挂着刀和两条鱼。右边有一妇人躬身沽酒,她背后一男子右手提着酒壶等待盛酒。再往右,一男子左手持两串肉的叉,右手拿把扇煽火,在三足鼎上烤肉串。后面悬挂着动物的腿,羊牛的头以及剖开的羊、鸟。背后一男子牵一狗。最右边是一持长刀的男子,他可能刚完成了牲畜的宰杀工作。

这两方画像石均有烤肉串形象,二者又都有是用两根叉的专用工具串肉,放在鼎上烧烤,并用扇子煽火类似今天新疆人的烤羊肉串。两幅画中的人物,皆汉人。因此,这两幅庖厨图反映的是东汉鲁南民间饮食风俗。

中国生吃鱼的历史

多数人都知道吃日本料理时总会有生鱼片等菜,日本美食中“生吃鱼”富特色而有名,凡异国贵宾或亲朋好友造访,东道主常以之待客,以此为贵。我国的一些中高档饭店、餐馆近年也推出了“鱼生”菜肴,颇受食客青睐。吃生鱼是很刺激的,因为吃时往往配以刺鼻冲喉的绿色芥末,与鲜嫩味美的生鱼片形成强烈的味觉反差,吃起来甚为爽快。

其实据史书记载中国的“鱼生”菜肴历史并不比日本晚。我国最早吃生鱼的年代是在隋朝。隋代鱼生的制作极为考究,有一种“金齑玉脍”鱼生,用鲈鱼切片加橙丝调料拌制而成。相传此菜被苏州的地方官作为东南佳味进献,隋炀帝食后大加赞扬。诗人杜甫很爱吃鱼生,曾有“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的诗句来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宋代鱼生仍然风行,相传其时扬州城内梅圣俞家有一女佣擅做鱼生,这事被欧阳修知道了,每当他馋瘾来时,总是提着鲜鱼请那位女佣为他做鱼生。宋代的另一位文人陆游也是个鱼生发烧友,他不但喜吃,还喜做,他曾得意地写道:“自摘金橙捣脍齑。”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陆游也会做隋代的“金齑玉脍”鱼生呢!

明代鱼生一肴被诚意伯刘伯温写进《多能鄙事》一文中,他介绍了鱼生的制作方法:“鱼不拘大小,以鲜活为上,去头尾,肚皮,薄切摊白纸上晾片时,细切为丝,以萝卜细剁姜丝拌鱼入碟,杂以生菜、芥辣、醋浇。”自清以来,食鱼生的食俗仍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保留着,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就有吃生鱼片的描写。而现在食肆可见的广东顺德鱼生,做法与此相仿。

据《后汉书·华陀传》中记载,东汉广陵太守陈登因嗜食鱼生而得了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一类的重病,他找了好多医生治病都无效,后来找到神医华陀,才保住了小命。病愈后,华陀叮嘱他不能再食鱼生,岂料陈登病愈后,嘴巴又馋了起来,终因贪食鱼生而一命呜呼。鉴此,现今好此物者不可不防。

犒劳大军的“荷叶包饭”

现如今,每当夏季来临时,广东人就用荷叶做饭、煮粥、煲汤以消暑解热。其实此举源远流长,古已有之,而且还和一场战役有关呢!

南梁时,东魏大将侯景一心想当皇帝,于是背叛南梁,攻破了南梁当时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自己当上了皇帝,把梁武帝萧衍软禁起来。后来萧衍被活活地饿死。之后不久,南梁大将陈霸先率数十万大军从江陵(今湖北江陵)出发,杀向建康。经过激战,侯景不敌陈霸先,只好带10多个随从乘小船逃走,却在半路上被部下杀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乱”。从此南朝又陷入分裂局面。

公元557年陈武帝陈霸先称帝,即陈朝,也是南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4年后,也就是公元561年北方出现北齐和北周两个并立的专制王朝。北齐为了扩张势力,派出大军向南陈进攻。陈霸先称帝之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形势。大敌当前,陈霸先暂时采取了一些缓解内部矛盾的措施,加紧整顿兵力对付来自北方的入侵者。一时间,建康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为保卫首都安全,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地区)和入侵的北齐人恶战了一场。陈霸先背水死守,身先士卒。老百姓纷纷送荷叶包饭和荷叶鸭子到军中慰劳。陈军士气大振,狠狠惩罚了入侵者。北齐军大败而逃,死伤惨重,10万人仅剩下二三万。小小的荷叶饭使南方人民免除一场北方侵略者制造的劫难。

唐宋以后,民间吃“荷叶包饭”在南方盛行起来。柳宗元的诗中有“青箬裹盐归峒客,绿包荷饭赶圩人”之句。写出了少数民族地区赶圩(赶集)的人们多有食荷叶包饭的事实。到了清代荷叶包饭在民间已有了高中低不同档次之分。清朝著名诗人屈大均说“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香透”,就是比较精致的饭食了。后来人们在优质大米里放人各种时鲜和名贵菜肴,更是吃着风味佳美、荷香诱人的美食了。

魏征和醋芹的趣事

醋芹是唐代一种佐酒下饭的菜肴。它是用普通的芹菜经过发酵之后,调以五味烹制成的汤菜。这道菜本来不算名贵,但因别有滋味,唐太宗李世民煞费苦心赐给魏征食用而被载入史册。

公元627年,唐太宗当上皇帝后,马上召见魏征,并任命他为谏议大夫。魏征为了使李唐王朝在政治上减少失误,不仅爱给李世民提批评意见,而且态度严肃,言辞尖锐,有时在群臣面前不给皇帝留面子,使李世民感到难堪。魏征是唐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他不顾个人得失,先后进谏200多次,以刚直不阿,敢于面谏闻名,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说来也怪,这位个性很强的魏征,对个性很强的芹菜也很感兴趣,常常让家厨烹制醋芹来食。

励精图治的唐太宗,虽然知道魏征经常批评他是为了让他少犯错误,巩固政权,但由于魏征老是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来进谏,谈话中没有一点轻松的气氛,总感到不愉快,唐太宗就向侍臣们说:“不知用什么好方法能使这位羊鼻公动情呢?”侍臣们说:“听说魏征很爱吃醋芹,每次吃到这个菜就会喜形于色。”

唐太宗听到大臣如此说,心里有了主意。一天,唐太宗召魏征进宫,和他一起进餐。席间,太宗特赐魏征醋芹3杯。魏征非常高兴,饭还没吃,3杯醋芹已吃个精光,而且还眉飞色舞,与唐太宗有说有笑。唐太宗看到气氛活跃起来,才开玩笑地对魏征说:“你说你没有什么嗜好,不怕别人拿住把柄,一味板着面孔进谏,可我今天亲眼看到你嗜食醋芹了。”魏征自知失态,赶紧起身谢罪。

自此以后,醋芹就出名了。

“大救驾”闻名寿州

安徽省寿县有一种著名的风味小吃,名叫“大救驾”。其形扁圆、色乳白、层层酥,以青红丝拌肉做馅烤制而成,其实就是一种精制的油酥饼。虽说是小小的油酥饼,但它的来头可不小呢!

公元956年,后周世宗准备武力征服淮河以南地区,派当时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兵急攻南唐(今寿县)。南唐守军誓死抵抗,战斗非常激烈,赵匡胤攻打寿县整整9个月,终于打进了寿县。由于操劳过度,赵匡胤一连数日,水米难进,这可急坏了全军将士。

此时赵匡胤军队中有一位厨师,向寿县有经验的厨师请教后,采用优质的面粉、白糖、猪油、香油、青红丝、桔饼、核桃仁等作主料,精心制作成带馅的圆形点心,派人送到赵匡胤面前。赵匡胤只觉一股香气袭来,再看桌上摆着的点心形状美观,不觉心动。他拿起一个放进嘴里,只觉香酥脆甜十分可口。再仔细看那馅心,有如白云伴着彩虹一般美丽清爽,于是一连吃了许多,身子顿觉增加了力气。此后,军队中的医生又让他细心调养,他很快恢复了健康,还率领军队又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

后来,赵匡胤当上了宋朝的开国皇帝,谈起南唐一战时,还对在寿县吃的点心念念不忘。他曾对部下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它从中救驾呢。”于是寿县的“大救驾”名声立即传开了。甚至到了今日,许多人还慕名而来,到寿县附近的淮北二带品尝“大救驾”的风味。

古人也有“口香糖”

古时候,人们饭后只漱口,不刷牙,那时也没有牙膏之说,那么古人如何清理口腔呢?

据孔平仲《孔氏谈苑录》记载,唐朝三省六部的长官去见皇帝,嘴里都要含上一枚丁香果,丁香果挥发出丁香油,丁香油能除口臭。

明清时期,讲究的人在漱口之前,先用青盐把牙擦一下。青盐是一种块状的结晶体,主要成分也是氯化钠,但是杂质很多,不能吃,通常用来研药,或者盖房子的时候当砖使。擦牙的青盐雕成棱柱形,红黄褐色都有,模样挺像石刻印章。但青盐不是寻常人家用得起的,一般还是用竹片子刮的居多,先刮牙齿,再刮舌头,就跟今天的兽医帮奶牛清理口腔差不多。

青盐和竹片子的清洁效果不能尽如人意,或许能防治龋齿和口腔溃疡,但清新口气的效果不明显。嘉庆时有竹枝词:“寒火三更灯半灭,门前高唤灌香糖。”“灌香糖”指的是糖炒栗子,其甜香四溢,在当时作掩口臭之用。

能除口臭的食品有很多种,除了丁香和糖炒栗子,还有橘子、橙子等水果以及花椒、茴香等调料。其中调料除臭在明清两代颇为流行。例如明代开封人宴请宾客,饭前必有茶,饭后常有汤。茶无非是开水泡茶叶,汤一般用花椒、茴香、砂糖和甘草配料,放水锅里煮,煮开后,客人们一人一碗。茶用来开胃,汤呢?自然是用来除口臭。不过也有民俗学家持不同意见,认为饭前茶、饭后汤只有象征意义,茶用来迎客,叫“迎宾茶”;汤用来送客,叫“滚蛋汤”。

清朝人爱吃零食,特别是嘉庆年间的男人,身上常拴一荷包,荷包里装满胡椒籽儿,会客之前,那手先伸进荷包里,捏出一粒胡椒来,撂嘴里嗑。见人说话,一嘴的胡椒味儿,把口臭盖过去了。胡椒很辣,吃多了上火,除此之外,其功能倒跟现在的口香糖颇为类似。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原是五代十国时后周的有功战将,周世宗逝世后,继位的周恭帝年仅七岁,一天晚上,手下诸将把皇帝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帝,建立宋朝。

宋朝政局稳定后,赵匡胤问他的文臣赵普,“自唐末以来,帝王换了八个姓,战斗不止,不知原因何在?我要使国家长久,有什么办法么?”赵普回答说:“这不是别的原因,只是由于方镇权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现在要治国,也没有别的奇巧,只有夺他们的权,控制他们的钱谷,收他们的精兵……”宋太祖说:“你不用再说下去,我已经懂了。”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锅,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抗金名将始创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是浙江金华地区的著名传统食品。相传抗金名将宗泽是火腿的始创人,那么,他是如何发明火腿的呢?

北宋末年,金兵向南入侵,俘获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小康王赵构惊慌之余,急忙迁都商丘(今河南商丘),自封高宗。这时,祖籍浙江金华的大将宗泽,看到局势紧张,决心收复失地,就在家乡金华招兵买马。凡所招的士兵们,都用钢针在双颊上刺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被人们称作“八字军”。宗泽所率领的“八字军”,由于作战顽强,收复了大片失土。后来宗泽回到故乡,父老乡亲们热情欢迎宗泽的这些将士们,并赠送大批当地所产的“两头乌”猪肉。

据说这种“两头乌”是金华特有的生猪品种,猪身洁白如雪而头尾黑如乌炭,皮薄肉鲜,肥瘦适当,可是当宗泽命人将这些猪肉装入船舱时,却为难了,这么多猪肉运到河南,要两三个月,不是都会变质了吗?他灵机一动,终于想出了办法,把大量硝盐撒在猪肉上,全部腌渍起来。就这样,将一船船的猪肉运到了目的地。可到目的地时打开船舱一看,雪白的猪肉全都变红了,而且还散发出一股扑鼻的奇香。烧熟后一尝,比起鲜肉更加浓香诱人、美味可口。当宗泽向宋高宗赵构献上这些煮熟的火红异常的“两头乌”猪肉时,赵构大为兴奋。他一面饮着御酒,一边吃着猪肉,对这美味的、红色的肉赞不绝口,说:“这哪里是猪腿,这是‘火腿’,要不,它怎么会这样火红呢!”于是,“火腿”之名就从此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