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甘泉梦:甘谷县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
23046700000015

第15章 水之魂(8)

牛爱杰副局长的话像他的书法一样简洁明快。他的话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沉甸甸的故事。一个中国姑娘在法国分娩了,看着怀里娇嫩的婴儿,这个知道母乳是世界上最安全、营养最丰富的女性毫不犹豫掏出鼓胀的乳房要给女儿喂时,却遭到了法国大夫的拒绝,法国大夫要让她给婴儿喂法国牛奶,女人抗议道:“母乳不是营养最丰富的吗?”面对抗议,法国大夫不愠不火地说:“对不起,你说的没错,母乳是世界上最安全,营养最丰富的。但你们中国大气污染了,环境恶化了,你们吃的粮食蔬菜,喝的水都是有毒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也是有毒的,是有毒物质的携带者,你说,你的乳汁能没有毒吗?所以,我建议你用没有任何污染的法国牛奶这不仅是为你负责,更是为你和你的婴儿负责。”

这是一个太伤国人感情和面子的故事,我一点不怀疑它的真实性。不论法国大夫是否带有夸张和偏见,至少有一点我们得承认,我们的空气和饮水,在很多地方,实在是有问题的,该引起我们注意了。

水窖是一个权宜之计,这毫无贬低水窖历史作用的意思。对于水窖是否完全纯净、卫生、安全,我至今还没看到一家权威机构的化验鉴定报告。实际上,将水窖纳入人饮解困工程范畴的时候,从一定意义上也就限定了水窖的作用——解困,解决暂时的困难。水窖,比起苦咸水、高氟水和日渐干涸、朝不保夕的井水、泉水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飞跃。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就在于欲望,在于不断朝着幸福生活的高峰迈进。没有水、想有水;有了井水、泉水,想方便的窖水有了窖水,想更为方便、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应该是一件情通理顺的事了。社会在发展,一切都在发展。

人的欲望和需求推动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更给人的欲望和需求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这,就是辩证法。

神圣忧思录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环境在变,有些得到治理,有些日渐恶化。

对地处西北内陆,以干旱少雨出名的甘谷县来说,尽管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以让历史惊羡的速度和方式坚定不移地解决水的问题,成绩是巨大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样是巨大的。不是我们的工作不够,实在是我们的基数太大,底子太薄。

2005年4月1日,县水利局、发展计划局、卫生局以谷水字[2005] 24号文件向天水市水利局上报了《甘谷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这是一份在详细调查后亮家底的报告,报告中写道:

经专家评审,认为甘谷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调查方法科学,数据真实,水样具有代表性,符合甘谷县农村饮水现状实际,真实反映了干旱山区农村饮水现状。全县总人口60.709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5.6400万人;达到饮水安全标准的13009人,基本安全人员27.2491万人,饮水不安全人口27.09万人,包括氟超标55115人,苦咸水13.8398万人,未经处理的IV类及超IV类地表水11931人,水量不达标36432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16272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12752人;应列入本次规划人口27.09万人。

27.0900万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甘谷县有将近一半的人口饮水不达标,甚至不安全!

县水利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李克敏和水利勘测设计队队长李海平斩钉截铁地说:“实际上的饮水不安全人口远远要大于这个数。”

“准确数字应该是多少?”我问。

“准确数字说不上,根据我的经验,估计至少要在40万人左右。”

我有点愕然,40万人,也就是说甘谷至少三分之二的人口属于饮水不安全人口。

我们总想从好的方面想象我们吃水的情况,但现实是残酷的,而科学来自于理性,任何感性的推测都是苍白的。

仅仅四年后,2009年1月29日,县水利局、卫生局以谷水字[2009] 76号文件,向天水市水利局上报了《甘谷县2010—2013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人口调查复核报告》,文件中写道:

经省市各部门和各有关专家经过现场实际调查复核,认为甘谷县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人口调查复核报告调查方法科学、数据真实、符合实际、真实反映了甘谷县农村人口饮水现状。全县总人口61.6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5.64万人。2004年甘谷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不安全人口27.09万人,至2009年10月,已解决65900人,尚有饮水不安全人口43.75万人,原规划剩余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员20.5万人(其中:氟超标53958人、苦咸水98208人、未处理的超Ⅳ类地下水1200人、水量不达标36409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6292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8933人),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3.25万人(其中水量不达标95038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31777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10.5685万人)。应列入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人口43.75人。

《甘谷县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人口调查复核报告》分为:调查复核的背景;调查复核的必要性;调查复核的范围和目的;调查复核内容;调查复核依据;调查的方法、过程和质量保证措施;调查成果;水资源现状及保护;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的成功经验;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分析;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

《报告》在“分散式供水基本情况”中写道:

县内分散式供水分布在15个乡镇,共45.167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1.18%。

(1)有供水设施。

县内分散式有设施供水,共29.6580万人,一般呈两种情况:

一是大口井或手压井。以地下水为水源,饮水人口95968人,分布在大像山镇28689人、六峰镇4107人、磐安镇12594人、新兴镇42138人、大石乡2526人、礼辛乡5914人。这部分群众因没有水处理和消毒设备,饮用水质较差,水源保证率相对较高,但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水质直观调查显示,浊度普遍偏高,部分井水呈绿色。经过渭河川道区取样抽验,水质含盐量较高,硬度指标偏大,可溶性固体含量大,部分菌群指标偏大。磐安镇十甲坪村井水溶解性总固体2151mg/L,为磐安一带川区的代表水样,而且川区这一指标占主导地位,所以均属苦咸水。

二是集雨水窖。饮水人口20.0612万人,分布在县内15个乡镇。调查中发现,现状集雨水窖的饮水方式,都没有消毒处理,只是将天然雨水贮存于水窖,经过简单沉淀后即可饮用,部分窖水时间过长,水质出现异味,部分窖水寄生虫非常明显,水质抽样结果表明,集雨窖水普遍存在菌落总数超标严重,如金山上滩子1.2×104/mL。

(2)无供水设施。

无供水设施人口155092人,主要是溪水、坑塘水、山泉水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饮用溪水的有68012人,主要分布在磐安镇、大像山镇、六峰镇、古坡乡、白家湾乡、武家河乡、西坪乡、大庄乡等,直观调查显示,这类部分水质主要是色度不一,浊度过大,随季节性变化很大。抽验情况表明,细菌超标严重,化学指标物理指标均有超标现象。古坡乡古坡河、磐安镇好梢科和金川河、西坪湾儿河水质较好,主要指标均能满足饮用标准,可发展饮用水源。

二是饮用坑塘水的有50976人,主要分布在礼辛乡、大石乡、安远镇、金山乡等乡镇。这类水体给人的直观感觉就不安全,因为是死水,寄生虫、菌群、水藻之类过多,而且经抽验,大部分水质含氟量超标,物理化学指标不达标。如王川坝水,溶解性固体2115mg/L>1000mg/L。

三是饮用山泉水的有36104人,县内15个乡镇均有分布。山泉水相对溪水、坑塘水水质要好,经抽验,部分水体含氟量超标,含盐量偏大,可溶性固体物超标,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如大石梨沟泉,含氟量 14mg/L,六峰黄家窑泉,菌落总数4000个/1000mL。

水源保证率是保证用水量的首要条件,指在十年一遇的一般的干旱年,供水水源能满足基本生活用水量要求。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为安全,不低于90%为基本安全。甘谷不达标人数为11.4618万人。

农业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的餐饮用水、洗涤用水、散用畜禽用水等日常用水,必须每天获取。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生活用水量评价指标体系,甘肃省为一类地区,本区域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40L为安全,不低于20L为基本安全。甘谷县生活用水量不达标人口为13.1447万人。

用水方便程度是衡量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方面,评价体系规定:方便程度是指人力取水往返时间20分钟,大体相当于水平距离800米或垂直高差80米的情况甘谷用水方便不达标人口为38069人。

占人口三分之二多的人除卫生条件不达标外,各项重要指标均不达标。

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甘谷人为水付出了太多的痛苦、太多的艰辛、太多的血汗、太多的泪水。与其坐以待毙,勿如起而拯之,挑战和机遇面前,甘谷人选择了破釜沉舟,选择了背水一战,选择了被自然驾驭了千百年后,真正当一回自然的主人。

在刘家河湾,看着猎猎飘动的彩旗,仰望巍峨的朱圉山和绵亘的卧龙山,在山的皱褶里,我看到了七十多年前的一幕,一支衣衫褴褛而步伐坚定的队伍,从岁月中走来。站在留过他们足迹的地方,我心潮澎湃,我知道,这儿即将有一支新的队伍,踏着红军的足迹,开始一次新的远征,关于水的远征。

不同的是过程,相同的是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