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探秘
23034000000037

第37章 宋元明清时期(14)

大清国第一贪官和珅靠贪污受贿聚敛了多少财产,是无法精确计算的,仅看一看嘉庆四年查抄和珅家财时查抄官进呈的清单,就能令人十分吃惊。

器物类:金碗碟32桌共4288件,银碗碟4288件,白玉唾壶200余个,金唾壶120个,银唾壶600余个,另外还有数量可观的金面盆,银面盆,金银翠宝首饰。

金银类:金元宝1000 个(每个重100 两),银元宝1000 个(每个重100两),赤金580万两,生沙金200余万两,另外还有元宝银、洋钱、制钱,数字均以万计。

店铺:当铺75 座(资本银3000 万两),银号42 座(资本银4000 万两),古玩铺13座(资本银20万两),另外还有玉器库、绸缎库、洋货库、皮张库、玻璃器皿库。

皮衣类:貂皮男女衣1417 件,杂皮男女衣1243 件,貂帽、貂袍、貂褂、貂靴各有数十件(双)。

田地类:地亩8000余顷(估银800万两)。

嘉庆皇帝的上谕说,和珅家产共109号,内有83号还未估价,己估26号,算银22389万两。

以上并不是和珅的全部家财,那么占几成呢?没有人详细核算过,但从一些官员要求提讯掌管金银内账使女、发掘窖埋的条陈奏章看,未被查抄的家产还是很多很多的。

和珅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先世并不显赫,乾隆三十四年以文生员充任三等侍卫。

侍卫一职虽然起自宋代,但到了清代却有了根本变化,不再由兵马司管辖和挑选,而是由满洲、蒙古王公大臣能力的子弟及武进士充任,其职责是皇帝的宿卫和扈从。由于他们总是在皇帝的身边,最容易受到宠信,因而,许多重臣将相都出自侍卫。和珅是三等侍卫,据说是以其仪表堂堂而为乾隆选中,并步步高升,直至文华殿大学士。当然和珅受到乾隆的宠信绝不仅仅是其仪表堂堂,而是由于他最能体察“圣意”,顺从“圣意”,事事让乾隆这位好大喜功、性喜奢靡、浪费无度的皇帝感到满意,即使有人弹劾和珅,他也充耳不闻。

嘉庆四年,和珅因“诸臣兢劾,被指列大罪二十款,褫职下狱,赐自尽,籍其家”。这是正史的记载。其实,嘉庆早就对和珅不满意了,因为他事事都要提及“太上皇”(即乾隆),让嘉庆办事感到掣肘,甚至要见一见父亲,也需经和珅“批准”。

关于“赐死和珅”一事,清李伯元的《南亨笔记》有一段描叙,现转录于后:

和珅与朝贵偶语必盛称太上皇(乾隆皇帝),嘉庆(乾隆第十五子)得知后怒詈曰:“和珅奴才可恨,蔑视朕躬,不给他一个信,他还做梦里。”翌日,召见便殿,低声语和曰:“太上皇待你好吗?”和珅顿首答曰:“太上皇恩典天高地厚,奴才虽死不忘。”嘉庆又问曰:“然则朕待你如何?”和珅又顿首曰:“陛下待奴才恩典虽异于太上皇,奴才誓以死报。”嘉庆又曰:“好个誓以死报。”又问:“太上皇与朕孰贤?”和珅顿首谢曰:“奴才不敢说。”

强之,乃曰:“太上皇有知人之明,陛下有容人之量。”嘉庆笑曰:“好个容人之量,你候着吧。”和珅战栗辞归,汗流浃背,重棉为温。

乾隆登遐,嘉庆秘不发丧,密遣内竖矫太上皇旨,召和相入宫。和入见嘉庆,俯伏行君臣礼。嘉庆色甚霁,赐箭衣一袭——衣制短后,两袖亦窄甚。嘉庆促和衣之。和无奈,脱旧衣更新衣,袖窄格不得入,强纳之必敝,恐滋咎戾,遂不复御。内竖抗声诘之,以袖小对。嘉庆笑曰:“袖是不曾小,你的拳(寓意权字)太大了。”和知有变,请见太上皇。嘉庆偕之入宫,知已崩,始大哭。嘉庆亦哭,既而语和曰:“皇考待你如何?”和呜咽曰:“先帝恩典天高地厚,奴才没齿不忘。”嘉庆曰:“皇考弃天下时,遗诏以汝为殉,汝前云誓以死报朕躬,犹记之否?皇考待汝不薄,死以身殉,义不容辞。汝今日之死,不过略报涓埃,苟得其所,死可无憾。”因出遗诏示之,和大骇,泪坠如断绠……

这两段记载,虽不一定十分真实,但嘉庆欲除掉和珅是早有打算的,事实与此十分相近。据史载,乾隆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去世,次日即用守殡的办法将和珅软禁,接着大臣们的弹劾奏章便纷纷呈上。没有几天,和珅便以二十条大罪被捕入狱。当然,嘉庆对和珅还算宽容,没有凌迟他,而是赐死,这样处置,既因为和珅的儿子是嘉庆皇帝的妹夫,更重要的是稳定政坛,避免再起大的波浪。

洪秀全之死

洪秀全是清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领导的起义给当时的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他在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中创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太平天国。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而宣告结束。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者也因此纷纷遇难。

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 日),正值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在清军围攻下岌岌可危之际,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死于城内天王府。关于其死因,史学界有不同看法。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多数人认为,洪秀全是自杀身亡。李秀成是后期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洪秀全去世时,他在天京主持天京保卫战,对天王府的情况当有较确切的了解。曾国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中,言及洪秀全之死:“天王(洪秀全)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洪仁玕是后期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被清军捕获后曾写下《洪仁玕自述》,其后半部分中说:“天王之自杀,更令全局混乱。太平天国的对手、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同年六月二十三日(7月26日) 的奏稿中说:“首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同年七月初七日又奏称:“有伪宫婢者,系道州黄姓女子,即手埋逆尸者也,臣亲加讯问,据供,洪秀全生前,经年不见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军急攻,服毒身死,秘不发丧。而城里群贼,城外官兵,宣传已遍,十余日始行宣布。”根据上述资料,大多史家认为洪秀全系“服毒自杀”。郭廷以说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说为近真”;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指出,洪秀全自杀是“事实”;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根据《李秀成自述》内容,认为洪秀全“四月十九日(天历,即1864年6月1日)服毒逝世”。但当时的学者对洪秀全自杀说,已有一定程度的怀疑。

20世纪60年代初,藏在曾国藩家中达一百多年的《湘乡曾八本堂·李秀成亲供手迹》正式影印发行,其中明确记述洪秀全是病死的:“此时大概三月将尾,四月将初之候,斯时我在东门城上,天王斯时已病甚重,四月二十一日(天历)而故。”“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是以四月二十一日而亡。……天王之病,因食咁露病起,又不肯食药方,故而死也。”有学者指出,这一记述当是可靠的,因为曾国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是经曾国藩篡改过的。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士日记》七月初七日条中说:“中堂(指曾国藩)嘱余看李秀成供,改定咨送军机处,傍晚始毕。”曾国藩把李秀成供稿呈送军机处时曾说:

“李秀成之供词,文理不甚通适,而情事真确,仅钞送军机处,以备查考。”由此可知,曾国藩所出示的李秀成供稿,是被“改定”过的。由于他在此前的两份奏稿中,都谈及洪秀全自杀之事,所以把李秀成供词中洪秀全病死“改定”为自杀,当在情理之中。《洪仁玕自述》的后半部分中说洪秀全自杀,恐非洪仁玕本意,因为后半部分是由外人译出,原稿已失。

外人在翻译时受《李秀成自述》刊刻本影响,是极有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洪仁玕自述》前半部分,是出自洪仁玕供词原稿,其中有“至今年四月十九(天历),我主老天王卧病二旬升天”。此说应较可信。幼天王洪福瑱(洪天贵福)在“自述”中曰:“本年四月十九日,老天王病死了。二十四日(天历)众臣子扶我登极。”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五月初六日条记:

“闻探报禀称,逆首洪秀全已于四月廿八日病死(彼中之四月二十日)。”

自从《李自成亲供手迹》发行后,大多数学者都确信洪秀全是病死的。

“名教罪人”钱名世

明清两代统治者的共同嗜好是大兴文字狱,尤其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都是制造文字狱的高手。三人特点各不相同,雍正皇帝处理文字狱的手法往往出人意表,其中处理得最别致的是“名教罪人”和“大义觉迷录”两案。

名教罪人指的是清初著名文人钱名世,他是江苏武进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殿试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郎,授官翰林院编修,曾协助万斯同修撰《明史》,升任侍读学士,因为急于升官,吹捧雍正初年最有权势的大臣年羹尧而遭厄运。

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帝的贵妃,位属皇亲,升任抚远大将军,雍正二年(1703),因平定青海、西藏部落叛乱有功,加封一等公爵。朝臣中颇有一些人溜须拍马,以附骥尾,钱名世就是其中的一个。钱名世十多年一直担任翰林院侍读的闲散官职,升迁不快,颇感失意。他与年羹尧是乡试同年,原本就有交情,想趁年羹尧炙手可热时重叙旧谊。钱名世一共为年羹尧写了八首颂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年羹尧平藏归来后写的吹捧诗:“鼎钟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勒第二碑。”诗后自注:“公(年羹尧)调兵取藏,宜勒一碑,附于先帝(康熙)平藏碑之后。”把年羹尧平藏功绩与康熙帝相提并论,完全没有意识到雍正帝已经无法容忍气焰熏天的年羹尧。雍正三年(1725),年羹尧被赐自尽。雍正帝原本不知钱名世奉承拍马的细节,没想到第二年一帮多事的大臣参了一本,说钱名世“作诗投赠年羹尧,称功颂德,备极谄媚。且以平藏之功归美年羹尧,谓当立碑于圣祖仁皇帝平藏碑之后。其属悖逆,应革职,交与刑部从重处治。”

雍正帝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惩罚办法,他下旨:“钱名世颂扬奸恶,措词悖谬,自取罪戾。但其所犯尚不至死。伊既以文词谄媚奸恶,为名教所不容,朕即以文词为国法,示人臣之炯戒。着将钱名世革去职衔,发回原籍。朕书‘名教罪人’四字,令该地方官制匾额,张挂钱名世所居之宅。”于是雍正御笔亲书“名教罪人”四个大字,制成匾额挂到钱名世老家门楣上,以羞辱钱名世,诛其心剥其面,使他终身痛苦。

光是用羞辱法,对一般文人的冲击也许不够深,雍正帝在谕旨的最后,命令在京所有科举出身的大小官员,一共385 人,每人写一首批判诗,由皇帝亲任评审官,对每首诗细加评判,以优劣定赏罚。大小官员们搜索枯肠,仍不得要领。这些诗异口同声,称颂圣上英明仁慈,批判钱名世奸佞、不识羞耻。写好批判诗并不容易,即使是桐城派一代文学宗师方苞和著名学者、大学士张廷玉的诗,也同样不堪卒读。以张廷玉诗为例:

虚声盗窃志卑污,又向私门事谄媚。

但识媚人工颂祷,不知行己荡廉隅。

士林耻与衣冠共,宸翰严于斧钺诛。

更许作诗昭讽刺,鉴现从此化顽愚。

更无聊的如吏部尚书蔡珽所作:

工谄媚能竭其力,事奸逆能致其身。

诗文中之下品名士,科甲内之上等罪人。

如同打油小调,已不成诗。因为批判诗作得好受褒赏的有詹事陈万策等人,另一些不合圣意的诗歌作者则倒了大霉,侍读吴孝登被革职发往宁古塔为奴,侍读学士陈邦彦、陈邦直,翰林项维聪被革职遣送回籍,另有六名官员发回重写。

多数官员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政治斗争需要的应景之作,因此自选文集时没有收入这首御命奉制诗,方苞就是一例,他的《望溪文集》未收此诗。后世的历史学家也不重视此案,作为正史结尾之作的《清史稿》,为钱名世作传时竟对此案一字不提,钱名世的老家修地方志,如《常州府志》、《武进县志》的钱名世传,同样删去了这段历史,可见雍正帝的诛心手法并未起到什么效果。

雍正帝将自己关于钱名世案件的谕旨,连同钦定批判诗编成一册,交给钱名世本人,由罪犯出资刊刻,颁发给所有的学校作为大批判教材,可见发行量一定大得惊人。后人将此书命名为《名教罪人》,留存至今,成为回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线索。

英国使团首次访华

公元1792年,正当中国乾隆五十七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一支七百余人(包括水手)的庞大外交使团,经过十个月的航行,到达中国天津大沽口外,等候皇帝的接见。

从当时世界的整体发展而言,经过工业革命,英国已经取代西班牙、葡萄牙的地位,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工业国家,急于得到原料基地,开拓世界市场。此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获得成功,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幅员更广的中国。率领使团的马戛尔尼曾任英国驻俄公使、加勒比总督、马德拉斯总督,是老经验的外交家。英国内阁希望马戛尔尼通过与中国的谈判,取得七项成果,其中包括,为英国贸易在中国开辟新港口;尽可能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界地或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可以长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要求向北京派常驻使节;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等等。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一直实行朝贡体制,即周围臣服小国定期向“天朝”上贡,“天朝”皇帝大量慷慨的赏赐,和偶尔的贸易活动。从康熙后期开始,实行严厉禁海政策,断绝与海外诸国的交往。中英双方的区别不仅在于语言,英国使团从出行那一刻就已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使团到达首站澳门,会晤广东巡抚郭世勋,不久深居九重宫阙中的乾隆皇帝接到报告,乾隆对客人远道到“天朝”晋见感到高兴,他命令既要好好招待英国人,又要对他们严密监视。

沿海各地巡抚都接到了命令。

七月三十一日,使团抵达白河口,中国官方派两名高级官员负责具体接待事宜,他们把礼物搬到中国船上,主要物品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世界最先进的战舰模型、各种枪支、利剑、望远镜、气压计、秒表、瓷器,以及英国著名人士的肖像画和英国风景画等等,总之,囊括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产品、武器和名贵的油画作品,共装了五百多只箱子,乾隆皇帝当作贡品全部接受,没有表示震惊,因为明清之际的文化交流,大量西方产品进入中国,传教士带给明朝万历皇帝的礼物就有钟,郎世宁是清初出色的宫廷油画家。乾隆年间,由于世界贸易范围拓展,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南方沿海地区,钟、表、望远镜等物品源源不断进入中国,乾隆自己就是一个机械师,会拆装各种仪器。他对这些物品兴趣不大,作诗一首:

视如常却心嘉笃,不贵异听物诩精。

怀远薄来而厚往,衷深保泰以持盈。

不久中英双方起了严重的纠纷,争执的原因就在于礼仪。每次会见中方总督、宣读圣旨,马戛尔尼只是脱帽示敬,从不行磕头礼,乾隆指示对蛮夷之人不必过于苛求。中国官员通知英方,乾隆帝将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他们,晋见皇帝陛下的礼仪绝对不能马虎。但马戛尔尼坚持拒绝叩首礼。

船队继续航行,中方给使团船挂上长幡,上面大书:“英吉利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