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探秘
23034000000003

第3章 先秦时期(2)

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传说他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始于黄帝时期。说他用木头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们养蚕。他任命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

炎帝,传说是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号魁连氏、连山氏,或曰列(烈)山氏、厉山氏。一说炎帝即神农氏。原居姜水(即岐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相传炎帝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他们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头,铜头铁颈,头上有角,耳上有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他有兄弟81人。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一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令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胜利后,被推举为“天子”。炎帝曾与黄帝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被打败,遂与其部落结为联盟。后世将炎、黄并称,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颛顼,号高阳氏,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命重任南正,掌祭祀;命黎任北正(一作火正),掌民事。一说他为黄帝子昌意的后裔,曾逼令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禁绝巫教,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古书记载“高阳氏有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折了,拴着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救民于水火。

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又称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原居今河北唐县,后徙居今太原。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再迁至今山西临汾。相传曾设天文官,观察日月星辰变化以制定历法、区分时令。用鲧治水。晚年将君位禅让给舜。也有说他晚年为舜所囚,并被夺其位。

太皋,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少皋,也叫少昊,姓已,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可能是由24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皋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

尽管“三皇五帝”仅见于古书传说,但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却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光荣传统,深刻地说明人类社会的最初文明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劳动和斗争创造出来的。

华夏子孙为何共祭炎黄二帝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每年清明前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许多地方的炎黄子孙都以多种形式,隆重祭祀华夏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为何华夏子孙共祭炎黄二帝?

许多专家认为,许多人把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黄帝当作神话传说中虚拟的人物来看待,这是不对的。炎帝、黄帝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人,渭水中游是中华炎黄文化的发祥地。

炎帝、黄帝均为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太昊伙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东徙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黄帝均为部落首领。历史上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称谓载入典籍的各有8代,而最早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亲兄弟,均生于今宝鸡境内。其中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南郊的姜水,黄帝生于今宝鸡市境内岐山县一带的姬水(又称岐水),这在海内外学术界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根据对炎黄后裔众多姓氏族谱的排列上溯推算,第一代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均生于距今约5500年前后。中国许多姓氏族谱都将其祖先追溯到炎帝、黄帝。他们的世系都可连接到一百六七十代以上。如孔子、孟子、曾子族谱都追溯到黄帝;姜、方、谢等姓氏族谱都追溯到炎帝。

据考证,炎帝神农氏部落的第一、二代均在渭水中游的宝鸡境内,称帝从第二代始,其后裔后来迁徙四方,炎帝神农氏八代共相传约520年。

湖北随州为炎帝神农氏第三代的弟弟(名柱,也称炎帝烈山氏、连山氏)部落的迁徙地;湖南酃县古有炎帝陵,当为第八代炎帝神农氏榆罔的陵墓。

对于轩辕黄帝部落的发展迁徙,有关专家认为今陕北黄陵县境内的桥山上,是第二代轩辕黄帝的陵墓;河南新郑是第八代轩辕黄帝生长、建都、统一万国的地方;河北涿鹿则是黄帝、炎帝共同打败蚩尤的地方。

炎黄后裔互相联合、互相通婚、互相竞争又互相摩擦,且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争斗,但毕竟是同祖共宗,其最终归于和好团结和联合,各兄弟民族共同形成了一个大团结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为人类历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由于上述原因,炎帝、黄帝在全国许多地方留下了遗迹,同时华夏大地众多人民都尊崇炎黄为祖先,建庙立祠,世代祭祀。目前海外有7000多万华侨、华人、华裔,他们寻根问祖,也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为荣。

“华夏”名称由来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被统称为“华夏民族”。中国人被称为是“华夏子孙”,并以此为荣。

那么这个习以为常的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古往今来,却有种种不同的见解。

古人之解,见诸于《左传》、《孟子》、《说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应而言的。如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四夷交侵,中国微矣”等。

远古时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民族是汉族,因此,可以说,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华夏族也不是指单一的汉族了。

现代之解,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华夏”是民族的名称。

持这种观点的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夏”这个字则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说:“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认为,华夏实际为历史上夏族的一个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肃、河南、山西一带,后来因为自然环境的变迁,这个民族也不断地向四处迁徙,并渐渐分为三部分:东迁中原的称为“东夏”(“华夏”),西移甘肃的称为“西夏”(“蛮夏”),原地不动的称为“大夏”。后来,大夏变为夏族的总称,也是夏族的美称。

第二,“华夏”是地域文化的概念。

持这种观点的也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低的地区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反之,“中国”以外的文化低的地区和民族,就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了。

秦汉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中国”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因此,华夏文化也随之发展壮大,凡是接受华夏文化的各个民族,大体上都纳入了华夏的范畴,随之华夏就成为中华民族的称号。

第二种说法认为,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大致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

东夷集团活动的地区,为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口文化和青莲岗文化等江北类型分布区,即山东、河南东南部和安徽中部一带。传说中的太皋、少皋、后羿和蚩尤都属于这个集团。

苗蛮集团活动的地区,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及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分布区,即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三苗及祝融氏都属于这个集团。

华夏集团活动的地区。为仰韶文化及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区,即中原及北部的部分地区,传说中的黄帝、炎帝都属于这个集团。

后来,黄帝兼并了炎帝部落,又统一了其他各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的先祖。华夏集团也因其连续胜利,巩固了自己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代表。

由此可见,无论是种姓民族的概念,还是地域文化的概念,“华夏族”实际上指的是在文化上形成共同传统的,居住在黄河中游流域的古代各民族的统称。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而周围的少数民族(“裔”、“夷”)则比较落后。因此,在历次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中,汉族文化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少数民族。就是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执掌权力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也总是不可避免地最终认同汉文化,不断出现“野蛮的征服者最终被被征服者的文明所征服”的历史场面。同时,华夏文化也不断从周边文化中汲取精华,在双向交流中形成了兼容并蓄的风范。

“华夏”名称之解,并未到此结束。深入探讨它的由来,还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课题。

五千年前的“开颅手术”

你相信在中国远古时期曾经有过“开颅手术”的成功案例吗?历史给予了我们肯定的回答。

2001年6月26日,山东省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山东省广饶傅家一处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实施过开颅手术的人头骨标本。众所周知,在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开颅手术也是一项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而生活在5000多年前的石器时代的人们,竟然能成功地实施开颅手术,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最早的发现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韩康信研究员,他受山东省文物考古所的邀请,对大汶口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鉴定和研究,在整理这些人骨时,韩先生对其中编号为392号墓的墓主的头骨产生了好奇,因为在这个头骨的后侧顶骨靠后部发现了一个3.1cm×2.5cm的椭圆形穿孔,周围有明显的刮削痕迹和骨组织修复后的痕迹。因此他推测这一椭圆形孔是墓主生前实施头颅手术后留下来的,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的实例。

5000多年以前的这位墓主人为何要做开颅手术?因为缺乏更为具体的资料还无法确定,人们只能做出各种各样的推测。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还保留着原有的风格,被学者们称为“活化石”,从这些活化石中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20世纪初期,居住在太平洋各岛屿的人仍然采用石器工具为人们实施开颅手术,这些岛民和史前时期的钻脑师一样,对于人脑的功能一无所知,因而做起危险的手术来毫无顾忌。他们看见有人因头部受伤而陷入昏迷,便想清理伤口和取出嵌入里面的颅骨碎片,切割开头颅是他们必然想到的措施。

他们还相信痉挛、长期头痛、昏睡病和抑郁症都是因头脑内藏有某种有害东西而引起的,必须把这些东西清理出来才能使病人痊愈。当然还有一种更为残酷的目的,那就是为了从死人或活人头上取下圆盘状骨片作为活人的避邪物。当然石器时代的开颅手术主要还是为了医治那些头部受伤的人。

石器时代的人们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5000多年以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没有金属器具,是怎样实施这么复杂的手术呢?专家们认为,当时手术时使用的器具可能还是石器,极有可能是燧石片,因为在新石器时代,用边缘锋利的燧石片割肉和割骨都是没有问题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打猎为生,他们在吃掉捕获的动物肉外,还剥下动物皮,用燧石片把这些动物皮切割成片状,再用骨头做的针缝起来,就是一件简单、实用的御寒的衣服。在山东一带还曾发现用石器制成的骨雕文物,其中有一把骨制梳子,梳齿很均匀,梳背刻雕出弯曲的S形。同一地区还曾发现带有针孔的骨针、线。这些都说明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山东一带的原始居民,完全有能力用燧石片切割头颅,他们使用的方法似乎并不是锯开,而是沿着要切开的直线或弧线,多次用压力加以刮削。

手术费时一定很长,因为薄薄的石刀片如果受力过度,刃口就容易崩裂,可能在伤口里面留下碎屑。取出病理部分,然后再用骨针缝合上。在5000多年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的情况下能够实施开颅手术,实在是一项了不起的医学成就。

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开颅手术的死亡率非常高,而5000 多年以前这位墓主的开颅手术却是非常成功的,患者在手术后仍存活了一段时间。因为如果患者在刚做完开颅手术就立即死亡,那么无论是用石器、金属器具做的手术,在颅骨上刮、刻的痕迹会比较清楚,边缘锐利,手术部位显著。如果患者在开颅手术之后仍存活一段时间,那么手术时在颅骨上打的洞就会因为再生而变得钝化,不锐利。而这位墓主的颅骨手术部位有明显的康复痕迹,说明这例手术是相当成功的。手术要取得成功,止血、防止感染和减轻病人痛苦都是必要的。史前人类似乎比现代人在忍痛和抗菌方面的能力要高强得多。事实上,史前人类必须能够耐劳苦、强壮,才可长大成人。不过,石器时代的开颅手术填塞敷裹伤口,一定极为谨慎小心,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石器时代的开颅手术感染的迹象甚为罕见。古代秘鲁曾发现一个石器时代的头骨,上面竟然有不止7个圆形切口,而且所有这些切口毫无疑问都重长了健康的新骨。

人类学家发现原始民族用植物制成的止痛剂和各类草药,有很好的镇痛效能。石器时代的秘鲁人就拥有一种功效很好的药物古柯硷,做颅骨手术时就服食这种药。至于5000多年以前,山东汶口文化的开颅手术是使用什么来为病人止血和减轻痛苦的,我们还无从知道。

我国古代实施开颅手术在文献中也有记载:《三国演义》 中记载曹操经常为自己的偏头痛而苦恼,华歆把神医华佗推荐给他,华佗提出的医疗方法是用利斧砍开曹操的头骨,取出病变的部位,才可除掉病根。

曹操害怕自己受到谋害,没有让华佗为自己医治,由此可以看出华佗当时已经掌握了开颅技术。史书上也记载了宋元时期的许多开颅手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教授推测当时的开颅技术是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中国古代的开颅技术是否由国外传来,目前还是一个谜。

总之,5000多年以前的开颅实例,让我们对原始居民的医疗水平感到惊叹,古代的人们总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让我们现代人叹服的事,那其中的奥秘也总是困扰着我们。

中国远古的“头盖杯”

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进入龙山时代。这时期铜器的使用开始明显增多。在河北邯郸的涧沟曾发现了这个时期的遗址。在遗址的两座半地穴式房址中,各放置三个人头盖骨,位置在房屋中央。

所有头盖骨都是从眉弓经颞骨到枕后砍下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完整的头盖。从头盖上的斧痕来判断,砍头的方法应当是将被砍者打倒在地并捆绑起来,甚至被他人踩在脚下。先砍后部,因为那里斧痕最多,且有砍偏了的痕迹,表明被砍者尚在挣扎,然后顺次把脑盖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