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探秘
23034000000022

第22章 隋唐时期(4)

然而这样一位远见卓识、精明强干、雄心无比、胆识过人的女政治家,临终之前,却嘱人在陵前树立一块“无字碑”。可能她预料到了后人对自己的评价定然褒贬不一,所以,功过任人评说。

果然不出所料,一千多年间,人们对她的评价从未统一过。她死后,其历史功绩和个人才干受到很多人赞赏,但是那谩骂、诅咒也像排天的巨浪不断涌来,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按国人一贯的思维,她有以下罪状:

一是狐媚惑主。

武则天14岁入宫时已出落得一表人才,身体丰满,容貌端丽,但在太宗面前,她并不受宠,只封为“才人”,列后妃第六等,与一个侍女的身份差不多。只是到了李治身边之后她的才干与姿容才发挥了作用。她看透了李治的好色多情、体弱多病、优柔寡断、多愁善感,她以传情的眉目,婀娜的体态,征服了李治,使他神魂颠倒,一往情深。她成了“昭仪”,不久又升为“宸妃”,后来她精心策划废了王皇后,自己又当了皇后。不到一年,她就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二是严酷专横。

后来,高宗疾病缠身,政事全由武则天处理,臣子们称其为 “天后”。高宗死后,武则天更是独揽大权。她废了太子,正式登基,成了名副其实的女皇帝。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刑讯逼供,囚禁亲生儿子。宗室、朝臣被冤杀者不少。晚年更是豪奢专断,弊政很多。

三是秽乱春宫。

她不满足富丽庄严、煊赫铺张的排场,不满足锦衣玉食、乘车坐辇的生活,她还蓄面首、宠男妾。先是宠幸薛怀义,让他入侍。这个街头卖膏药的家伙后来竟被封为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而后又有御医沈南和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张氏兄弟毫无才能,只因相貌俊美,取悦于武则天,并为张易之设立控鹤府,聚集一些青年男子供她淫乐。薛怀义入侍时,她已39岁,张氏兄弟入侍时,她年满73岁。后人非议不绝于耳。

那么,如果客观地分析一下她的一生和所处的环境地位,评价会怎样呢?

首先,武则天和同时代的女子心胸不同。别人认为帝王姬妾成群,宠者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得守活寡,而且宫门深似海,生离即是死别。而武则天进宫时,却满怀喜悦,满怀憧憬,显示了自立、自强、出人头地的思想。她在太宗面前的不受宠,是因为有两件事令太宗不满意。一件是,太宗问怎样驯服性情暴烈的骏马“狮子骢”,武则天说,只要一条铁鞭、一把铁锤、一支匕首。马若不听话,我就用铁鞭抽它;再不听话,我就用铁锤打它;还不听话,我就用匕首刺死它。太宗表面上赞扬了她,实际却心存芥蒂。因为太宗不喜欢这种强悍的性格。他要求的女人是贤德、温顺、体谅、娇柔。另一件是,太宗迷信星象算命之类。大臣李淳风精通天文,善观星象。他向太宗奏称,若干年后,有武姓者起而灭唐。太宗便要将姓武的全部杀掉,被李淳风劝阻了。因此太宗一直不放心武则天,死后把她遣送到感业寺为尼。

按说,她是亡帝的遗孀、佛门女弟子,永无出头之日了。可是,她要施展自己的魅力征服李治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李治被迷得神魂不定之时,她却冷静地看待,谨慎地驾驭,心热面冷,欲擒故纵。至于她被指责“乱伦”,还是冤枉的。因为唐室杂有胡族的血脉,唐代胡族的婚俗允许一女嫁给父子两代。唐玄宗李隆基将儿媳杨玉环占为己有,并无人责怪杨贵妃。

其次,她成为皇后的头十年,高宗一向对朝政庸困无心,后来简直振作不起来,使武则天独掌国柄。一场特定的婚姻,为这位志向、心智、精力都超群的女人提供了能尽展其风姿的表演舞台。683年,高宗去世,武则天面临重大抉择:是自己称帝还是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作为李氏父子的妻妾,她决定自己先不称帝。待到公元690年她感到时机成熟,才正式登基称帝。这时她兴起告密之风,诛杀文武大臣、囚禁亲生儿子、任用酷吏、极为专横。后人在评价此举时只看到了一面。其实,采取严厉的手段夺取帝位,巩固帝位,是任何一位帝王都避免不了的。尤其是她,作为绝无仅有的女皇帝,面对世俗的眼光和封建礼教,为了排除心中的忧虑和恐惧,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尊严,使天下万民臣服,能不采用一些极端的手段么?她掌权后、更改年号30多个,并大量更改各部名称、地名、甚至自己的名字。这一切都在说明,她是在显示自己的威风,让朝野内外都知道头上有这么个有无上权威的女人在统治。

最后,关于秽乱之事,无论是薛怀义,还是张氏兄弟等等,武则天以古稀高龄还蓄养面首,不见得完全是从私欲出发,也可能是为了显示女皇的威严。既然男子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人登基为什么不能有侍奉的面首呢?从她处理朝臣与面首的冲突的态度来看,她并不偏向面首。她给面首高官厚禄,甚至纵容他们胡作非为,但当危及国家大政,触犯重臣的时候,她对面首并不客气。这说明,她追求的目标,是希望别人能像尊重男性皇帝那样尊重自己。但是,她始终不能挣脱传统的桎梏,始终为自己是个女人而苦恼,临终前,她仍旧承认是李氏皇帝的妻妾,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她的无字碑,大概是纵有万语千言,也难以倾诉吧!她传奇的一生留给了后人太多的思考,至于武则天的墓碑上为何无字,后人是很难解释清楚的。

杨贵妃之生死

唐朝的衰败,当时的人们把责任归咎于杨玉环,一代美女因此命丧黄泉。然而对于这件事情,后人提出了不同见解。

中国兴平县马嵬坡有一座杨贵妃墓,日本山口县大津郡也有一座杨贵妃墓。中国人说,马嵬坡的墓里埋的只是一个香囊——贵妃成仙时,请土地神将胸前佩戴的香囊放在墓内;日本人说,大津郡的墓里埋葬着杨贵妃,当时只是一位贴身侍女替她而死,她本人则被武士救出又护送至日本。

那么,贵妃杨玉环究竟死在何方?

按照史书记载,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一片惊慌,唐明皇李隆基带着“贵妃姊妹皇子妃子皇孙及宦官数人”向西蜀逃去,行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祸由杨国忠”,追杀之,又以贵妃不宜供奉,请割恩正法……上乃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资治通鉴》、《旧唐书》记载相同,《唐国史补》则说缢于佛堂梨树下,《长恨传》(作者陈鸿)说“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短带)之下。”

除正史“缢死”说之外,唐人诗句中另有一些说法,如杜甫的《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似乎说杨玉环为乱军所杀;李益的一句“托君休洗莲花血”似说是淹死,而另一句“太真血染马蹄尽”又似说被马践踏而死;杜牧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似说为禁军所杀除此种种诗语之外,刘禹锡还根据“里中儿言”,得出“贵人饮金屑”、“颜色真如故”的吞金而死的说法。

杨贵妃的确死在了马嵬驿,所不同的是“死法”不同,但为什么又有“藏匿民间”、“流落海外”、“羽化成仙”的传说呢?这大约是因为人们同情她、哀怜她。杨贵妃原来是唐明皇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唐明皇看中了她,先要她入宫做女道士,号为太真,然后占为己有。天宝四年(745),册封为贵妃,这时的李隆基已经63岁,而杨玉环只有27岁。另外,杨入宫之后,虽“三千宠爱在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却没有像周朝的褒姒、商朝的妲己那样恃宠干坏事,“安史之乱”的根源实在不在于她,更不算为罪魁祸首。正因为如此,元和元年(806)白居易、陈鸿“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于是一人写了《长恨传》,一人写了《长恨歌》,都是讴歌李、杨爱情的,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写出了他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还写出他们“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还请出了“临邛道士鸿都客”,为哀叹“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魂不曾入梦来”。多情的君王“上穷碧落下黄泉”,终于在海上仙山找到了“一人字太真”。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它突破了历史事实的局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民间的歌唱,使历史人物成为传说人物,让绚烂的色彩,遮掩或减轻了悲剧气氛,从而达到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生死不渝的深情的歌颂。

继《长恨传》、《长恨歌》之后,戏剧舞台上也陆续出现了李、杨的各种艺术形象,如南宋的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金代的院本《梅妃》,元代的《唐明皇哭香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罗光远梦断杨贵妃》、《杨太真霓裳怨》、《杨太真清宫》,明代的《彩毫记》、《惊鸿记》以及清代的《长生殿》,其中尤以《梧桐雨》、《长生殿》最负盛名,影响最大。

《梧桐雨》作者是元代人白朴。戏中讽刺文武两班大臣当安禄山叛军进逼长安时,“空列些乌靴象简,金紫罗襕,内中没个英雄汉,扫荡尘寰”,又通过“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表现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整整的一夜,“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悄,泪染龙袍。”这里的君王是一个多情的君王,李、杨的爱情是悲剧的。

《长生殿》是清代人洪昇的作品,他一反传统的“女人是祸水”的思想,而是歌颂李、杨的感人爱情。剧中《密誓》写他们“誓盟密矢,拜祷孜孜,两下情无二,口同一辞”;《埋玉》写六年不发,杀死杨国忠,又高喊“不杀贵妃,誓不扈骂”时,唐明皇的表现是“魂飞颤,泪交加,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杨贵妃则以国家为重,说出了“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安史之乱平息了,唐明皇又回到长安,当他“痛伤妃子仓卒捐生,未成礼葬,特传旨另备珠襦玉匣,改建坟茔”时,墓开启后却是个空穴,“只有一个香囊”,原来杨贵妃已尸解成仙了。剧的终场是,在织女星、牵牛星的帮助下,杨贵妃、唐明皇“笑骑双飞凤,潇洒到天宫”。

《长生殿》不仅把李、杨的爱情故事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把李、杨故事的背景写成真实的历史剧的规模 (徐朔方 《长生殿·前言》)。洪昇这样写可谓是反传统,不再把亡国丧社稷的责任压在女人身上,还大胆地写出帝王也是有真感情的,不是一味地“玩”女人。当然,洪昇敢于这样写,是因为有《长恨传》、《长恨歌》为基础,而歌、传的相当大一部分内容又吸收了民间传说,因此,这个戏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就能为大多数人接受,并由此派生出“贵妃成仙”、“贵妃流落民间”以至“贵妃漂洋过海到了日本”等等美好传说。

古代美女杨玉环已化作风消失在人间,由她而因发的故事,却一直流传。

唐代皇帝爱好“马毬”

“马毬”对今天的人而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而在唐朝马毬运动却在皇室极度风行。

马毬是一种骑在马上持杖击毬的运动,东汉末年就开始出现,隋、唐、宋时期逐渐盛行。这项运动所用的毬,形状大小就像拳头一样,一般是用质轻而又坚韧的木材制成,中间掏空,外面涂上红色或其他颜色,有的还加以雕饰,所以在诗义中常常把这种毬称为“珠毬”、“画毬”“彩毬”、“七宝毬”等。所用的毬杖,形状有点像今天的冰球杆儿,往往还要雕上精美的花纹,所以诗文中常常用“月杖”、“画杖”等词汇来描述它。

从唐高祖、唐太宗到唐中宗、唐玄宗,唐朝前期的几位皇帝都喜欢马毬运动。安史之乱后,庞大的唐帝国已经度过了其生机勃勃的阶段,开始走向衰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酷烈,就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但是打马毬的风气却没有消歇,几位皇帝对这项运动的疯狂程度甚至超过唐朝前期的几位皇帝。

唐穆宗李恒性情顽劣,心中只想着玩儿,根本不把国家大事当回事。他今天狎幸优伶,观看角抵马毬比赛;明天便外出游猎,观看竞渡表演,完全是一副游戏人生的做派。最令他神迷的还是马毬这项运动,三天两头与宦官侍卫在麟德殿打马毬。公元822年十一月的一天,他在骊山巡狩归来后,不顾一天的劳累,与宦官们打起马毬,极尽兴致。突然有个宦官从马上掉下,好象被什么东西击中似的。唐穆宗受到惊吓,罢毬升殿,结果脚步却突然挪不动了。在床上躺了3天就一命呜呼了,年仅30岁。

随后即位的唐敬宗李湛,年仅16 岁,把其父唐穆宗嬉玩的性情点滴不漏地继承了下来。他一会儿在新池、鱼藻宫观看竞渡,一会儿在宣和殿观看百戏,外出游猎也常常是昼出夜归。他也是马毬这项运动的狂热崇拜者,陶元酷、靳遂良、赵士则、李公定、石定宽等都因为善打马毬而受到宠爱。公元826年十二月的一天,唐敬宗夜猎还宫,兴犹未尽,就挑灯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成、许文瑞打起马毬,玩得异常酣畅。入室更衣时,他就被刘克明等谋害,年仅18岁。

唐宣宗李忱酷爱打马毬。根据文献记载,唐宣宗只注重骑乘的马是否矫健,不看重衔勒鞍辔是否雕饰华丽。他骑马跳跃,在空中击毬,能够连续准确地击打至数百下,而保持马奔驰不止,速度就像流星闪电,其技艺连当时的打毬老手都佩服不已。唐宣宗每月都约请皇室成员打几次马毯,来愉悦自己的身心。相传,有一个不知趣的公主接到请帖后,因迟到入场看毬,搅得周围的人一片哗然。唐宣宗声色俱厉,责问公主为什么迟到,吓得公主连连叩头求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