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来到东土,长安城,作者用名胜之邦概括了它的繁华,与作者的钦慕。
接下来,说的就是这本书在地界的时代背景,唐朝太宗时期,是整个封建王朝的繁盛顶峰。
魏征进言建议开立选场,多选贤才。太宗自然同意了,发布招贤榜文。
这是科举制度表现最大优越性的时候。
“先生,我一直听有人提及科举制度,但一直没有真正弄明白它到底是做什么的,有什么功效啊?”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说道。
“说起科举制度,要延伸到当年,秦始皇以超乎常人的残忍,杀妻,驱弟,软禁母亲等做到了铲除当时所有人都知道,却做不到的政治症结,也就是所谓的贵族裙带关系,让中国一下子从封建制度的国家,变成了长达二千多年的皇权时代。
皇权时代,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难题。就是皇帝将所有权力集于一身,没有人可以分享权力;可是他没有分身术,不可能一个人真正监测并控制整个帝国的运转。
所以只能找人与他合作,共同管理天下,这就是以丞相为首的文武官员系统。专门研究政治学的学者们将之称为秦制。
科举制度就是,以文与武为基准,为国家挑选贤才,以治理国家的公务员考试,也就是很多人提及的上升通道。这种通道建立之后,就可以及时给国家输血,”
“那不是非常优越的方法吗?现在,人为什么不用,反而有不少人说起科举,就说它是我们落后的根源。”
“因为任何的政治结构都是会有问题的,包括科举,当人们将人生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一件事上的时候,这个事再金贵,也会暴露出它的局限,包括西游记中谈及的佛祖;尤其是它本来也有自己的重大缺陷,就是在那个大多数人没有学过知识的文盲时代,可能科举能够引发一点对知识的兴趣,不过这也让知识变成一种可以获得一部分权力或者说利益的工具。而西方人攻进来的现实,我们以为问题就都出自科举,让科举彻底被废。”
“哦,那么,取消之后,换成什么了?”
“嗨!”刘大可一声长叹,“什么都没有换,变回最原始的丛林法则,也就是谁强壮谁说了算,谁蛮横谁说了算,特别在那些原来是士绅管理的乡村,更是土豪劣绅满地。这也是清朝最后快速覆亡的一个重大原因,关系了后来的多少年****难平。所以当一个维系了千年的东西,我们要不要一下将他清除掉,就像现在的******教,你不能说它有些问题暴漏出来,可能有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就把它清掉。”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每个人的观点是不同的,我觉得至少你找到可以代替原有思想体系的东西,才可以进行替换,但是也不能急着去除,最好,像英国那样一点点地扩展先进的制度。有点像教育,大人一步步退,小孩一步步进,这才叫成长。”
“挺深奥,复杂的呢!”
“恩,不想深入的人自然觉得水浑。”
其实这个唐太宗是指民间自立为王的土皇帝,并不是皇权过度走强之后的皇帝,这部书中玉皇大帝才是真正的统治者,他是高层政治的核心领袖,可以管理除了信仰之外的所有事情。
此榜到达海州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陈萼,字光蕊。见了这个榜文,即时回家,对母亲张氏说,他要去求取功名。
张氏自然同意了儿子的志向。因为当时人都觉得从小学习知识,不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种思想也绵延到了现在,所有人都觉得,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不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可以顺利找个好工作,然后活得比较如意,获得幸福的几率高一点吗?’
“是啊,先生,我们都觉得受教育就是这个目的啊,难道还有别的意图吗?老师和家长也没有提及其他的啊。”化疗效果特别好,就快要出院的刚刚十六岁的王好学睁得大大的眼睛,疑惑不解。
刘大可趁机大略浏览了现场十几个人,看到他们或多或少都流露出一种疑惑的神情,他也没有卖关子,直接说:“我们受教育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自己初步了解这个世界,比如我们学的史地生,数理化,都是将这个世界分门别类地肢解后,一步步让我们明白世界的初步构成,也为我们之后可能进行的深造打下基础。”
“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深造呢?”“因为我们学到的是过去那些在各个领域的大师们经过努力探索得来的,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还要继续向未知的世界挺进啊!”
“您说的好像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的事情,我们是普通人啊,不可能去做那么伟大的事情啊!”
“你们要相信,任何的伟大都是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这是我听过最有说服力的激励人奋进的语句。
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以前的可以一劳永逸的时代了,必需终身学习,才有可能不断体现生命价值。
而在一开始我们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确定以后会从事哪方面的研究或者做哪个行业的工作。
这种不确定将决定你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不可能一开始就决定是在哪个区域发生,所以只能一揽子全部学一学,
这就是为何,很多基础知识根本就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半点好处,我们却要去学习?
在中国,很多高校都追求各个门类都有的综合类学校,说是那样比较完美。
其实,这就是因为人们觉得凭一个考分无法判断你的资质如何,也不知道你的天赋如何,所以盲目选择的几率非常大,所以你进入学校可以再次重新选择啊!
当然,我们这个过于激进的思想氛围让包括父母,老师等教育工作者,甚至路人,陌生人都要把他们觉得应该的选择来强加到别人的身上,美名其曰什么为你好,什么应该的等等过激的教育方式反而会泯灭受教育者对爱好的兴趣与选择的能力。
这也是如今中国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好了,继续说正文,陈光蕊到长安之后,正好赶上考试,他直接进场,经过三轮考试过后,他被唐王点为状元,跨马游街三天。紧接着,在游街的时候,被丞相家的小姐温娇抛绣球砸中,迎状元进府完婚。
这一段写得颇为急迫,古代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金榜题名时和洞房花烛夜都实现了,这似乎有点反常,尤其是后面这个洞房花烛夜似乎被过多地偶然因素所营造出来的。
当然,人往往是不会想那么多的。
于是,昨天刚刚结婚,第二天就被太宗派往江州做州主,半道他回家看看,让他妈高兴了高兴,然后带她一起去江州。
准备好之后,张氏和陈光蕊一起上路,走到刘小二家的时候,忽然染病,决定在店里养好病再去。
期间,光蕊买了个会眨眼的金色鲤鱼,觉得不是等闲之物,于是,把它放生。
张氏听说了,也赞扬光蕊,后因病不能赶路,住在店里想以后再去。
光蕊与温娇赶着赴任,却被刘洪见色起意,杀了光蕊,代他上任。
陈光蕊的尸体沉入水底,被当初的金色鲤鱼,今天的龙王所救。
温娇本来不从,可是怀有身孕,于是不得已而从之。
刘洪安然上任之后,温娇产子,南极星君奉命传信,告知其子将大有作为,并说刘洪会杀他,还有光蕊已经被龙王所救。
刘洪回来之后,果然要杀,温娇说,今日天色已晚,明天再抛进江中。
第二天,刘洪出去了,温娇就抛出衙门,用木板绑着孩子,抛进江中,还留了血书。
顺水飘至金山寺,被寺里的长老收养,十八年后,江流削发修行,取法名玄奘。
江流因被酒肉和尚骂没有父母,就哭求师父告知。
长老取出血书,告知真相。
江流决定复仇。
江流来到江州府衙,见到温娇,并两人相认。最后约定见面。
温娇骗刘洪去金山寺还愿,就带着自己人前往金山寺。
两人见面之后,温娇让江流去寻找婆婆。
江流找到婆婆,发现她双眼失明,治好了他的眼睛。
江流来到丞相府第,将真相告知丞相,丞相决定奏请唐王,发兵擒贼,救了温娇,抓住刘洪,李彪。
他们在江边祭奠光蕊的时候,光蕊浮出水面,死而复活。
最后,一家团圆,光蕊做了学士,江流立意安禅,温娇从容自尽。
这一章到此结束,这一章很奇怪,标题就是附录,也就是为了解释正文,拉出的一章前奏,解释唐僧的出身。
其中由于写的过于简便,引起了诸多争议。
很多人说刘洪才是江流的父亲,因为丞相看不起他,才专门让温娇在状元游街的时候抛绣球,引光蕊入局,然后,让刘洪杀了光蕊,再让刘洪赴任,与温娇生活十八年。
要是温娇与他没有私情,就不会十八年都不告发他。还说温娇在结婚很短时间就生孩子,这孩子一定是婚前就有,而且很有可能是刘洪的。
我觉得这即使说的再有道理,也只不过是一个以侦破案情的角度说的,并没有真正体会到作者的真意。
我要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一背景是为何而写?
那就是唐僧的性格生成,因为全书都是为西游服务的,唐僧这个主角为何会生成后来的性格,原因就在这一章上。
他的性格:一,非常执着,甚至是执拗,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温娇为报血仇,隐忍十八年之久,最后终于成功,这是多么地执着。只有具备这点的人才能真正为了对唐王的一个承诺而历尽千辛万苦,求取真经。
二,道德感很强,刘洪杀掉光蕊,是个败坏道德的家伙,他的结局与光蕊的死而复生都是因为道德,也就是说刘洪是杀生,光蕊是放生。这就是为何后来唐僧那近乎过分的道德感的由来,也是他不愿意看到杀生的原因。
三,相信奇迹,当他漂流河中仍然能被救,婆婆哭瞎双眼仍可复明,光蕊死而复生这样的事情出现之后,他自然在濒临绝境之中相信一定可以走出来,不能绝望,要相信奇迹。这让他在多次被妖怪抓走而没有心理崩溃,还能等待悟空救援。
四,对佛门的感恩,只有他这样被长老救活的人,才希望能够让佛经普世,救活更多的人。所以他才会对佛门中人那么尊敬,即使知道被考验了,也只能忍受。
不管现代人看出这章有多少的不合理,只要它成功诉说了唐僧性格的由来即可,这也是为何它只是附录,不算真正的章节?就是因为它只是解释一下人物的幼年经历对日后的选择造成的影响。
我们一直强调,有些事情一定不能认死理,只要作者觉得有利于彰显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符合人物的心境与章节要求,就是合理的。
可以说,唐僧日后的所有选择都与这一章或多或少有联系,这也再次证明了后天教育与成长环境对人的选择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
刘大可想了想,继续说道,
“今天终于明白康德为何终身都未离开家乡柯尼斯堡,终身未娶,谢绝一些著名大学邀约,后来更是直接在小城镇终老。
他从小体弱多病,曾有厌世情绪,大学期间父亲病逝。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觉得怎么和我的经历有些相似。
人的经历影响了他的心境,可以说是他的心灵和思想都被现实逼得退到非常虚不着力的地步,然后他才有了完整体系的哲思。虽然人世纷杂,但是他可以用俯视的角度用终极的方法,将世界分解,这就是哲学家典型的人生与心境。
这就是女性思维者的局限,很容易被现实逼退,很容易错过爱情。”
刘大可整理一下思绪之后,问听众们:“今天有何要问?”
“先生,我想问这科举制度真的能让寒门子弟公平地考中状元吗?”一个带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干瘦男生一本正经地问。
他叫秦羽,今年十六岁,是医院里一位主任的孩子,他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对历史情有独钟,自从一次偶然看到刘大可演说的视频后,每天都来拷贝回去看一看,偶尔也来理疗室现场观看。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帝制时期,科举成了人们飞黄腾达的上升通道。
而由于它是一种通过硬性的答题方式做出的制度创新。
所以人们就会围绕那张试题,来挖空心思将他攻克。
这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的态度,也就是说人们一定会围绕政府制定的一个标准,成批成批地制造出标准式人才。
而考中状元的读书人,绝大多数都是富家子弟,因为寒门没有各种教育资源,而富家就会利用无数的家族资源来为你铺路,而你日后考中之后又难免变成家族的傀儡,终身为家族利益奔波,不会有太大作为。
这才是中国科举的一个非常残酷的真相,这种简单的创新是不可能让人们有相同的上升机会的。”
“哦,是这样啊。”秦羽听了有些失望,心情有些低落,好像刘大可戳破了他那梦幻的泡沫。
“好,今天就到此为止吧。”刘大可并没有一点愧疚的意思,根本就不想去理会他,自顾自关闭摄像机,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