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唐僧师徒三人一觉醒来,发现只是睡在树林之中,之前的境遇如一场梦一般。
三人往里走去,发现八戒被绑在树上,声声叫喊,痛苦难禁。
悟空笑话八戒。八戒知道自己的错,没有回声,不敢叫喊。
沙僧有些不忍,把他救了下来,说明他的确非常会做人。这时的八戒羞耻难当。
这里,我不知道八戒到底羞耻的是辜负唐僧,还是追求自己的幸福,还是没有防备被骗的耻辱?
如果是辜负唐僧的期望,那还说的过去。但是当初也是经过唐僧的同意的。唐僧没有说他觉悟高,就一定要让八戒觉悟也高,所以羞耻也没有必要。
追求自己的幸福与没有防备被骗,这真的是一个人最最正常的事情,不这样做的人才应该羞耻。
这很像一个要去外面闯荡的青年,家里劝他不要去,结果,青年不听,出去闯荡,却一事无成,回到家里,他羞愧难当。
这有什么可羞愧的?传统人觉得家里的条件就很好,你出去一定是你为了更高远的理想,更好的发展机会,那么就应该有更好的成就啊。
我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地将很多事情想的因果倒置,有没有可能只是想出去看看,走走,可能有些人走着就发现了更伟大的价值观或者结交了许多不一样的朋友,难道非要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才能算是有成就,不会羞愧?
传统观念就如唐王对唐僧一样,你承载了我所有的希望,就一定要完成任务,取得真经,如果取不到,可想而知,就不用回去了。如果去到了,拿回去的真经没有让他长生,那么,他会怎么收拾唐僧?这点没有说。
也就是说,你只有两种选择,一大包大揽,将所有的问题都揽到自己身上来,一旦有一丁点差池,就会有无数的人来质问你,问你可曾记得当初的承诺。
二,一切听我的,你的所有想法都得与我趋同。
也许听我讲话非常多的人已经猜测到了,对,我又要说这源于人过于激进的思维。
****与****的过于单一问题让人很不满。
这时,作者参杂着西江月的词,让人们警醒。
对于色与贪。
悟空还问八戒,你是否认得那些菩萨?
八戒当然聪明地回答,我当时已晕倒昏迷,那还看得见。
这种事,即使所有人提及,他都不能说什么,因为你传出一点风声,就会得罪巨头,他哪敢啊。
沙僧也调侃他一句,他也一概说不提,然后就发誓再不敢妄为。
这其实是诸位菩萨让他吃苦头的原因,就是要警告团队中的成员,不要三心二意。
悟空领着唐僧继续西行,忽然发现有一座高山挡路,唐僧怀疑里面会有妖怪。
这是第一次唐僧提出山里可能有妖怪。
悟空说,怕什么,有我们三人在呢。
然后作者就开始用大段词汇描绘这座山的诸多妙处。
唐僧高兴地说,他走的一路上皆是搓峨险峻的穷山恶水,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山景,难道西天已到?
悟空这时候是最冷静的,他说早呢。
沙僧也想知道还有多远,就问他。
悟空说,十万八千里,我们差不多走了十分之一。
八戒问,那要几年才能到啊?
悟空说,这些路,如果两人,十来日可到,如果他走,一日也可走五十遭还能看到太阳;若让师父走,不要想!
唐僧还没有能理解悟空的意思,再次要他说个准确时间。
悟空说了一段禅意深刻的句子,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心不诚志不坚,一辈子也到达不了。如果你心诚志坚,念一念佛语回头就是灵山。灵山就是你的心里。
《坛经》云:心但无不净,西方此去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
唐僧一路所经过的磨难,多数是他心理、生理因素所致。
取经队伍中悟空其实是悟性最高的,他也是唯一早已脱胎换骨领悟佛法真谛的,可以说其他三人是经历了层层磨难才达到成佛境界的,而悟空在戴上金箍从此跟定唐僧那一刻就已“悟“到了。
悟空多次在路上说起“若师傅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只要诚心向佛,心中有佛,便处处是佛。灵山是当年佛祖释迦牟尼修行的住所,佛教称为精舍,就是这因为有了佛,这座山在中国就成了亿万佛教徒们梦寐以求的向往之地,所以说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可见悟空已是领悟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真理。世间人问佛在何处,其实佛即各人心间一泓清潭。
我们心中也有一潭,只有让其清澈无比,才可心中有佛,眼中是佛。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里说:
“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浙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该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
沙僧道,师兄,虽然这里不是雷音寺,但是这么好的景致,必是好人居住。
悟空说,不错,这里绝无邪祟,一定是个圣僧仙辈之乡。
说明悟空不仅仅代表了欲望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执念,更重要的是侦知敌情,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是克服困难的前提,
这可能是在与后面的三打白骨精有呼应关系。
下面的就开始介绍这座山与山中的道观与道观里的神仙,还有那观中有一个异宝,是棵灵根,普天之下唯一的灵根。也可以说是那神仙的标志性事物。
这就是西游之中遭遇的最顶尖的强者,镇元大仙,五庄观和他的人参果。
不得不说的是,这万寿山五庄观离灵山与东胜神州都很远,所以一直孤立与两大势力之外。
如今情势变化,佛道两家似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念头,尤其是佛家,想要进行更深入的布局,并亲自导演了一出马上就要天下尽知的唐僧取经之事,为他们在东胜神州的势力扩增打下基础。
那么,万寿山所在位置正好夹在两洲最中央,是绕不过去的奇点。也是为何佛祖在规划线路的时候,专门将这万寿山划在了必经之路上,其实也是想看镇元子的态度。
镇元子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才决定趁着取经团队经过,和佛派搞好关系。
于是,他吩咐两个一百多岁的关门弟子留下招呼唐僧师徒,然后带着其余的四十六个徒弟前往弥罗宫听元始天尊讲课。
在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佛道两家关系的复杂,虽然天庭是与佛家合作的,但是在私底下也是互相竞争的关系,从佛家不断从天庭挖走干将,就可以看出这点。
同样的,道家也在防备佛家挖人,所以元始天尊在取经团队即将到达五庄观的时候,发来一封书信,邀请镇元子前往弥罗宫,就是为了避免他与取经团队过多接触。
镇元子多聪明,与天地同寿的地仙之祖啊,他算准了三个徒弟的秉性,只要你让他们感到忽略了他们,他们就会给你惹出事端,更别说他俩徒弟的性情,,只要出事,他就可以借着这个名义,把他们抓回来。
最后,你还能怪到他头上?只能怪唐僧师徒不懂事,乱来。
这就是镇元子可以从大地初成活到现在的原因之一,不随意站队,不随意得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所以后边的所有冲突与最后的不打不成交都是有这个目的在里面做怪,才会成的。
好,背景和镇元子的心理就说到这里,我们从原文继续看从唐僧四人的眼睛看到的整件事过程。
唐僧四人在山中游玩,抬头看到有不少楼阁。
唐僧问悟空,‘你看那是什么去处?’
悟空看了道,不是观宇,就是寺院。
到了山门之后,唐僧下马,看到左边一块石碑,碑上有是个大字,‘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
沙僧以他老道的经验判断道,‘师父,此景看起来如此鲜明,必有好人居住,’并鼓动大家进去看看。还用了‘若行满东回,此间也是一景。’为借口。
我们说沙僧一向是不主动发言的,他一发言,一定是有深意的,有人说他是天庭的卧底,也有一点道理。
但是这次估计是有私人目的的,人参果是好东西啊,没有意外的话,各路仙神谁能尝到,三十颗也就有两个被吃。
所以他们是必需进庄,才有可能得到人参果,如果路过而没有进去,那么沙僧自然得跟着离开,他没有那能力和胆量独自进去偷灵果,也不可能离开而不让悟空发觉。
他最好是先发言,如果悟空或者八戒先说不要进了,那么他人微言轻,说的话不顶用,还得罪不起人。
一会儿如果有机会,还得靠这两位。况且流沙河本来就离这里最近,他的判断最接地气。
种种算计之后,沙僧用一个经验老道的形象混淆视听,而且说得特别委婉,说是为了看景色,不愧是玉帝身边的人,太会说话了。
悟空虽然聪明能干,又擅长侦查,但是对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精准算计,他不是不会,是不感兴趣,当初也是不屑于天庭的官场秩序,才会反出天庭的。于是,说了一声好,大家就进入了。
进去之后,看见那二门上有一对春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
悟空笑道,这道士说大话唬人,我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在那太上老君门前,也不曾见有此话说。
悟空自己非常爱显摆,当年菩提祖师也是看他这种性情,才遣他离去,而他又是最看不惯别人显摆的人,然后好拿出他当年的伟绩与见识来让人信服。
悟空说这些,是不明白世间的人情世故,太上老君身在天庭,自然没有必要高调,因为有天条束缚,天上的神仙又都是聪明人,谁不知道老君威名,他没有必要以高调震慑宵小。
也因此被悟空这个冒失鬼盗了个干净,当然,这里有老君故意放水的可能。
镇元子由于辈分与仙术都极高,确实有些心高气傲。
有时候,你明明说的是实话,可是在别人眼里却很可能是狂妄的。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你没有匹配与之相称的实力,如果这些话在昆仑玉虚宫,或当年通天还在的碧游宫门前,那谁敢质疑?
这或许源于镇元子孤傲的性格,不愿意入世过深,不愿意与天庭同流合污,陷入那争权夺利与利益交换的阴谋政治中。
而且这是地界,冒失鬼肯定比天庭多得多,高调是必需的防备,否则身怀异宝的他就算法术再如何高强,也会被前来骚扰的人或者妖怪烦死。
八戒就比他明理多了,说,‘且莫管他,进去进去,或者这道士有些德行,未可知也。’
这是说先了解一下情况再说嘛,现在说什么不是太早吗?
沙僧去哪里了,消失了?说明他根本不屑于讨论其主人是谁,或者他心里早就知道是谁了。
走进去之后,清风明月二仙童就出来迎客了,非常客气。
这当然是镇元子交代过的。
唐僧走进正殿之后,发现壁中间供奉的是天地二字,就不解地问,为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供奉天地?
仙童解释道,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了我们的香火。是家师诌佞出来的。也就是说,其实只有天才真正值得我们礼敬,地则是镇元子随意说出来营造气氛的。
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
这些话说出口就惹怒了自以为见多识广的悟空。
其实这也表明了悟空的执念,就是如果有这么一位大人物,自己应该知道啊,不知道就说明对方是胡扯,这也揭示了传统人一种掩耳盗铃的心态。
我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说出一些在网上看到的知识或者数据,会遭到激烈的反驳。
这是传统思维中的一种类似闭关自守的病态,就是凡是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所有东西,即使是存在的,我也当他不存在。
连一丁点思考都没有,更别说去考据,去找人验证都没有就武断地觉得他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我经常提及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没有经过无数无情的颠覆,是不会轻易消除的。
当然,我们中国人是相信权威的,也就是不关心这话的真实性,而是相信这话是谁说的,就是它的可靠性。
也就是说,如果说话的不是童子,而是佛祖,老君,甚至某一位菩萨,那么悟空绝不会有半点怀疑。
可是,就因为说话的人资格不够,所以连同他们后边说的镇元子的去向也一概否定。
这时候的悟空不曾想过,人家骗你有好处吗?有那个必要吗?
唐僧自然不愿意看到悟空与人家吵架,就劝他做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嘛。
这反而让清风,明月对唐僧印象不错,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的权威镇元子说过他好。
于是,两人就商量着怎么给他吃果子,还要防着那三个徒弟。
确认了这人就是师父交代的故人之后,他们就去采摘人参果,流程倒简单,就是一个人敲,一个人接着。
然后给唐僧吃,唐僧看到之后,误以为是初生婴儿,坚决不肯吃。
看似可笑,作者的深意是那时候吃人已是很容易看到的现象,也是被人接受的现象了。要不然唐僧也不会有这么奇怪的反应。而且误会对方吃人之后,还能好好地留在此地,也不惩恶扬善,也不愤而离去。只是我不吃而已,你爱谁吃谁吃,有点像今天的吸烟,大家度知道吸烟不好,可是只能管住自己不吸,别人要吸我也没办法去管他。
至于这个吃人,推崇西游记的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贯穿整部小说始末的主题,其中有一段话尤为著名,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一段文字揭露了中国封建时代宣扬的“仁义道德”其实都是假的,它们的本质其实就是“吃人”,也就是毒害人的心灵.
如果按这种说法,吃人者与被吃者都是受害者,没有什么人是可以摆脱吃人兼被人吃的命运。
根源是什么?还是我经常提及的传统思维由于受农耕文明的束缚,所以将男人那种激进的思维模式过度得普及与宣扬,使得人们失去了自我,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被人身上,控制别人的言行等,使得整个社会的思想僵化。
大部分传统人看到一件别人身上发生了他不理解的事情,他都不愿意深入想想,可是他又禁不住,要将事情问出来。
问出之后,他就已经舒坦了,不管你说什么,或者不说清楚,他们都不介意了,即使你非要跟他把深入的东西说一说,他们反而非常厌烦了,不愿意多关心那么多。你要是一句话不说,他又嫌你太自我,太傲气,不把人家放在眼里。
可是你何必要问呢?我觉得是在维持存在度,也就是他问你一句话,说明他是存在的,你不回答,就说明在你眼里他是不存在的,这是他不允许的。
他问的问题,你如果细细解释,他是不愿意多听的,因为他并不关心问题本身,只是想让自己存在而已。
而为什么他们非得从别人那里寻找存在度?原因是没有自我,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只能从别人那里找。
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平时熟人相遇,人家会问你,‘你去哪里?’或者‘你去干啥?’等
其实他们关心你的去向吗?不关心。可是,他们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来打招呼,你要是不理他,他会非常愤怒,心说这是怎么回事,瞧不起我还是咋地;你只能与他敷衍。
而西方人相遇,会说‘见到你很高兴’,或者‘今天天气真不错’等等
听出不一样了吗?对,他们的主语完全不同,都说的是我,包括我的感受等,而我们的主语是你,这就是没有自我的特征。
当然,这些还是相对熟悉,不是所谓的自己人,自己人的边界就更加模糊,就是你和我是一体的,我的一切你都要从。或者说你是我生养的,就得听我的支配。或者你看我对你这么好,难道不该听我的吗?
这就是古代核心儒教思想三从四德的后遗症。
有人说,我们是个过度重私德,不重公德的思想体系。原因就在于此,对别人没有自我,对自己人又过度自我,没有自我的边界。
所以,儒教是激进的思想,仍然困惑着传统人的思维。
清风明月没有想到唐僧会拒绝,怎么解释唐僧也不听,已经摘下的果子又不能放,镇元子离去之时,又吩咐防着那三个徒弟,没办法只能自己吃了。
结果,这一切都被眼尖的八戒看到了。
八戒就将这些告诉了悟空,悟空一直都有一股大无畏的精神,也就是不怕事大,不计后果,也是他可以无视一切规则,敢于冒险的最大依仗。
别人不敢做的事我做,哪怕承担一些难以预料,甚至难以想象的后果,我也要依照本性,没有那么多顾虑。
不会拿未来,拿长远,拿别人来绑架他现在的选择。
这也是为何他的武艺与八戒,沙僧相当,可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他总是能以气势压制敌人,再加上攻击手段多元,才得以每次都得倚靠他解决问题。
他给我带来的启示是,放下包袱,不去想未来会怎么样?不去管别人怎么想?只想将现在的事情做得最好。
悟空使了个隐身术,偷了金击子,就往后院去了。
接下来,就对人参果树四周的环境做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前面两个院落,是花园与菜园。第三个就是人参果树。
有一点讶异的是,为何如此珍贵的灵根没有人或神兽守护?也没有什么厉害的禁制。那么如果有别人进入,那不就轻易得手了。
悟空进入的也太轻易了,像是安排好的。如果是安排好的,那么这树旁边的禁制可能被除去了,那么镇元子离去的这些日子,什么在维护它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人参果树被推倒这么严重的事情,难道也在他控制范围之内了?
接下来的,大家很熟悉,就是有一个果子落入园中,消失不见,悟空气急败坏,用棒子砸土地,谁知道竟然砸不动。
他只好唤出土地,问土地是怎么回事,问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他说我当年偷这个,盗那个,都没有人与我分享,今天摘个果子,你竟然抽了成,分去了!这果子是树上结的,空中飞过的鸟儿都有份,我就吃他一个,有什么大的伤害?怎么刚刚打下来?你就捞了去。
这是传统思维告诉我们,无论你干的是多么龌龊的事情,都得拿出义正言辞的姿态。总之,不能示弱,更重要的是拒绝分享。
土地说,这果子是地仙之物,他是个鬼仙,怎么敢拿去?
我们说土地,山神,河神,阎王,龙王等都属于最底层的一方情报站的情报员与地方的行政小公务员等,他们自然不能与镇元子这样的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世家豪强相提并论。这些世家由于存在的年岁悠久,早已经根深蒂固。结识的人脉盘根错节,影响力足以将这一块土地上的所有囊括进去。
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世家豪强影响政治是在东汉,唐朝后期的藩镇也是影响力惊人。
我突然悟道,这人参果树是不是就代表盘根错节的世家根基?如果是这样,倒也可以解释为何人参果树没有禁制。因这些是早已深植人的思想观念的。而悟空打倒它,那就是世家的根基被拔除了,这是镇元子绝对不能容忍的,只有借助佛家的影响力将他这个世家的根基恢复。
这样一来,他们与佛家的关系就密不可分了,所以才会有结拜之意。
土地介绍人参果说是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三千年成熟,而且每次只有三十颗。
这家伙可比蟠桃难产得多啊,一万年才成三十颗,而且不能放,只能当场吃掉。
这样就陷入一个问题之中,就是一万年成的三十颗,很珍贵吧!大家自然很珍惜,不愿意给别人,自己吃都觉得浪费,或者不够资格。那么这三十颗一直挂在树上,何时才能再重新开花,结果,成熟呢?
农耕民族的想法过于简单,不肯把财物赶紧换做财物,或者人情等,耽误了轮转的时间。
蟠桃虽多,但是王母舍得啊,一直开蟠桃盛会呢?
还有一个问题是,蟠桃在天上,人参果树在地上,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那么这地上一万年在天上才过了三百年左右,这样的量产肯定比蟠桃厉害多了,也许这就是天庭担心的理由。
佛家并不用长生不老来忽悠人,而是用极乐世界忽悠人,所以镇元子会选择结盟佛家。
而这个与五行相畏和必须新鲜服用,可能是指人参果虽然是用来笼络人心用的,但是有它的局限,就是不能与周边各种媒介接触,那么它的影响力也就只能停留在这棵树周围。
也就是说,世家大族虽然传承悠久,有非常浓厚的底蕴,但是由于核心价值的过分浅薄,能够包容的共同利益有限,划进利益集团的人更有限。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怕是很难维持这么长的时间。
于是,以镇元子为代表的土生土长的世家大族势力用很多驱狼逐虎的策略力保微妙的平衡不被打破。
我忽然想到,这清风明月虽然是最小的弟子,肯定也曾闻过人参果,所以才能活百岁,那么其他的弟子是不是早已几百上千岁了,如果这一切都是在镇元子算计之中的话,那一定是他早有给清风明月吃果子的意思,清风明月才敢吃掉唐僧不吃的人参果。
要不然,唐僧就一个人,怎么可能一下子吃两颗,对他有何好处呢?
而一万年成熟三十个,吃一颗是四万七千年寿元,四十八个弟子,只要在三十个中分十二颗给他们,就可以保证长生不死了。
但是,弟子的数目应该不会超过六十个,一旦超过六十,十二颗人参果就不能满足他们长生不死了。
其余的人参果还得用于交际,无法透支。这也是为何他的势力始终有限的原因?
悟空按照土地说的方法弄了三个人参果,回去让八戒找来沙僧,分吃人参果。
沙僧一来,就有些抑制不住情绪,脱口说出,人参果。
当悟空问他是否吃过的时候,他才恢复过来,装作很诚恳地说,他只是在蟠桃会上见过,未曾吃过。并央求给他尝尝。
悟空也没有怀疑他,给了他一颗。
三人吃下人参果后,将打果的金击子扔回去,掉在了地上。
八戒由于急躁,一口吞下了人参果,所以,念叨着自己吃的不过瘾,还想要再吃一个。
清风听到了他的言语,就很怀疑,再看到金击子掉落地上,赶紧和明月去数人参果的数目。
当发现少了四颗,正好可以与唐僧师徒四人相对应。
他们就在心中确定了此事。
于是,他们就对唐僧肆无忌惮地指责,甚至辱骂。
唐僧不明白他们这是怎么了,就问他们为何这样?
清风明月就说他们偷了果子的事情。
唐僧也没有办法,说,即使偷了,也赔不起,
然后,就叫悟空三人。
当听到唐僧传他们的时候,三人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沙僧最胆小,有些不知所措,
悟空觉得这虽是小事,但是不能承认,承认就是偷了。
八戒也同意。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镇元子会把清风,明月留下了,因为他们是最能挑刺的,最能得理不饶人的,最有道德优越感的,只有这种人才易于挑起争端,这也是为何只有愤青才会将事情搞得不可收拾?
而真正的懂事理的人物都是会审时度势的,会考虑后果的,最重要的是知进退,
你现在就算是骂死唐僧师徒,也于事无补啊,还不如商量如何解决?
结果,反而激怒了容易暴躁的悟空。
造成了更加难以解决的祸患。
这也是镇元子想要看到的局面。
呵呵,看似很简单的事情,让我这么一说,似乎变得非常复杂了。”
“今天大家有什么疑惑吗?”
“我想问这地上的不都是妖怪吗?怎么会还有地仙呢?成为地仙有什么要求?”思想灵活的高明提问道。
他今年二十七岁,因为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身体和纸糊的一样,不能做什么运动等强度高的动作。
即使这样,他仍然很乐观好学,每天都来听讲演。
“有大势力集团支撑的,就是仙人;其实所谓的天仙是指政界的那些精英。也就是说虽然镇元子这些人实力不能和天庭,佛界两大实力集团相比,但是实力也很庞大。而且这个镇元子是地仙之祖,也就是说他是这个大势力的发起人,由来已久。”
“那么,为什么天庭没有取缔这么庞大的组织呢?”
“因为这些大家族体系盘根错节,比天庭的成立还要早得多。冒然触及,就会遇到剧烈反弹。甚至将他逼向对立阵营中去。当然也有一定的地理因素,他正好处于两大势力的交接点上。如果是两大势力的核心区域,是不可能出现地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