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指尖的呵护:培养情智健康的宝宝
22927300000012

第12章

总的说来,对孩子安全方面的需求和好奇心方面的需求父母要说“可以”,而对不尊重人的、有破坏性的以及不健康的要求要说“不”。

从依赖到独立

作为父母,你首先要明白该按照孩子自己成长的步伐去要求他,不要阻止他尝试,他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你也不要代劳。你只需要做的是,在他们独立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有安全感。

当孩子还在你的子宫中时,他是你身体的一部分,而当他出生后便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最开始的由你抱着,到蹒跚而步,到可以离开父母自由奔跑;从最开始那个天天缠着你的小不点,很快他们便到了宁愿与朋友们住在一起也不愿意与父母在一起的年龄了。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是渴望独立的,但是在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能力对付一切的时候,他们是不愿意放弃对父母的依赖的。

作为父母,你首先要明白该按照孩子自己成长的步伐去要求他,不要阻止他尝试,他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你也不要代劳。你只需要做的是,在他们独立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有安全感。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如何帮助孩子使他们变得更具独立性?

首先,父母要鼓励孩子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在此之前,要对孩子的独特能力有敏感而准确的认识。比如,你可以根据孩子哭闹的强烈程度来判断你什么时候对孩子的要求过分了,急于求成了。总之,要想让孩子成长、让他能够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就要渐渐地减少他对大人的过分依赖。

当孩子已经逐渐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并且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目前的生活阶段时,他们便具备了独立的可能性,并可以进入到下一个生活阶段了。但在这个阶段,如果我们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或者太急于求成,那么他们就会继续依赖父母。

成人们总是为一个人究竟要用多少时间才能够成熟这样的事情而感到困惑。作为父母的我们并不知道要为孩子提供多少年的安全基础和情感培养。就算一个9岁的婴儿也是没有办法做到深思熟虑地解决问题的,更无法独立去承担责任。通常孩子要经过至少6~9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最低程度的成熟。而在这段期间中,最初三年又是最重要的,父母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保障,因为此阶段的他们最容易感到无助,需要你毫无条件的关爱。

有时我们会把孩子身上普通的正常的依赖性,错误地当成是“被宠坏的依赖性”。孩子的独立性与能力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与孩子如蜗牛般地一点一点向前的成长速度相比,很多父母们却显得过于急躁。我们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急躁焦虑的情绪在所难免,但是,无论如何,在孩子还没有获得自立能力之前,不要产生让孩子独立的念头。

那么,什么时候该让孩子独立呢?

这一点你不必烦恼,你没必要整日忧心这个问题,你的孩子自然会告诉你。比如,你将孩子放到自己的大床上哄睡,然后将他抱到他的小床上,如果他在夜间醒来时哭得很凶,那么他是在告诉你,这样的安排他不满意,因为他没有安全感。这时你必须对你的做法做一些调整,让孩子慢慢适应自己睡。孩子们往往会用哭闹或者紧张的后退来告诉你他感觉这样不好。而当你发现孩子极端的反应时,一定要明白,孩子是在用他的方式跟你交流,他感觉不怎么好,你一定要给予回应,并做适当调整。

另外,如果不给孩子探索新事物的机会,孩子就永远都不会进步,甚至变得窝囊并具有依赖性。父母不要制止孩子进行独立行动的尝试,那会阻碍他们成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某些事,是在这些事中寻找对自我的肯定,这时父母若轻视他们的努力,并持否定态度,那么等于是剥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产生一种无能感。每个婴幼儿都会有探索、发现周围世界的欲望,尽管他们的这种好奇心会给他们或者养育者带来麻烦,但父母如果不让孩子测试、锻炼他们自己的能力、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那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如果跟小孩子说“不”

孩子从出生到一周岁的时候,纪律约束对他们是没有用的,不过这也不代表父母应该放任孩子的任何行为。通常在孩子一岁之前就要引导孩子的行为,而12个月大以内的婴儿应该更多的获得正面回应,不能用“不可以”或“不要”这样否定的语气,而应该用“注意”“小心”等较为正面、语气也更为和缓的提示语。

婴儿教育专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母亲平均每25分钟就会对她在床上已学会爬行的婴儿发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比如,不可以爬到床沿,不可以爬得太快,不可以把脑袋伸进护床栏等等。而当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这种警告则更为频繁,9分钟就会在父母的嘴中出现一次。而在孩子已完全能够独自行走,即一周岁半之后,警告语更可能达到每6分钟就会有一次。

那么,对如此年幼的孩子发出这类近似于粗暴的命令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呢?

专家称,12个月大以内的婴儿应该更多的获得正面回应,不能用“不可以”或“不要”这样否定的语气,而应该用“注意”“小心”等较为正面、语气也更为和缓的提示语,比如,当孩子在爬行的时候,父母可以说,“宝宝小心呀,滚下床去会很痛的呀!”孩子也许还听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你强硬的语气很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好奇心,影响他探索世界的积极性。而18个月大之后的孩子则完全应当获得较多的包含有教导与指引意义的反面回应,“不可以”之类的警告,在此时是可以使用的。

孩子从出生到一周岁的时候,纪律约束对他们是没有用的,不过这也不代表父母应该放任孩子的任何行为。通常在孩子一岁之前就要引导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是说让孩子学会独立行动。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管你说多少遍“不可以”,他还是会执着地将书从书架上拿出来,你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将书放到他够不着的地方。婴幼儿两岁的时候,尽管这个时期蹒跚而行的婴幼儿能够把某个东西与某个概念相联系了,但是他们的自发性控制力还是很有限的,所以与其说“不”,或用自控力约束他,倒不如引导他改正其所做的事情,这样可能更有效。

对于婴儿来说,规矩的制定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涉及危险和尊重他人这些事情上。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他过多的限制是不宜的,但是,当孩子发生一些情形时,父母也必须要给孩子制定规矩。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给予他行为上的纠正,有时候“不可以”之类的话是非说不可的。比如,当母亲看见孩子对插座感到好奇,并试图想把它打开看看,这时候,相信任何父母都会说“不可以”,但是,除了告诉孩子“不可以做这件事”,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做这件事,做了这件事后,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如果你不解释,孩子可能下次在你不在的时候,还会对这个东西感到好奇。再比如,孩子有意伤害动物、他人或破坏财物;总是想要吃太多的无营养食品;行为粗野、不懂得尊重他人、不友善;经常向大人索要东西;正在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不与大人合作,比如到了该上床睡觉的时间不睡觉。这些行为出现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给予及时的纠正,因为这个时候小孩子还没有是非观念,说“不”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是非观念。

父母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并付出一定的耐心来教导孩子。切忌用打骂和威胁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这种方式虽然又快又省事,但其副作用多多,且时间久了也就不再奏效了。

有些大人喜欢用权威来命令孩子,或者用打屁股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在家教上的挫败感,这种发泄方式会让他们心里感觉好些,但实际上,这对孩子却非常有害。反之让自己冷静下来帮助孩子从教训中懂得自己错在哪里了,这才是真正需要父母去努力做的事情。

作为父母,不要总想着去惩罚孩子,惩罚永远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他可能暂时会听你的话,但是从此封闭自己的内心,让你无法靠近。所以,应该重视“教”,而不是“惩罚”,要知道,教育孩子有很多方式,并不仅仅是责打。

为什么大多数的父母会选择惩罚呢?原因是它可以快速的制止孩子错误的行为。但研究表明,从长远来看,惩罚性的教导,收到的效果几乎是零,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或这种惩罚手段不再奏效,那么,孩子的错误行为便会再次出现。

以前,父母多希望在孩子面前树立家长权威。他们强迫婴儿按照大人们制订的饮食计划进食,他们还尽可能早地对婴儿进行大小便的训练,他们会打婴儿的屁股并让他们自己哭着入睡。这样做的后果是,婴儿们很快便知道了残酷的现实,即别指望大人们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父母总是在婴儿身体、精神做好准备之前便开始强迫他们独立自主的生活,甚至孩子们的玩耍、对舒适环境的要求他们都不给予满足,认为这样会把孩子惯坏。

而这些在婴儿时期感情上受冷落、身体上常遭受饥饿,在成人的强迫下成长的孩子,很可能长成性格苦闷、总想提出要求的孩子,或者会容易愤怒,焦虑,不耐烦,脾气坏。他们会表现出厌烦周围的一切的态度,却对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有着过分的欲望,

所以说,在婴儿期,父母应该及时将孩子从不良行为中引导出来,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态度,不能强硬,并且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解释。否则可能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挫折感、羞愧感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如何读懂婴儿的需求

你知道你的孩子会对什么样的声音作出反应?喜欢什么类型的玩乐方式,是安静的还是热闹的?你的孩子是喜欢在安静的环境睡觉,还是喜欢在吵闹的房间睡觉?他在一天之中的什么时候喜欢哭闹,以及他吵闹时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他安静下来?如果你足够用心,你一定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对幼小的婴儿来说,一切的事物都是陌生而崭新的,他们需要有人带领他们去体验这个世界。孩子都会有想交流的欲望,这时,如果你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并能正确地给予反应,那么,你就是在帮助孩子组建他的心灵世界。你的及时而又正确的反应可以满足婴儿渴望找到答案的欲望,并帮助婴儿理解感情与欲望是怎么相互结合的之类的问题。

如果你针对婴儿的需求做出了及时而正确的反应,婴儿就会将此种需求与反应对应起来,下一次他便知道该期待什么了。将一件事情与感情相结合,这会使孩子明白她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帮助她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孩子渐渐的就会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会采纳得到认可的行为方式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最初几个月中,婴儿的作息完全是混乱的。从酣睡到清醒几乎间隔不到四个小时,这时他们便要吃,或玩一会儿,或哭闹,然后再睡。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你的孩子,你会发现这种看似混乱的作息其实是有规律的。婴儿总是能够泰然地处于这种状态之中。这时你要做的是,使自己的行为配合婴儿的状况,确保让孩子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之中。当孩子醒来开始哭闹时,可以温柔地哄她,让她完全醒来,然后再与她一起玩耍,想办法让她高兴。

当婴儿眼睛闪闪发亮时,那是他在对你发出要求,他想与人沟通了,这时你要跟他说说话、给她唱首歌或与她玩一会儿,千万别把她放在小床内,不给她任何的信息刺激。当婴儿感觉到饥饿时,要想办法让他集中注意力吃奶,不要跟他说话分散他的注意力,那样他就会停止进食,从而养成不良的进食习惯。

不管你的孩子是个安静的乖宝宝,还是一个总是哭闹的活力宝宝,你都应该在他醒着的时候投入地跟他说说话。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是非常希望与人交流的,你看着他的眼睛说话,能够帮助他了解这个世界并可以拉近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在与孩子说话时,目光接触十分重要。当你们相互对视着说话时,你会发现这样的方式交流起来十分的流畅自然。你看着他而他也望着你的时候,你向他微笑而他也向你微笑,这时你与孩子之间就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紧接着,婴儿开始了模仿说话期。这时,他们会兴奋地发出喁喁的学语声,甚至会兴奋的手舞足蹈。

此时你可模仿他说话的样子“喁喁”的给予回应。在这个游戏中,你的行为无疑是让你的婴儿当了领头人,他会更加的高兴。然后在谈话中你还可以加进一些新的元素,比如把自己的指头伸过去让他握着玩,或把他的手放到你的脸颊上让他摸你的脸,并表现出你很喜欢这种抚摸的样子。你还可以抓着他的双脚问:“这是你的小脚吗?”当他“啊啊”地给出回答时,你要面带微笑地表示认同,并肯定她的答案。这种模式的对话是在告诉孩子:“我认为你是有能力的”以及“我知道你想跟我说的是什么”。

在与婴儿对话的过程中,看着你的孩子,你会发现他的目光总会停留在你的脸上,然后对你发出的声音给予反应。紧接着他便伸开双臂迎向这个陌生的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信息的刺激。过一会儿,你要将他的注意力引导回来,让他休息一会。小婴儿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当你提醒孩子转移注意力的时候,他往往会给你一个放松的微笑,是的,她在受过信息刺激后是需要这样的一个休息时间的。

每个孩子对刺激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通过观察来确定你的孩子一次能接受多长时间的刺激。以此来调整你的行为最终拥有把握孩子兴奋水平的能力。你必须摸索掌握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做过头了,什么时候又是在阻碍孩子智力的发展了。如果你发现,这种玩法对孩子来说似乎有点刺激过度,那么你就要降低一点你的兴奋度,然后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你可以通过摇晃孩子,用温柔的话语来帮助孩子排除不良情绪。几个月大的孩子,通常会要求更多的玩乐,但父母要把握好度,不要让婴儿过于劳累。

有些婴儿天生注意力无法集中,需要大人多次温和的提醒,他才能持续地专注,并加入到与大人的对话中来。面对这样的婴儿,你要做的是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爱,他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来给予他安全感和舒适感。

交流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摸清孩子的秉性,这其中包括,你会知道孩子会对什么样的声音做出反应,喜欢什么类型的玩乐,是安静的,还是乱踢乱撞的;你还会了解他是喜欢在安静的环境睡觉,还是喜欢在吵闹的房间睡觉之类的生活习性;你很快会掌握他在一天之中哭闹的规律,以及在他吵闹时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他立刻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