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对孩子情感上的伤害非常大,有些孩子可能会通过自我调节来度过这种危机,但是大部分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父母离异也是无奈之举,尤其是面对虐待、家庭暴力、有危害对方的行为或不良嗜好的时候,但是在其它可缓和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提醒父母们,如果已经有了孩子,就不要轻率的离婚,应该尽量避免离婚。
如今离婚离婚现象比较普遍,但是,这并不是处理两人间感情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学着去改变我们的想法、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尊重我们的伴侣。在还没有孩子羁绊的时候,你可以一切以自我感受为主,自由地选择两人是否还要相伴,但是,一旦你们有了孩子,孩子的需求就要放在第一位。而只要你们愿意全力地投入这段感情,积极地去解决双方的分歧,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离婚对于现代人来说变成了一件平常事,这里也不是说离婚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当婚姻涉及到孩子的时候,就需要夫妻双方更加谨慎的对待。据有关研究表明,父母离婚,孩子会婚姻不幸福,容易离婚;有沾染吸毒、酗酒等不良习惯的隐患;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较低;性格偏激容易走极端,会成为过分的成功者或失败者;容易沉溺于某种习惯或患上强迫症;容易多疑、不相信别人。
为什么父母离异会对孩子造成这么严重的伤害呢?那个幼小的孩子,在面对父母争吵与冷战的时候,内心又在想些什么呢?
当婚姻亮起红灯,婚姻气氛不和谐的时候,哪怕没有争吵,哪怕孩子仅仅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他也可以感受到周围凝固的空气,他也能感觉到父母的忧郁、冷漠,他的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他会觉得不安、缺失方向,甚至不知所措的,这最终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如果离婚,一方就要离开孩子。对于还没有太多时间概念的小孩子来说,间隔一周或者一个月的探访会如终生般漫长,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因为孩子是没有时间观念的,一方的暂时离开,他会以为再也见不到爸爸或者妈妈了,他的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恐惧感,要想让孩子少受到伤害,那么就要父亲、母亲给予孩子持续的关爱,但是这种持续的关爱对于离开的一方是不能提供的。若离婚时孩子已经较大,可以理解这一切的话,父亲或母亲有必要向孩子解释一下他们为什么要离婚,但无论理由为何孩子仍然会受到伤害。尤其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本是自己生活世界的中心,因此,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会觉得原因出于自己,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导致父母离婚的。
当然,如果夫妻真的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那么也可以考虑用缓和的方式来分手。千万不要为了孩子勉强在一起,却终日‘硝烟’不断,殊不知这种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更难消除。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如果矛盾真的不可调和到了不得不分道扬镳的时候,单亲父母也不要沮丧,要尽量给孩子完整的爱。不要在婴儿面前表示对另一方的敌视态度,也不要因为不能给孩子完整的爱而过分的溺爱孩子。
父爱缺失对孩子情感的伤害
父亲给予孩子的不只是男性角色的东西,还有其独特的人生经验,独特的观点和视角。父亲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与母亲是不同的,他们给予孩子的启发也与母亲不同。
你知道吗,世界上有40%的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父亲的关爱。
有关少年暴力行为的研究得出的数据表明,缺少父爱是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由于父亲将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或因离异而无法顾及到孩子,这都会给孩子的情感世界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而这种缺失会给孩子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日后处理自己的感情时是十分顽固的。这种感情障碍甚至导致他们永远不能与他人亲密相处。他们会用金钱和物品来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或以沉溺于酒精、毒品、帮派、暴力及追求别的刺激等方法来填补自己在情感上的空虚。他们也会通过发怒或者哀怨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所采用的方法是自虐性质的。
为什么有些父亲会疏远自己的家庭呢?这其中一个最普遍的原因就是他与孩子的母亲相处得不融洽。这种不融洽可能是由于睡眠不好、工作过于劳累等,总之这种情况导致夫妻双方情绪化,因而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发起脾气来,最终导致双方开始吵架,接着父亲开始喝酒,夜不归寝,或者沉溺于看体育比赛这样的个人爱好,或者干脆只工作什么都不管了。这样家庭生活便处于混乱和紧张之中,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便会成为父亲和其家庭间的一道障碍。
父亲疏离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母亲未能够给父亲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孩子出生以后,母亲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把父亲推在一边,自己全部承担了照顾孩子的活动,孩子哭闹或需要换尿布时,是母亲来安抚的,孩子打嗝时,是母亲轻轻拍着孩子的背以阻止孩子继续打嗝;母亲给孩子喂奶,母亲在孩子上床后给孩子讲故事。
而父亲却插不上手。因为母亲没有给他足够的机会,让他觉得自己不重要,甚至没有能力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还有,当父亲想做点什么的时候,母亲却抱怨父亲做事笨手笨脚,觉得与其让他插手还不如自己干。而这一切都让父亲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或者母亲会对父亲埋怨自己干的活多,而父亲干得太少。她甚至对着丈夫大喊大叫,为自己遇到的许多问题责备、埋怨他。殊不知,她这样做的后果只是使得父亲更难以接近她和孩子。
新生儿母亲的压力很大,所以,有些母亲就会把父亲当成出气筒,可能是新的人生角色让她感到恐惧并自觉难以应付而跟丈夫发脾气。但是,这种不理智的怒气却将父亲推得更远,更难亲近孩子,父亲也仅能承担起家庭支撑者的重任。
父亲给予孩子的不只是男性角色的东西,还有其独特的人生经验,独特的观点和视角。父亲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与母亲是不同的,他们给予孩子的启发也与母亲不同。父亲可以给孩子另一种生活体验,这对塑造孩子全面的人生观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这种不同的生活体验会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有许多可能性,让孩子可以以不同的视角认识世界。
父亲虽不能像母亲一样利用母乳喂养来亲近孩子,但是,父亲也应该从其他方面积极地建立与孩子的情感联系。比如抱抱孩子、陪孩子玩,喂孩子食物,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尽可能像母亲一样多抽出点时间与孩子相处。当孩子哭闹时作出积极的反应,同时还要主动地承担家务。
对孩子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父亲的冷漠。比如父母离婚或者分居或者感情不合。这类被父亲忽视的孩子会有被遗弃感。有些孩子长大后能够克服这种感觉,但是有些孩子则无法克服,这种被遗弃感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导致他们出现感情上的问题。父亲的忽视或者远离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孩子会将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他很可能产生自卑感或者丧失价值感。孩子需要父母双方都与他维持亲密的感情,以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当其中一方不愿意花时间与孩子相处时,孩子便会以为父母不喜欢他,或者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好。
孩子最需要大人关爱的时期是在他出生后的头几年,这个时期需要父母双方做出许多牺牲,但这样的时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这个时期你要面对的事主要是孩子哭闹、缠着你不让你外出、家务事增加许多。这一切虽然令人不愉快,但这一切又都是值得的,因为看着孩子一点一点的长大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啊。在这个阶段有压力是正常的,你可以适当的把压力发泄出来,不要回避而是努力去理解这一切。作为父母请不要轻易的就放弃或者逃避你的家庭。
如果现在你的状态已经很不好了,比如事业、情绪低落、与朋友吵架,或正与不良嗜好作斗争等等,但当遇到问题时,要努力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逃避。你可以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要与家人和伴侣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信任很重要,要开诚布公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家人一起来分担你的焦虑与不安。
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有追求。
无论是干点什么,只要是你喜欢的事情,充分发挥你的创造力和天赋。但前提是不要让它妨碍你对家庭该承担的责任。
投入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不会将空余时间用在外出或者看电视上。
要放松自己的身心,多做一些体育锻炼,多参加一些体育项目,或者出去爬爬山、郊游、打乒乓球、漂流,当然,也可以推着婴儿车去散散步。
时不时的要给自己定一个挑战的目标,比如学一种语言、学木匠活、学游泳。
总之,做些你自己喜欢干的事,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父亲。
父亲的影响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我。而父亲的认可和欣赏有助于提升孩子的价值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母亲以外的人的爱来重新认识自己,而这其中父亲的爱是分量最重的。父爱不可缺失,父亲的认可、鼓励对孩子确定自己形象起着关键作用。
别宠坏了孩子
“宠坏”孩子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因为父母一味地对孩子的要求做出让步而导致孩子无止境的要求。“宠坏”孩子,事实上是养育者没有给孩子设定一个限制,没能够给予孩子他所渴望的持续而敏感的关爱造成的。
孩子是什么时候被宠坏了的呢?不是在他懂事之后,而是从他还是个小婴儿时就开始了。
被宠坏了的孩子又霸道又缠人、不懂得体谅他人、叛逆而极具破坏性、不会与人合作,除此之外,不知道感恩和满足。什么事情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会以尖叫、哭闹来表示抗议。对此,不少父母为了防患于未然,便对孩子的要求不做丝毫让步,他们觉得孩子是非理性的,不能任由他们胡闹。这种观念被很多父母所认可,但事实却并不是这么回事。孩子被宠坏的深层原因是他不自信,缺乏安全感。这时候你用强硬的手段去纠正只会让孩子更加的叛逆、反抗、不听话。而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过于缠人?原因是他们的某些特殊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此,许多养育者恐怕会觉得难以相信,因为这与以前他们所知道的导致孩子产生苛求、依赖、偏执、急躁和颐指气使等不良习性的原因不一样。
什么是“宠坏孩子”?
“宠坏”孩子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因为父母一味地对孩子的要求做出让步而导致孩子无止境的要求。“宠坏”孩子,事实上是养育者没有给孩子设定一个限制,没能够给予孩子他所渴望的持续而敏感的关爱造成的。这种状况的起源要追溯到孩子的婴儿期。
被“宠坏”的孩子可能是在哺喂时期基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他们就会变得焦躁苛刻,或者他们的情感需求不被满足,这种情况如果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的不舒服感到愤怒并且形成急躁的性格。如果他们对于安全感、好奇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他们就会因此产生一种无力感,于是会更加努力地去维持自己的自主能力。这样的孩子在婴儿时期便是以哭闹来引起父母的注意,等到他们稍微大一点,他们就会以挑战父母的权威,发脾气、苛求别人、变得霸道来获得这种安全感。
你可以仔细地观察一下,你身边的“被宠坏的孩子”是不是有这样的表现,然后想想如果你是他的父母,你是否会这样解决?
你总是给他玩具、饼干、让他看更多的电视节目等,但不管你给他们多少东西,他们总是不满足,这是因为,东西不能够起到他们想获得与大人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关系的内心需求。
他总是会出现破坏性、不健康的和粗野的行为,说别人坏话、打人、嘲笑他人、伤害他人、吃垃圾食品等,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没有及时有效地加以制止并给他树立规矩?
你是不是不自觉地过分保护孩子,不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或让他自己做点什么事?过分保护会使孩子的自尊、自信心无法树立从而产生一种无能感,这种感觉让他们感到不安全,没有价值感,于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他最终变成了一个苛求他人的人。
你的身边是不是有攻击性强的人在影响你的孩子?孩子的成长是从模仿他们身边的人或事开始的,如果你或你孩子周围的人行为有“被宠坏”倾向,你的孩子很容易会成为类似这样的人。
所以说,给孩子树立行为规范是十分有必要的。当然,给孩子树立规范不等同于惩罚孩子或者粗鲁的对待孩子,而是坚定地、持久地坚持你的原则,你不必对孩子大吼大叫,或者采取其他的什么不当的惩罚方式。对于较小的婴幼儿来说,最好的方式不是粗暴的制止,而是用充满爱意、耐心和理解的态度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要随便放弃你所设立的规矩而向孩子的无礼要求妥协,但也不要让孩子产生羞愧感或对他大声训斥。
父母要坚持住自己的立场不动摇。他们跟你要糖果、汽水,或者看暴力电视节目时你要果断的说“不”,并立下规矩不允许他们用尖叫哭闹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你一定得坚持住自己的立场不能动摇,如果你妥协了、放弃了,那么你的孩子就会找到如何要挟你来实现他们目的的手段。所以,千万别让你的孩子在这些事情上控制你。
如果孩子总是表现出不满意,不满足,哭闹不止,那么你首先不能厌烦,孩子不能总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这对他来说是很难受的,这一点你一定要表示理解。你可以在内心告诉自己孩子的这种不高兴是可以理解的,但你更要坚定地让他们知道,即使理解他你也是不会改变主意的。
当孩子长大一点,在他不配合的时候,你一定要给孩子作些适当的解释。告诉他们你立这个规矩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解释一次,二次,甚至是三次,但解释也不需要太多,因为不断的解释也是不合适的。把你认为所有有必要告诉孩子的道理都告诉他,然后就不再多说。对于他的任何进一步的问题你可以装作不理,当然在采取这一措施前,你得确信自己已经清晰地把道理说清楚了。
孩子需要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大人们为他们订立的规矩。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处于处主导地位,他希望你们是知识丰富的、自信的,可以主导一切的人。孩子都希望由父母来做决定,即使是那些总是强烈抵制你的顽固孩子也是需要大人为他们订立规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