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景曰∶今方家皆呼为黄昏,云牡蒙,市人少识者。恭曰∶按∶陈延之《短剧方》,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孙。徐之才《药对》有牡蒙,无王孙。此则一物明矣。牡蒙叶似及己而大,根长尺余,皮肉皆紫色。藏器曰∶旱藕生太行山中,状如藕。时珍曰∶王孙叶生颠顶,似紫河车叶。按神农及《吴普本草》,紫参一名牡蒙。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参为牡蒙。其王孙并无牡蒙之名,而陶氏于王孙下乃云∶又名牡蒙,且无形状。唐苏恭始以紫参、牡蒙为二物,谓紫参叶似羊蹄,王孙叶似及己。但古方所用牡蒙,皆为紫参;后人所用牡蒙,乃王孙非紫参也。不可不辨。唐玄宗时隐民姜抚上言∶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状类葛粉。帝取作汤饼,赐大臣。右骁骑将军甘守诚曰∶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抚易名以神之尔。
据此牡蒙乃王孙也。盖紫参止治血证积聚疟痢;而王孙主五脏邪气痹痛,疗百病之文,自可推也。苏恭引《短剧方》牡蒙所主之证,乃紫参,非王孙,故今移附紫参之下。
根气味:苦,平,无毒。普曰∶神农、雷公∶苦,无毒;黄帝∶甘。藏器曰∶旱藕∶甘,平,无毒。
主治:五脏邪气,寒湿痹,四肢疼酸,膝冷痛(《本经》)。疗百病,益气(《别录》)。旱藕∶主长生不饥,黑毛发(藏器)。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紫草
(《本经》中品)释名:紫丹(《别录》)、紫 (音袄)、茈 (《广雅》,音紫戾)、藐(《尔雅》,音邈)、地血(《吴普》)、鸦衔草。
时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尔雅》作茈草。瑶、侗人呼为鸦衔草。
集解:《别录》曰∶紫草,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药都不复用。《博物志》云∶平氏阳山,紫草特好。魏国者,染色殊黑。比年东山亦种之,色小浅于北者。
恭曰∶所在皆有,人家或种之。苗似兰香,茎赤节青。二月开花紫白色。结实白色,秋月熟。
时珍曰∶种紫草,三月逐垄下子,九月子熟时刈草,春社前后采根阴干,其根头有白毛如茸。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明;花过时采,则根色黯恶。采时,以石压扁,曝干;收时,忌人溺及驴马粪并烟气,皆令草黄色。
根修治: 曰∶凡使,每一斤,用蜡三两溶水,拌蒸之,待水干,取去头并两畔髭,细锉用。
气味:苦,寒,无毒。权曰∶甘,平。完素曰∶苦,温。
时珍曰∶甘、咸,寒。入手、足厥阴经。
主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本经》)。疗腹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 (《别录》)。治恶疮 癣(甄权)。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时珍)。
发明:颂曰∶紫草古方稀用。今医家多用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韦宙独行方》治豌豆疮,煮紫草汤饮,后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时珍曰∶紫草味甘咸而气寒,入心包络及肝经血分。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红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尤为有益。又曾世荣《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气实者犹可用;脾气虚者反能作泻。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所以用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附方:旧三,新六。消解痘毒∶紫草一钱,陈皮五分,葱白三寸。新汲水煎服。(《直指封勿泄气,待温时服半合,则疮虽出亦轻。大便利者,勿用。煎服亦可。(《经验后方》)痘毒黑疔∶紫草三钱,雄黄一钱。为末,以胭脂汁调,银簪挑破,点之极妙。(《集简方》)痈疽便闭∶紫草、栝蒌实等分,新水煎服。(《直指方》)小儿白秃∶紫草煎汁涂之。(《圣惠方》)小便卒淋∶紫草一两,为散,每食前用井华水服二钱。(《圣惠方》)产后淋沥∶方同上。(《产宝》)恶虫咬人∶紫草煎油涂之。(《圣惠方》)火黄身热、午后却凉,身有赤点,如生黑点者,不可治。宜烙手足心、背心、百会、下廉。
内服紫草汤∶紫草、吴蓝各一两,木香、黄连各半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煎服。
(《三十六黄方》)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白头翁
(《本经》下品)释名:野丈人(《本经》)、胡王使者(《本经)》)、奈何草(《别录》)。
弘景曰∶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故以为名。
时珍曰∶丈人、胡使、奈何,皆状老翁之意。
集解:《别录》曰∶白头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恭曰∶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陶言近根有白茸,似不识也。太常所贮蔓生者,乃是女葳。其白头翁根,似续断而扁。
保升曰∶所在有之。有细毛,不滑泽,花蕊黄。二月采花,四月采实,八月采根,皆晒干。
颂曰∶处处有之。正月生苗,作丛生,状似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菁。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也。陶注未述茎叶,苏注言叶似芍药,实如鸡子,白毛寸余者,皆误矣。
宗 曰∶白头翁生河南洛阳界,其新安山野中屡尝见之,正如苏恭所说。至今本处山中人卖白头翁丸,言服之寿考,又失古人命名之义。陶氏所说,失于不审,宜其排叱也。
机曰∶寇宗 以苏恭为是,苏颂以陶说为是。大抵此物用根,命名取象,当准苏颂《图经》,而恭说恐别是一物也。
根气味:苦,温,无毒。《别录》曰∶有毒。吴绶曰∶苦、辛,寒。权曰∶甘、苦,有小毒。豚实为之使。大明曰∶得酒良。花、子、茎、叶同。
主治:温疟狂 ,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本经》)。鼻衄(《别录》)。止毒痢(弘景)。赤痢腹痛,齿痛,百骨节痛,项下瘤 。(甄权)。一切风气,暖腰膝,明目消赘(大明)。
发明:颂曰∶俗医合补下药,甚验,亦冲人。
杲曰∶气浓味薄,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张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主之。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膻腥,鼻衄无此不效,毒痢有此获功。
吴绶曰∶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
附方:旧二,新三。白头翁汤∶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水七升,煮二升,每服一升,不愈更服。妇人产后痢虚极者,加甘草、阿胶各二两。(仲景《金匮玉函方》)下痢咽痛∶春夏病此,宜用白头翁、黄连各一两,木香二两。水五升,煎一升半,分三服。(《圣惠方》)阴 偏肿∶白头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捣敷肿处。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外台秘要》)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一名野丈人,以根捣涂之,逐血止痛。(《卫生易简方》)小儿秃疮∶白头翁根捣敷,一宿作疮,半月愈。(《肘后方》)花主治:疟疾寒热,白秃头疮(时珍)。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白芨
(《本经》下品)校正:并入《别录》白给。
释名:连及草(《本经》)、甘根(《本经》)、白给。
时珍曰∶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芨。其味苦,而曰甘根,反言也。《吴普》作白根,其根有白,亦通。《金光明经》谓之罔达罗喝悉多。又《别录》有名未用白给,即白芨也,性味功用皆同,系重出,今并为一。
集解:《别录》曰∶白芨,生北山川谷及冤句及越山。又曰∶白给生山谷,叶如藜芦,根白相连,九月采。普曰∶茎叶如生姜、藜芦。十月花,直上,紫赤色。根白连。二月、八月、九月采。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叶似杜若,形根似菱米,节间有毛。方用亦稀,可以作糊。保升曰∶今出申州。叶似初生棕苗叶及藜芦。三、四月抽出一苔,开紫花。七月实熟,黄黑色。冬凋。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头生芽。八月采根用。颂曰∶今江淮、河、陕、汉、黔诸州皆有之,生石山上。春生苗,长一尺许。叶似棕榈,两指大,青色。夏开紫花。二月、七月采根。
时珍曰∶韩保升所说形状正是,但一科止抽一茎。开花长寸许,红紫色,中心如舌。其根如菱米,有脐,如凫茈之脐,又如扁扁螺旋纹。性难干。
根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辛,微寒。白给∶辛,平,无毒。普曰∶神农∶苦;黄帝∶辛;李当之∶大寒;雷公∶辛,无毒。大明曰∶甘、辛。杲曰∶苦、甘,微寒,性涩,阳中之阴也。
之才曰∶主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本经》)。除白癣疥虫(《别录》)。结热不消,阴下痿,面上 ,令人肌滑(甄权)。止惊邪血邪血痢,痫疾风痹,赤眼症结,温热疟疾,发背瘰 ,肠风痔 ,扑损,刀箭疮,汤火疮,生肌止痛(大明)。止肺血(李杲)。
白给∶主伏虫白癣肿痛(《别录》)。
发明:恭曰∶山野人患手足皲拆者,嚼以涂之,有效。为其性粘也。
颂曰∶今医家治金疮不瘥及痈疽方,多用之。
震亨曰∶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
时珍曰∶白芨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也。按洪迈《夷坚志》云∶台州狱吏悯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次犯死罪,遭讯拷,肺皆损伤,至于呕血。
人传一方∶只用白芨为末,米饮日服,其效如神。后其囚凌迟,刽者剖其胸,见肺间窍穴数十处,皆白芨填补,色犹不变也。洪贯之闻其说,赴任洋州,一卒忽苦咯血,甚危,用此救之,一日即止也。《摘玄》云∶试血法∶吐在水碗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服之。
附方:旧一,新八。鼻衄不止∶津调白芨末,涂山根上,仍以水服一钱,立止。(《经验生编》)重舌鹅口∶白芨末,乳汁调涂足心。(《圣惠方》)妇人阴脱∶白芨、川乌头等分。为末,绢裹一钱,纳阴中,入三寸,腹内热即止,日用一次。(《广济方》)疔疮肿毒∶白芨末半钱,以水澄之,去水,摊于浓纸上贴之。(《袖珍方》)打跌骨折∶酒调白芨末二钱服,其功不减自然铜、古铢钱也。(《永类方》)刀斧伤损∶白芨、石膏( )等分。为末。掺之,亦可收口。(《济急方》)手足皲裂∶白芨末水调塞之。
勿犯水。(《济急方》)汤火伤灼∶白芨末,油调敷之。(《赵真人方》)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三七
(《纲目》)释名:山漆(《纲目》)、金不换。
时珍曰∶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
集解:时珍曰∶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曝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芨;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或云∶试法,以末糁猪血中,血化为水者乃真。近传一种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浓,有歧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而气不香。花干则吐絮如苦 絮。根叶味甘。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与南中来者不类,恐是刘寄奴之属,甚易繁衍。
根气味:甘、微苦,温,无毒。
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时珍)。
发明:时珍曰∶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与骐 竭、紫矿相同。
附方:新八。
吐血衄血∶山漆一钱,自嚼,米汤送下。或以五分,加入八核汤。(《濒湖集简方》)赤痢血痢∶三七三钱,研末,米泔水调服。即愈。(同上)大肠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调一、二钱服,三服可愈。加五分入四物汤,亦可。(同上)妇人血崩∶方同上。产后血多∶山漆研末,米汤服一钱。(同上)男妇赤眼,十分重者∶以山漆根磨汁,涂四围。甚妙。(同上)虎咬蛇伤∶山漆研末,米饮服三钱,仍嚼涂之。(并同上)叶主治:折伤跌扑出血,敷之即止;青肿,经夜即散,余功同根(时珍)。
草部第十三卷
草之二
山草类下三十九种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
黄连
(《本经》上品)释名:王连(《本经》)、支连(《药性》)。
时珍曰∶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集解:《别录》曰∶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二月、八月采根。
弘景曰∶巫阳在建平。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
用之当布裹 去毛,令如连珠。保升曰∶苗似茶,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凌冬不凋,花黄色。江左者,节高若连珠;蜀都者,节下不连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