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迟到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着急忙慌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他们在跑什么人们可能会奇怪地问,他们究竟为什么奔跑?是洪水来了,还是猛兽来了?
也许,第一个开始跑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奔跑,第二个跑的人也知道自己为什么奔跑,甚至第三个人也有自己奔跑的原因。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奔跑起来的时候,后面奔跑的人或许只会回答:“我不知道在跑什么,可是看见大家都跑,我也跟着跑吧,或许后面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呢!”
但是,之前并没有人高声呼喊发生了什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仅仅是看见有人在奔跑,就导致整条街上的人都跟着毫无理由地奔跑,这是怎么了?
饿死的毛毛虫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几条胖乎乎的毛毛虫放在花盆的边缘,并让它们首尾相连地围成一圈开始爬行。接着,他又在花盆附近撒上毛毛虫最爱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缘转圈圈。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爬啊爬,一只紧跟着一只,不懈地兜着圈,谁也不敢掉队,谁也不敢破坏队形,就这样一直爬了七天七夜。
最后,这些毛毛虫又累又饿,都死了。可问题是,它们最喜欢吃的食物就在附近!后来,科学家们就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挥发的液体
可能毛毛虫的愚钝源自于它们并没有发育完备的大脑,于是,学者们又做了新的实验。这一次是在大学校园里。
一堂再普通不过的化学课,老师带来了一瓶液体,他告诉同学们,这是一位化学家最新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为检验这种液体的挥发时间,要求同学们用鼻子认真体会,如果闻到味道,就马上举手,然后老师会记录相应的时间。
说完,老师打开了液体的瓶盖。
半分钟过去了,一分钟过去了,一位同学举起了手,随后,他前后排的同学陆续举起了手。不到三分钟,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了。
这个时候,老师笑着宣布,其实这瓶液体只是再普通不过的蒸馏水。
难道全班同学的鼻子都出了问题?
●每天读点趣味心理学●
只因为我们要从众
上学的时候我们选班委,总是依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如果大多数人都同意某某当班长,就算你不同意,也不一定会说出来,或者你说出来了,但作用甚微,因为很多人都同意了。久而久之,只要大部分人的意见是那样,结局就顺理成章了。
少数服从多数,究竟是因为多数人的见解更具有科学性,还是因为少数人的盲从?
在心理学上,少数服从多数的现象也可以被称为“从众心理”。这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使得自己的判断、行为等方面与大众趋于一致的心理现象。
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从众效应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这个行为的结果一般存在三种可能:积极的一致性、消极的一致性和无意义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当少数服从多数的时候,有可能是真的觉得多数人的观点正确,心服口服;也有可能是内心不服,但碍于外界的压力,只得违心地服从多数人的意见;还有可能就是根本没有任何想法,完全随大流。
客观地说,从众心理既有积极意义,又具有消极意义。积极的一面是有助于学习到前人的一些智慧和经验,增长自己的知识,消除自我的故步自封,拓宽视野;消极的一面就是它严重抑制了个性的发展,扼杀了人的创造能力,使人在墨守成规的环境中生存,缺乏自我主见。
所以,是否真的要少数服从多数,还是要问问你的内心。慎重考虑多数人意见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