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儿子是母亲的前世小情人,而女儿则是父亲的前世小情人。所以就如我们看到的普遍现象一样,在一个生养儿子的家庭中,总是母亲与儿子的关系要好一些,反之,则是女儿与父亲的感情要更亲密一些。
俄狄浦斯情结
这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悲剧故事。忒拜的国王拉伊奥斯年轻的时候曾遭到诅咒,说他的儿子将来会亲手杀死父亲,并娶母亲为妻。
后来,拉伊奥斯娶了伊俄卡斯忒。当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的时候,为了逃避诅咒,拉伊奥斯残酷地刺穿了儿子的脚踝,并命人把他丢弃在荒野中,显然是要让这个婴儿在无法存活的环境中死去。
负责执行这个任务的牧人不忍,便将他送给了邻国科任托斯国没有孩子的国王波里波斯和王后墨洛柏收养。
俄狄浦斯在科任托斯国长大,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当听到自己会弑父娶母的命运诅咒之时,便逃出国去,决意不再见自己以为是亲生父母的养父母。
在路上,他与一群陌生人起了冲突,失手杀死了亲生父亲拉伊奥斯。后来,他又因为答对了狮身人面兽的问题而继承了忒拜的王位,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伊俄卡斯忒为妻,并生了二子二女。
后来,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屡屡遭难,他对天祈祷,想要找到祸端。先知暗示了他弑父娶母的真相,是母亲也是妻子的伊俄卡斯忒羞愤自杀,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对母亲的依恋
这个古希腊传说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情结,弗洛伊德将其称为“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的发展时期,会选择依恋的性对象。对于无太多外界接触的幼儿来说,首选就是自己的双亲。根据异性相吸的原则,男孩常以母亲为对象。这是一种“性本能”。
而且,婴孩的成长必然要经过吮吸母亲的乳房这一过程。男孩与母亲如此亲密的接触,奠定了他对母亲的依恋程度。
他觉得母亲是属于他的,而把父亲看做是来争抢的对象。
同时,他也很想取代父亲在母亲心目中的地位。
但通常情况下,这样的情结只是埋藏在潜意识当中,就算有时候会蹿到意识层面上来,大部分人也懂得如何克制。比如有的男孩会忤逆父亲的意思而只听母亲的话,他们更愿意与母亲待在一起。成年以后,一些过分恋母的男孩子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会无形中以母亲作为参照。
埃勒克特拉情结
同样还是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一个有名的悲剧。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和王后克吕泰涅斯特拉生有一个女儿叫埃勒克特拉。
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身为希腊联军主帅的阿伽门农回国。然而此时,克吕泰涅斯特拉已经有了外遇,为了争权,她联合自己的情人杀害了丈夫。此事之后,阿伽门农的女儿埃勒克特拉把弟弟托付给父亲的好朋友收养。待弟弟长大后,她同弟弟一同杀了自己的母亲以及母亲的情人,为父亲报了仇。
弗洛伊德用这个故事分析“恋父情结”。
如果说儿子对母亲有过分依恋的话,这样的情结也同样会出现在女儿对父亲的情感之中。
对父亲的依恋
尽管被哺乳时,女儿同样是依赖母亲的,但她却能够从父亲的爱抚当中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与母亲的爱抚截然不同的东西。
当她长大一些的时候,便会把对母亲的依恋逐渐转移到父亲身上。
面对自己的女儿与丈夫越来越亲密的情感,母亲在感情上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她会发起一种“攻击”,试图减弱面前这对男女的亲密度。
女儿越是想和父亲亲近,就越能感觉到中间隔着母亲巨大的身影。因而,争夺父亲、对抗母亲的情绪便一天天成长起来。
尽管恋父情结要比恋母情结来得晚和缓慢,但它毕竟是来了。
小女孩会在幼稚的憧憬中幻想和父亲的故事,希望将来能够嫁给自己的爸爸。她们会嫉妒母亲,期待着自己赶快长大,以取代母亲的位置。
这个时候在女儿心中,只有父亲这么一个爱恋的异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逐渐明白,不是母亲夹在了自己和父亲中间,相反的是自己夹在了父母中间。他们的关系是夫妻,相恋结婚,然后共同养育了自己。
于是,女儿便会把目光转移到外界。如果那时候她对父亲依旧足够依恋,她就会试图找到一个与父亲相似的男子作为自己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