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蓝的夏晚,我将走上幽径,麦芒轻轻刺痒,仿佛在做梦,脚底感觉到清冷。让晚风沐浴着我裸露的头。我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无限的爱却从我的心灵深处涌出,我越走越远,像吉卜赛人一样,漫游自然——如同有女伴同游般幸福。”
——兰波《感觉》
人人都有感觉
心理学上将感觉定义为刺激作用于感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而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既是欲望,又是感知,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耐。因为感觉,我们可以看到东西,听到声音,闻到气味;因为感觉,我们可以触摸喜欢的东西,感知体外的温度;因为感觉,我们才会痛,会悲伤,会欢笑。
假想有一天,人没有了感觉,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心理学家是最大的好奇者,为此他们专门设计了一个实验,名为“感觉剥夺实验”。
剥夺你的感觉
实验者对外招募愿意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这在当时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因为大学生们在外打工,每天的薪水平均才50美分。又听说这个实验基本不用做什么,只是躺在隔离的房间里,尽情睡觉就可以了。于是,他们纷纷报名要求参加。
实验者最后筛选了一些人,将他们带进隔离的实验室。被试除了吃饭以及上卫生间的时间之外,剩下的时候,他们的感觉被严格地控制起来,也就是感觉被剥夺。
实验室有光,有一张小床,再无其他,被试要躺在床上。为彻底剥夺他们的感觉,实验者要求他们戴上半透明的能透进散射光的塑料眼罩,这样他们便失去了图形视觉。然后,实验者让他们戴上纸板做的袖套和棉手套,目的是让他们毫无触感。他们的头枕在U形泡沫橡胶做成的枕头上,耳边是单调的嗡嗡声,那是空调的声音,目的是干扰他们的听觉。
当感觉被剥夺后
实验没有限定时间,被试能坚持多久,就在实验室里待多久。但最后结果表明,没有人能坚持超过7天。当他们出来的时候,都出现了一些经典的病理现象,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才恢复正常。
被试们以为只用躺在床上就能挣20美元的轻松早已没有了,他们试图睡觉,但发现很难睡着;他们试图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毕业论文什么的,可是他们的思维混乱,跳跃度非常大。到了第三天,几乎有半数的人开始出现幻觉,比如一些光亮或无形状的东西出现于视野边缘,有的人会听到打字声或滴水声,有的人则感到有冰冷的东西压在前额和脸蛋上,或者感觉有人把床从身下抽走了。
实验者总结了他们出现的“后遗症”。
他们多出现幻觉、错觉等感知综合障碍。而且实验后,被试多情绪不稳定,焦躁易怒,紧张,并且对刺激过敏。他们的思维持续迟钝了几天,而且暗示性明显增高。
对人有益的一面
人们曾以为不看不听不想,似乎也没有什么关系,感觉剥夺不会给大部分人造成困扰。可事实证明,当人没有了感觉,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但仍然有学者努力想要利用感觉剥夺,开辟它对人积极的一面。比如这位叫彼得·聚德费尔德的加拿大人。
彼得召集了很多肥胖者、吸烟成瘾者以及酗酒者作为被试来进行感觉剥夺实验。结果发现如果对他们的感觉输入进行限制,就有利于修正他们身上那些对身体有害的行为。
比如,彼得将吸烟者隔离在一个小屋内,除了吃饭和上卫生间,其他的感觉输入一律被限制起来,但不包括听觉。而听觉方面,让被试不断听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话,而且只听这样的话。
随后的一个星期内,被试居然没有一个人再吸烟。一年之后,有2/3的人成功戒烟。这个数据是那些只单纯听吸烟有害健康而没有被限制感觉输入的成功戒烟者的两倍。
看来,感觉剥夺也不完全是有害的,当实验条件得到一些控制和改变,就能够找到它有益的一面,这正好可以减轻压力,有助于人们积极地去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