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男人骨子里大概都有这样的情结,希望拥有一个红颜知己,她既漂亮又温柔;既懂事又善解人意;她会静静地听,轻轻地说话;她不会哭哭啼啼地要求,也不会要生要死地撒泼。总之,她怎么看怎么好,男人怎么想怎么幸福,她就是男人的梦中情人。
梦有件外衣
拥有一个梦中情人是件浪漫的事情,即使你不能在现实当中得到她,但至少在梦里,她是属于你一个人的。她可以在梦里对你哭对你笑,回应你的拥抱,也会在梦中听你哭听你笑,并给你温暖的怀抱……
梦中会情人固然浪漫,但梦本身却不那么浪漫。
明白了有梦睡眠是人的一种常态之后,梦似乎一直被某种信条统治着,即梦是对人某方面的一种揭示,是人们内心对世界的真正体验的产物。
释梦的始祖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潜意识中表达的那些意识状态下无法正确表达的愿望。因此我们总是想什么,希望什么,便容易梦到什么。所以,通过梦就可以洞悉那些人在意识状态下并不会表露出来的潜意识内容。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内心有一些真实愿望在意识状态下是不被接受的,就算它们在梦中被直白地表述出来,都有可能干扰睡眠并引发焦虑。于是,为了平静,人自动掩饰了这些愿望的真实面貌,给它们披上了外衣。
所以弗洛伊德把“披着外衣”的梦称为“显意”,把更深层次的梦的真正含义称为“隐意”。要知道隐意,必须先分析显意。
几乎每个人都做过一些不可思议的梦,在醒过来的时候,人们都想要知道,这样的梦境意味着什么。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些理论被很多人怀疑、批评甚至推翻,但他关于梦的观点,至今仍被心理学家和西方文化广泛接受。
梦不浪漫
然而,有一些学者依旧持怀疑态度,艾伦·霍布森和罗伯特·麦卡利就是其中两位。他们提出了一种关于梦的新理论。这个理论推翻了所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幻想,也将让人们又爱又恨的梦境变得毫无浪漫可言。
他们认为,梦实质上不过是在REMs睡眠中,人们试图对大脑自发产生的随机神经电冲动的解释。
人睡着的时候,大脑仍在活动,某些部分会周期性产生电冲动。这些电冲动只是白天神经活动的后续,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当一些电冲动触及了大脑的其他部位,比如那些负责思维、推理的部分时,大脑就会企图整合这些冲动并赋予其意义。
所以,大脑就此而产生了一些想法、表象甚至是故事情节。我们醒来后就会觉得做了一个梦,然后又试图去挖掘这个梦所代表的含义。
但残酷的事实是,这个梦根本就没有什么含义。不止这个梦,可以说所有的梦实际上都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一些杂乱的神经电冲动罢了。
他们进而认为,梦中那些荒诞或者失真的情结,并不是梦境的外衣,深层次也没有所谓的“隐意”,一切的一切,只是在睡眠过程中,大脑和心理的生理活动的结果。
所梦非所想
重要的,艾伦·霍布森和罗伯特·麦卡利认为,与其说是梦引发了REMs,还不如说是REMs使人做梦。
在人进入REMs阶段的时候,大脑会变得活跃起来,并自动产生很多信息。随后,大脑又将这些信息与已经存储起来的记忆相比较,最终,大脑会自动把它们综合到各种形式的梦境中去。
人每晚的睡眠都是有规律的,间歇进入REMs睡眠,并且能够保持一定的时间,这种模式没有随机性。据此他们认为,做梦不可能是对清醒时候潜意识愿望或者事情的反应,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可能那么规律,大脑可能会在突发奇想的任何时刻来做梦。
梦中情人究竟是因为你想梦到才梦到的,还是大脑随机组合信息而构成的形象?这些问题尽管还未得到确切的解释,但梦无疑仍旧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