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婚纱照的第一天是在室内取景,准新娘的脸上一整天都挂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准新郎则表情麻木,摄影师说“笑”,才见他露出标准的微笑。拍婚纱照的第二天是外景拍摄,准新娘兴奋地在海边奔跑,状态好得都不用刻意摆pose,而准新郎则比头一天更加无精打采地躲在遮阳伞下,表情郁闷,非得出场的时候,才狠狠地甩甩头,调整好表情走到镜头下……这是最浪漫的婚纱照,为何准新娘和准新郎的情绪差别这么大?
仪式感在“作祟”
千万不要怀疑准新郎的用心,他丝毫没有不爱准新娘的意思。只是对于拍婚纱照这个“仪式”,女人比男人更在意,也表现得更好罢了。
其实不止是拍婚纱照这个特例,女人天生就是注重仪式感的感性动物。在她们眼中,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只要是带点仪式感去做,就可以让她们从原本平淡的事情中找出巨大的幸福感,而且还能够让身边的人去分享她的感受。
仪式感从很早以前就存在。例如巫术,通过与鬼魂的连接,来控制和消除一些外在威胁所带来的恐惧,这其实也是一种神秘的仪式,而操作这种仪式的人,我们通常称“巫婆”。她一定是女人,因为从未听过“巫公”之说。
属于民族的“仪式感”
中国人历来就是讲究仪式的民族,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这些程序未必有用,但一定要有排场。
中国古代聘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必说,接下来的下聘礼、订婚、迎娶新娘、进门、回门等,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每一个规定都有特定的含义,整场仪式毫不混乱、环环相扣。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法的仪式甚至大过了国家的法律。人们行事首先参考的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一旦仪式办成,想办的事情也就成立了。
心理暗示
仪式感的本质来源于心理暗示,它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态度等影响的心理特点。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个体接受外界的信息,并且自身做出相应的反应的过程,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心理暗示是人类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它属于一种被主观意愿接受了的假设,虽然不一定有什么根据,但是由于主观上已经认同了它的存在,所以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认同这个内容。
暗示有好的暗示和坏的暗示之分,但每个人都会受到暗示。而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却不能以好坏来判断,它只是人的一种本能。
美的仪式
研究表示,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接受心理暗示的“天赋”。日本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选取了两组女士,让她们使用同样的护肤产品。不同的是,一组女士是在定期去美容院的时候使用,另一组是自己在家中使用。
一段时间过去后,对两组女士进行观察,发现经常去美容院的女士比不去美容院的女士显得更加漂亮、容光焕发。
这个差异让人费解,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女士们因为自我的心理感受不同而产生了外形上的差异。
去美容院给了女士们一个强大的心理暗示,“我是去把自己变得更漂亮”!于是,她们富有仪式感地定期去美容。尽管大家使用相同的护肤品,但去美容院的女士却比不去的那些女士得到了更多的暗示,更加相信自己能变漂亮这个事实。
除了去美容院,还有很多仪式的心理暗示作用都能给女人带来自信和美丽,这些被统称为“美的仪式”。
“一个女人生活中很重要的是要有仪式感。”
综观世间百态,你会发现女人天生就是营造仪式感和享受仪式感的动物。比如女人喜欢烛光晚餐的浪漫,喜欢带来惊喜感的求婚仪式,喜欢戒指。女人总是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打造得很精致,比如在午后阅读时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飘窗,找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还不忘泡上一杯茶或者咖啡。这些都是细小的仪式,女性在这样的细致中滋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