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的一周,本来定了7点半的闹钟,但是隔壁邻居7点的时候就啪的一声甩上大门,你在被窝里抱怨,有没有搞错啊,那么早就把人吵醒。你吃完早饭,快到公交车站的时候,看见准点出发的公车正在缓缓启动,你拼命跑着追了上去,可是公车还是越开越远。你捂着肚子大口喘气,恶狠狠地埋怨那个居然不看后视镜就把你丢下的司机,并诅咒他下地狱。你不得不多等了半个小时的公车,结果等你到公司的时候,打卡的时间刚刚过去,全勤奖就这么和你说拜拜。你简直忍不住想要诅咒老天,为什么让我这么倒霉!
祥林嫂的悲剧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看着这句经典的开头,你一定不陌生吧,这位就是鲁迅小说《祝福》中大名鼎鼎的抱怨达人祥林嫂。她的一生确实像一张餐桌,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当她第一次向鲁镇的老太太、太太们抱怨的时候,所有人都对她表示出了极大的同情,陪她哀悼她的阿毛,还陪她掉许多眼泪。
但是当鲁镇的每一个人都能对她的悲惨遭遇倒背如流的时候,她的开头就再也没有继续下去的机会了。再悲惨的故事,天天听也会麻木,最后,连最慈悲的老太太也听不下去了,不但不会掉泪,反而带着嘲弄的语气调侃她。
没有了别人的同情,祥林嫂茫然无措,除了向人诉苦,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她已经习惯把人生的重点放在抱怨上了,何等悲惨!
故事一开始的时候,祥林嫂其实并没有向人抱怨的习惯,但是当时人人都想听她的悲惨遭遇,都要求她一遍遍地诉说她的苦痛。这时,她发现一无所有、凄凉痛苦的自己还可以通过抱怨博得他人的同情。
尽管这不过是看热闹般的、廉价的同情,但是有人愿意为她的遭遇悲叹掉泪,那种貌似共鸣的宽慰无疑打动了心思简单得近似无知的祥林嫂。
她开始从被迫诉苦过渡到自愿诉苦甚至到了强迫诉苦,以期得到他人的同情,或许还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她觉得同情和关注能够填补内心的伤痕,能够发泄那些自己都不知道的,对生活对社会的不满。
但她忽视了一点,对看戏的人来说,再好的故事听太多遍也会觉得腻歪,再悲惨的事实听得太多也会麻木。没有人愿意永远做别人倾泻情绪的垃圾桶,何况是看戏,谁又会真的当真呢?
不抱怨的好处
当你一遍又一遍地抱怨时,是不是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想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呢?它们让你长久地沉浸在当时发生的或愤怒或悲伤的事件中,觉得全世界只有自己是最可怜的人。你自悲又自怜,再也看不清生活前进的轨道,只是一味沉浸在过去的悲痛之中。但是长期处于负面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让你越来越不快乐、不自信。
有些人即使遇到不幸也从不抱怨,他们从不把失败挂在嘴边,更不把它放在心里。对他们而言,过去的事情不值得经常拿来回忆,抓紧现在,保持现在的愉快心情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给自己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然后他们就忘记了那些不好的事情,抛开那些不良情绪。
把时间用在规划未来上,比用在追忆过去上要好很多。
即使你不停地抱怨,又能得到什么呢?
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不可能改变的,你把往事重复千万遍,它也不可能回到原点,重新开始。穿越?那是小说中的情结!
当你为抱怨停下前进的脚步的时候,地球照样旋转,太阳照样东升西落。抱怨除了让你的朋友们同你一样变得心情不佳之外,没有别的用处。
你不是下一个祥林嫂,对吧?
关于抱怨,还有一则禅宗故事。
禅寺中有个做杂活的小和尚总是埋怨日子太苦太累,每天挑水、洗菜、做饭、擦地,要干的活一大堆,待到稍稍能够休息,还要打禅诵经。抱怨得多了,难免被师父听到。师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个男人死后被鬼差带到地狱,见到这里的人都生活安逸,于是满心欢喜地想:“每天不用干活,顿顿都有美味珍馐,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这不都是我生前拼命想要的生活吗?这里简直就是天堂!我生前过得太辛苦,早知如此,还不如早点死了呢!”鬼差看穿了男人的心思,语带讥讽地说:“这里就是地狱!千万别认为这种生活就是享受!”起初,男人的确快活似神仙。可日子一长,他就觉得心里像有了一个窟窿,而且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男人忍受不了,他找到鬼差说:“每天除了吃就是睡,这和猪有什么区别?您能不能给我一份工作,苦点累点都没关系。”鬼差冷哼着说:“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工作!”男人又央求:“我在这里实在待不下去了,如果实在没法,求您让我下地狱吧。”鬼差回答:“这里就是地狱,可你当初一心只当这里是天堂,愚笨的人啊!”故事讲完了,小和尚向师父一拜,说:“谢谢师父点拨,弟子以后再也不会抱怨太苦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