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跟对人,再做对事
22804600000027

第27章 高效率做事,忙要忙到点上(3)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这或那地存在着一种不良习惯——拖延。我们常常因为拖延时间而懊恼不已,然而下一次又会习惯性地拖延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可以不时遇见,以至于我们不以为然,以为它就是人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本性。

其实,拖延时间,看似是人的一种本性,实质上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的一种极其有害于工作和生活的恶习。几乎人人都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产生的各种忧虑,但是,不少人却没有将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不知道自己所推迟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自己可以尽早完成的。而只有你克服了这种恶习,才能给你自己和团队的工作带来活力,这样你才能在你的职业道路上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要事第一,不值得做的千万别做

公元14世纪前期,从法国的一所监狱中逃出一个囚犯名叫威廉,他出生于英国的奥卡姆,人们叫他“奥卡姆的威廉”。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天主教教士,人称“驳不倒的博士”。

他著书立说,声名远扬。他当时非常厌倦“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他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剔除”。这也就是他所谓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即人们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奥卡姆剃刀”早已超越了原有的领域,有了更广泛、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我们身处的组织正在不断膨胀,制度越来越繁,文件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而身处职场的你,是不是从早忙到晚,感觉自己一直被工作追着跑?但你的忙乱也许不是因为工作太多,而是因为你没有将重要的事摆在第一位。在如今越来越复杂与紧凑的工作步调中,运用“奥卡姆剃刀”,将不紧迫又不重要的事情撇在一边,保持“要事第一”是最好的应对原则。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快刀斩乱麻”。我们当今的生活其实就像是一团乱麻,然而其中真正使得整团麻都纠在一起的只是几个关键的地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样如此。“奥卡姆剃刀”就像是一把快刀,只有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都提出来,才能解开乱麻最中心的地方,才能让你的生活既有序又有很高的工作效率。

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奥卡姆剃刀”,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例子。

德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施瓦普向效率专家艾维·李请教“如何更高效地做事”的方法。艾维·李先生声称可以在10分钟内就给施瓦普一样东西,这样东西能把公司的业绩提高50%。然后他送给施瓦普一张空白纸,说:“请在这张纸上写下明天要做的六件最重要的事。”施瓦普用了五分钟写完。

艾维·李望了一下施瓦普先生,接着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这又花了五分钟。艾维·李说:“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只做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也不要紧,因为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艾维·李最后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刚才看见了,只用十分钟时间——当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就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一个月之后,施瓦普给艾维·李寄去一张五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五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对此,施瓦普先生心里最清楚,艾维·李先生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

艾维·李提出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我们就要坚持要事第一,分清楚事务的轻、重、缓、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只有这样,你才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重点上。哲学上所说的抓重点,抓主要环节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生活中,重要的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却被紧急的事挤掉了它应有的空间。生命的空间有限,当全被紧急占满时,就像是一个停满了汽车却没有绿地的城市。当我们静下来思考未来,或回过头对过去进行反思的时候,我们会听到自己的心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让自己无悔一生的事情。如果我们把事业放在第一位的话,那就必须把有助于实现梦想的工作,永远放在每天工作清单的第一位,而不要迷失在那些看似紧急的、次要的、琐碎的事情当中。

生活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亲朋好友,都忍受着无穷的琐事干扰,要完全回避这些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于一个高效能人士来说,他必须忙于要事,他必须能分清事情的主次,知道哪些是需要做的,哪些是不需要做的,哪些事关照一下就行,哪些事干脆应该放弃……从而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抓重点的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知道,难的就是往往我们被生活和工作的乱麻团搞昏了头脑,不能冷静下来好好想想事情的头绪和次序。因此,当你的工作显得一团乱麻,没有头绪的时候,不妨冷静下头脑,把事情的重要程度排个次序,然后严格地按照这个次序来行动,这样,你就会发现工作不再是追着你跑,你能很好地驾驭你的工作,而且你会工作得既高效又愉快。

过于追求完美,将会降低效能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不少人,由于过分追求完美,看到一个小问题,就想把它解决掉,如此到最后。反而迷失了最初的目标和方向。过于追求完美,有时反而会延误工作,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所以,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不必过分追求完美,而应努力找到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认为要做好这一件事,就必须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得去做更前面的事……他们喜欢追根溯源,直到把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干二净。这些人看上去终日忙碌,很辛苦,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是刚开始时雄心勃勃,到最后却筋疲力尽或偃旗息鼓。

有这么一个故事:B到A家里去做客,A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画已经在墙上扶好,A正准备钉钉子,B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在上面。”A便按照他的意思去找木块。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B又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刚锯了两下,B又说:“不行,这锯子太钝了,得锉一锉。”他家正好有一把锉刀,拿来一看却没有把手。

为了安把手,他又去树丛中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斧头锈得不能用。为此他又去街上找一位铁匠,说铁匠家有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

那幅画,还是A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

要知道,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完美的,完美主义者要寻找的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存在。完美主义者总是不愿出现任何失误,担心因此而损害自己的名誉。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的烦恼中度过,结果什么事情也没能做成。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是注定要与“缺陷”相伴而与“完美”相去甚远的。追求完美的想法让许多人做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出错。所以说,陷入完美主义情结,无异于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付出不少,结果却未必圆满。

一个刚进公司不久的年轻人,使用一个软件的版本,该版本在网上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暴露出来一个问题,即某个判断语句少了一个判断条件,按说这个问题改起来较为简单。可是,这个年轻人兴师动众,三番五次地到测试部打探测试的步骤和原理,又几次三番地找来原设计人员,研究设计原理和思路,后来干脆抱来几大本厚厚的电脑宝典,仔细地研读起来,直到身体疲惫不堪,还没有解决问题。

不可否认,追求完美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还是应该头脑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我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完成?从而找到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毕竟人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应该把精力都放在“刀刃”上,去做更为重要的事情。

追求完美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半途而废。当一个想法进行到一半或者一项任务进行到一部分时,你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项目或这个任务倘若就这么干下去,勉强也还凑合,可总是觉得不太好。这时,追求完美的你,可能就觉得很遗憾,工作的劲头也就大大下降。于是你开始冥思苦想,费尽心机,原先的工作也因此而停滞了。你一心想要解决那个让你“遗憾”的问题,然后再继续刚才的工作。

这个问题在创造性的活动中,例如思考、写作、做方案时表现得更为突出。下面这个例子就是这种情况。

李新是一个文案策划人员,她要利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写一个公司产品推广的系列文案,也就是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宣传公司的产品。

这一系列的文案至少需要从十个角度出发,写上十几篇不同的策划书,因此压力非常之大。有一天,她突然从文化的角度上有了一个好的创意,于是她立即动笔去写。写到一半时,她觉得在此引用一句名言会比较好。她隐约记得某个名人说过一句与此相关的话,可是却忘了到底是什么。她冥想苦想,却越想越模糊,这使得她心烦意乱,根本没有心思接着刚才的思路写下去。

她想,为了使我这份文案更加完美,我一定要把那句话找出来。于是,她拼命地动用了网络、书籍、咨询他人等多种途径,但直到下班,也一无所获。此时,她心里十分沮丧,根本就没有心思再写下去。于是她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打算回家后继续找,第二天再来完成这份策划书。然而,等到她第二天打开文件时,她发现自己对这个角度已经毫无感觉了,写了一半的策划书也就由此搁浅。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过分追求完美,在一些小事上钻牛角尖,最后只能使自己半途而废,白白浪费精力。其实,例子中的李新,大可以不理会那句名言,或许等到她把策划书写完时,会有更好的思路,或者那句名言突然冒出来,也未可知。

我们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甚至尽善尽美,这种想法是很好的。不过,必须记住首先你要做到按基本要求完成工作,等到完成了基本工作以后,再来追求卓越,切不可因为追求完美就忘了自己的基本责任,使事情半途而废。

保持正确方向,及时修订航线

所谓努力,并不是不舍昼夜地奔跑,而是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休息不但是为了恢复体力与精神,更是让我们有时间安静下来,了解环境,审视自己,辨认方向。盲目地奔跑,盲目地努力,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方向错误往往是最致命的。如果你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就错了,即使你付出再多的汗水与辛苦,得来的都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结果。因此,在工作中你一定要时刻小心谨慎。时时反省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及时地修订自己的计划,调整方向,让自己永远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走。

现实中有两种人,一种就像是无头苍蝇,完全没有任何方向和目标,就知道无目的地乱窜乱飞,这种人的结果自然是任何成果都不能取得,只是碌碌无为而已;另一种人则是认准了一个目标就至死不改,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这样的人如果方向正确固然好,如果方向错误了,自然是离成功的路越来越远,最终步入迷途。

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有一位印度学者对阿利·哈费特说:“如果你能得到拇指大小的钻石,就能买下附近的所有土地,如果你能找到钻石矿,那么就能够让你儿子坐上王位了。”

从此,钻石的价值就深深烙进哈费特的心坎。

那天晚上,哈费特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便跑去找学者,问他到哪里才能找到钻石。学者发现他如此痴迷,急忙改口,希望打消哈费特的念头。但是,已经陷入妄想中的哈费特完全听不进去,一直缠着学者,最后学者随口说:“您要去很高很高的山里,寻找流着白沙的河,只要找得到白沙河,就一定找得到钻石。”于是,哈费特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开始了他的寻钻之路。但是,他找了许久,始终找不到宝藏,最后在西班牙的海边,投海死了。

几年后,有人买下哈费特的房子。当准备让骆驼饮水时,发现沙中竟然闪着奇特的光芒。他立即拿了工具去挖,不久便挖到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只觉得这个石块很漂亮,便将它放在炉架上。

有一天,那位学者来拜访这户人家,一进门,就发现炉架上那块闪闪发光的石头。学者惊奇道:“这是钻石啊!是哈费特回来了?”新屋主说道:“没有啊!哈费特并没有回来,这块石头是我在后院的小河旁边发现的。”学者怀疑地说:“不!你在骗我。”于是,新屋主向学者说出他找到钻石的地方,两人便立刻来到小河边,开始挖掘。几分钟后,底下便露出一块更为亮丽的钻石,接着又陆续挖掘出许多的钻石。

一味地努力追求,不到黄河不回头,甚至不见棺材不落泪往往会使人丧失成功的最佳时机。聪明的人会在奔跑的过程中,不时地停下脚步,思考并修正前进的方向。而愚蠢的人则总是认为,只要我努力地奔跑,跑得越远,距离成功的终点就会越来越近。

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些荞麦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此路不通,不妨换一条路走,换一种思维,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有一种虫子有着“跟随者”的习性,它们外出觅食或者玩耍,都会跟随在另一只同类的后面,从来不敢换一种方式另寻出路。发现这种虫子的习性后,法伯做了一个实验,他花费了很长时间捉了许多这种虫子,然后把它们一只只首尾相连放在了一个花盆周围,在离花盆不远处放置了一些这种虫子很爱吃的食物。一个小时之后,法伯前去观察,发现虫子一只只不知疲倦地在围绕着花盆转圈。一天之后,法伯再去观察,发现虫子们仍然在一只紧接一只地围绕着花盆疲于奔命。七天之后,法伯去看,发现所有的虫子已经一只只首尾相连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围。

后来,法伯在他的实验笔记中写道:这些虫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们中的一只能够越出雷池半步,换一种思维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命运也会迥然不同,最起码不会饿死在离食物不远的地方。

这种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虫子只知道跟在同类身后漫无目的地奔跑,结果自食其果。其实,该换一种思维方式生存的不仅仅是虫子,还有比它们高级得多的人类。世上的事情有时就这么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规,等待你的只有失败;相反,如果你稍微动一下脑筋,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一番创新,就能获得成功。

有人做过统计,在一般人所作的努力中,无效努力的成分占到80%以上,而有效努力的成分仅占20%左右。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所以说,不要一味地努力,不要盲目地奔跑,而要学会停下来思考,要学会换一种思维。在智慧时代,要正确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