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中期,美国政府军曾与印第安人发生过许多次战斗,其中一次是由美国政府军队的将军乔治·卡斯特(1839~1876年)指挥的,而且显然遭到了惨败,但其失败的原因至今依然未有令人信服的说明。
卡斯特将军长期从事军旅生涯,以骁勇善战著称,并不断晋升,在1876年6月25日的一次对印第安人的战斗中牺牲。这次战斗发生在现在美国的南达科他州的小比格霍恩,是一次著名的但又争论不休的战斗,被人称为“卡斯特的最后一击”。这次战斗对美国政府军尤其对卡斯特指挥的军队而言,是一幕悲剧,其整个军队都损失殆尽。
卡斯特于1861年毕业于美国著名的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他由于在各种战斗中英勇无畏敢打敢拼,终于在1865年4月光荣地被晋升为少将。在内战之后,由于陆军的缩减,卡斯特不得不接受降低军衔的事实,屈任陆军中校,被分配到第七骑兵团,与大平原上的印第安人作战。他曾在1867年受到军事法庭的审讯,并被停职一年。在复职以后,他变成一个凶悍、粗野、无所畏惧的作战指挥员。他在对印第安人夏廷和苏森特,尤其在对达科他领地的一些印第安人的作战中,取得了明显的“成功”,而且因此他的声誉不但获得恢复,而且日益提高,然而,好景不长。
1876年,在南达科他领地的黑山地区发现了金矿。印第安人认为该地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各地许多印第安人也像潮流一样汇聚而来。为了从印第安人手中夺取金矿的开发权,美国政府在1876年1月末,指令印第安人的各个部落迁进政府规定的保留地去。当时,夏廷和苏森特部落的一些印第安人对政府的指令不予理睬,其中许多人或许对政府的指令根本就不愿也不想接受。但是出乎印第安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了。在这年寒冷的冬季,他们遭到政府军强制性的驱赶。随后在1876年5月,美国政府派来了一支陆军远征队,并在阿尔弗雷德·特里将军的指挥下,在印第安人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上安营扎寨,企图驱逐谋反的印第安人。实际上,此时以西丁·巴尔为首的印第安人已集合起来,并沿小比格霍恩河沿岸蒙大拿一段的地方,搭起帐篷,磨拳擦掌,挥动武器,准备应战。
这样,以政府军队为一方,以西丁·巴尔为首的印第安人为另一方,摆开了战斗阵势,一场殊死的战斗是不可避免了。已升为上校的乔治·卡斯特参与了阿尔弗特雷德·特里将军包围印第安人的计划。卡斯特接受特里的命令率领第七骑兵团越过罗斯巴德河,并用由700名士兵组成的部队从后面包围西丁·巴尔的营寨,而与此同时,特立和约翰·吉蓬两位下级军官也根据政府军的作战计划带着拥有格林式机关枪的步兵从北面攻来,但其使政府军的整个行动慢了下来。被印第安人称为“长毛”的卡斯特指挥的骑兵直接和迅速地向前推进,甚至在夜里实施急行军,并导致其人马疲惫不堪,但终于在6月24日的晚上到达离印第安人小比格霍恩营寨不远的地方;卡斯特以及特立和约翰根据原订计划准备在6月26日在那里汇合。
但是,卡斯特没有等到特立和约翰指挥的军队到达和汇合,就开始了行动。他于翌日早晨把其部队分成三个分离的作战单位,而且不顾其侦察员提出的关于夏廷和苏森特部的人数大大超过其部队人数的警告,发起了惊人的攻击。他命令其部下弗雷德里克·宾廷带领一个作战单位从背后阻截其发现的任何印第安人,随后派马尔古斯·雷诺带领其士兵进入印第安人的营寨,促使印第安人向后退,而卡斯特本人和由260名士兵组成的主要作战部队计划在既定地点发动攻击并完全消灭印第安人。战斗的结果可能是完全出乎卡斯特所予料的。西丁·巴尔等人所领导印第安勇士迫使马尔吉斯·雷诺的士兵在弗雷德里克·宾廷率领的队伍进入角色之后立即退了下来。卡斯特及其士兵占领了一座小山,但在不足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完全被数达2500名英勇善战的印第安人包围,并被全部消灭,卡斯特将军也未能逃脱恶运。印第安人在消灭卡斯特及其部队之后,旋即转过来,向雷诺和宾廷的队伍发起冲击,尽管后者在听到卡斯特队伍激战的枪声时,已损失严重,并被迫处于守势。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时分,零星的枪声持续到翌日凌晨才趋于沉寂。当这次战役的美国政府军总指挥阿尔弗雷德·特里将军到达时,印第安人已顺利撤走。
这是美国陆军在征服西部印第安人战争中遭受的一次最惨重的失败。那么,这次失败的责任由谁来负呢?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卡斯特将军轻举妄动,一意孤行,盲目自负,并企图为全国树立英雄的形象,这是导致美军失败的基本原因。另外一些人认为他是在上级的命令范围内而行动的,失败的责任不应由他负。还有些人则认为,责任应由雷诺和宾廷来负,他们行动缓慢,并且对卡斯特不信任,从而使卡斯特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但是,许多证据是相互矛盾的,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卡斯特为什么会被印第安人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