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1797年国王死后,康德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1804年2月12日,康德病逝,可惜成为他哲学的重要补充的《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未能完成。同年,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期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出生。
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年),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后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1814~1819年间,叔本华完成了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1837年,他首个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1841年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因此获得了声誉,瞬间成了名人。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还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德国政治家、社会主义理论家、作家、革命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6年,马克思入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他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兴趣广泛,在哲学、历史学、文学、数学以及外语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1841年,马克思凭一篇哲学论文毕业被耶拿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842年10月,马克思任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报纸《莱茵报》编辑。
1943年,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性研究,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1845年,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1846年,他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现也揭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谜,为科学共产主义奠立牢固的哲学基础。
1847年11月,他和恩格斯起草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即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后来,马克思还当选为巴黎的中央委员会主席。
《新莱茵报》在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马克思于6月初离开德国去巴黎,8月24日又被驱逐出巴黎,流亡到伦敦并定居。1857年7月~1858年5月,马克思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继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现之后完成了第二个伟大发现。1858年初开始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
从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马克思又写了一个新手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写作过程中,他把原来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出版的巨著改名《资本论》。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问世。
1883年,马克思逝世于英国伦敦。《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后经恩格斯整理和增补,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创立。
小知识
马克思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最复杂、精深的学说之一,学说的范围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领域。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才存在着许多不一样版本的解释和陈述。美国近代马克思主义学家达拉普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少有学说像马克思思想一般被不一样的人严重扭曲”。许多分支的学说也都认为,自派学说为马克思的正统继承。如今,比较有影响力和主要的分支主义包括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自由主义等等。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期间,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小册子,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844年2月,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与马克思相识,开始了两人的终身合作。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了两大转变。1847年1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1848年2月中旬,在《共产主义原理》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4月,和马克思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
1850年前后,民主革命失败,恩格斯回曼彻斯特纺织厂工作,待了20年。期间,他和马克思以书信来往,并在多份报纸上发表评论,并且进行涉及自然科学和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在未署名发表的军事评论《战争短评》中,他被公推为军事权威。
1870年10月,恩格斯移居伦敦,与马克思再度相聚。1878年,《反杜林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问世。
恩格斯除了从事繁重的理论工作以外,也十分重视和关心国际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1889年,在恩格斯的直接领导下,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1893年,72岁高龄的恩格斯亲自出席了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恩格斯受到热烈欢迎,并在会上发表了简短讲话。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举行追悼会。根据他生前的意愿,他的骨灰被撤在波涛滚滚的大海里。
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了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曾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其兴趣却并不在此。1865年,尼采随老师李谢尔思来到了莱比锡,后在地摊上发现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遂沉浸哲学中。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这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但是,在这部哲学著作中已经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
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的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取代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
尼采对现代人和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超人。所以,尼采还提出他的超人哲学,这是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也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也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