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是《西游记》,主要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写成。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想要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结合,直接影响到了后期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浪漫主义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吴承恩的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存世。
小知识
吴承恩墓
吴承恩墓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城东南的马甸乡二堡村,在大运河东堤东的南干渠东边。
吴承恩墓园呈方形,四周以小水沟与外界相隔,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基封土直径为5米,高1.5米,墓前竖有1.5米高的石碑,上刻有阴文“荆府纪善吴承恩之墓”十个字。墓南10米有4柱3门带脊檐的牌坊一座。柱高8米,横坊书有楷书“吴承恩之墓”五个字。墓西有古式凉亭一座,四角飞翘。亭之北为甬道,甬道北尽头则为出入墓园之门。
吴承恩墓东北3米处,为其父吴锐之墓。墓园植有蜀松,垂柳数十株。1987年9月,与其故居一道被淮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十多年来,常有海内外人士和中小学生去凭吊、瞻仰、祭扫。
1974年12月,吴承恩及其父吴锐之墓同时被盗。由于当时调查人员只见到《先府宾墓志铭》,未能见到吴承恩的棺材,故不知吴承恩的墓已被掘。1981年8月,淮安市人民政府组织专人寻访吴承恩墓地,在马甸乡找到了吴承恩棺材前档板(上刻有吴的官衔“荆府纪善”),于是找到了吴承恩的墓地。当即清理了墓穴,并将以吴墓为中心的一块三亩地征用下来,在四周挖小渠环绕,建为吴承恩墓园。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年),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江西临川人。
万历十九年(1591年),汤显祖写了《论辅臣科臣疏》,揭发时政积弊,抨击朝廷,弹劾大臣,因而触怒了神宗皇帝,之后被谪迁广东。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
汤显祖在地方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终还是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弃官回乡,在临川建了一座闲居,号“玉茗堂”,从此致力于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
汤显祖著有《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诗文《玉茗堂四梦》、《玉茗堂文集》、《玉茗堂尺牍》、《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小说《续虞初新志》等。因为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戏都与“梦”有关,所以被合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同时期,所以也被现代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作品代表了一种典型的东方戏剧风格。
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年),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
冯梦龙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共120篇,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为宋元明话本中的艺术佳作,历来被读者称誉。
冯梦龙晚年仍孜孜不倦,继续从事小说创作和戏曲整理研究工作。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又曾从事《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智囊》、《情史》、《太霞新奏》等的评纂工作。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城,崇祯煤山自缢,冯梦龙悲痛欲绝,他怀着中兴希望编撰了《甲申纪事》。后清兵南下,他努力进行抗清宣传,刊行《中兴伟略》。
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梦龙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冯梦龙在小说、戏曲、文艺理论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康熙九年(1670年)至康熙十年间,他应作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蒲松龄依窗危坐逝世。
蒲松龄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当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后,便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这部小说集也熔铸了蒲松龄一生的心血。
蒲松龄的创作,还包括通俗俚曲14种,有《墙头记》、《姑妇曲》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除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书》等。
曹雪芹
曹雪芹,字梦阮,名沾,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一般认为他是《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后,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有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也饱尝了人生的辛酸。
曹雪芹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50岁。
《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年),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后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并深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的现实,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他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鲁迅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少年时代曾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他喜欢各种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902年,鲁迅到日本留学,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并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
鲁迅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于l903年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上发表;同年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鲁迅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并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
1909年夏,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鲁迅用文言文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鲁迅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三年间,他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
1920年8月,鲁迅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又出版了《仿惶》。
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鲁迅又参与创办了《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