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物百科知识博览
22784600000014

第14章 中国历代文学、艺术家(2)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汉族,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太白”。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出生。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因此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为“王孟韦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柳宗元在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曾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永贞元年(805年)革新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柳宗元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元和十年(815年)春,柳宗元被召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文的成就大于诗。有骈文近百篇,其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李煜

李煜(937~978年),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年),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常出色。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词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范围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的文、词及书、画创作均很丰富,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

小知识

李煜的书画

唐后主李煜可谓能书善画,对其书法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对其画,宋代郭若虚的《图书见闻志》曰:“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可惜的是,李煜并无书画传世于后。

苏轼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哲宗继位后,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苏轼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66岁。

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年)、其弟苏辙(1039~1112年)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又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李清照

李清照(1081~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崇宁二年(1103年),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复相,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建炎三年,赵明诚卒;绍兴四年,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为内容的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诗坛一代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坚持抗金,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以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为内容;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词作量不如诗篇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辛弃疾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都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辛弃疾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出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然而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因此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的词内容大多都充满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其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均相当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1年),本名彦端,又名肇瑞,字耐庵,号子安,汉族,江苏兴化人(一说浙江钱塘人)。

施耐庵祖籍泰州海陵县,住在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今江苏省大丰市)。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今人多数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施耐庵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创作《水浒传》。《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的。早在南宋时候,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已经在民间流传,有些艺人开始讲述和演唱水浒故事。《水浒传》已经成为一部中国家喻户晓的小说。这部作品无论在思想早还是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罗贯中

罗贯中(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在这些作品中,以《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既有对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传奇色彩。

吴承恩

吴承恩(约1510~1582年?),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因科考不利,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