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
明天启末年,吴三桂曾带20余名家丁救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发动了“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崇祯皇帝飞檄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16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20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后来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其大怒,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请清兵入关灭贼。
李自成闻知此讯后,4月13日亲率大军10万号称20万,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清摄政王多尔衮,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不久,吴三桂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平灭陕西等地的流寇余部,并灭四川军阀张献忠,结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权。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清廷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兼辖贵州省,永镇云贵。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
然而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政府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其孙吴世璠继位,退据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
小知识
三藩之乱
顺治十七年,朝廷因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減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6万人减至2.4万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议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起兵反清,自称周王、天下招讨大元帅,史称“三藩之乱”。
和珅
和珅(1750~1799年),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生于乾隆十五年。
和珅少年家贫,而自己却非常好学,且仪表俊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三十七年授三等侍卫,四十年升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四十一年三月入军机,以善伺上意得宠幸,擅政20余年,升迁47次,权倾朝野,百官争相谄附。公然勒索纳贿,又排斥异己,致使吏治败坏,官场充斥小人。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驾崩。正月十三,嘉庆皇帝宣布了和珅的20条大罪,下旨抄家,没收贪银八亿两,而当时清廷每年的税收也不过7000万两,和珅的家财相等于当时清政府15~20年的岁入。史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朝廷开始想凌迟处死和珅,后来改赐和珅狱中自尽。其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
为避免政坛风波,嘉庆帝宣布对能弃恶从善的和珅余党一律免于追究。经查抄,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但他的才华还是应该得到认可。有人将他与刘墉和纪晓岚并列为清乾隆时期三大中堂。
刘墉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刘墉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没贪过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修坝建桥时,自己带领百姓及工作人员努力奋斗在第一线。衣着简陋,粗粮杂饭。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授湖南巡抚。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百姓怨声载道。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仅一年多,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嘉庆四年(1799年)3月,刘墉被加太子少保,后又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20条罪行,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曾国藩
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院,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1854年,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事,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曾国藩被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曾国藩不但拥有兵权,而且还掌握地方大权。1864年7月,曾国藩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
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了“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1866年,曾国藩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的重臣,时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某方面而言,淮军也是新式陆军北洋军的滥觞。咸丰初年,他投靠曾国藩。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1899~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在施政过程中,核心是办洋务,所以又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李鸿章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他办洋务直接改善了淮军的武器装备,使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作为中国特使,应邀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并顺访欧美诸国。在由太平洋取道横滨回国时,感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疯狂的割地赔款要求,他曾拒不上岸,以抒怨忿之气。
李鸿章实际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等大权,中外皆称之为“李中堂”。戊戌变法前后,李鸿章曾举棋不定,曾推荐康有为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当光绪帝被软禁后,李鸿章又缄口不言。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军攻进北京,帝、后西逃西安,不久他自己却死于内外交困之中。
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使之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小知识
李鸿章趣事
在英国餐桌上有很多礼仪,如吃烤鸡先用叉按住,再用刀割,再用刀摁住,再用叉戳肉吃。1896年,李鸿章访英,受到热情款待。李鸿章用手抓鸡,大家愕然,但出于尊重,也都学着李鸿章的样子。从此,英国人吃鸡就不拘泥于刀叉了。
同时,天天吃西餐让李鸿章很没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李鸿章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这道菜。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1884年中法战争时,张之洞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才,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后来又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1889~1907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英、德支持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督鄂期间,大力扶持民族工业,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芦汉铁路。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命张之洞为湖广总督兼参预政务大臣。旋与刘坤一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首次采用近代教育体制。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10月5日病故,追谥文襄,晋赠太保。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