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三国当马超
2277300000361

第361章 会议之后

自古帝王,若想在青史留名,无非要有两个硬件:文治武功。

若只是文治达顺,那可能也会在历史上留名,不过仅仅一句话带过;若只是武功独步,那可能会留下穷兵黩武,或者暴君的名号,但不否认的是,也只是会在历史上一笔带过。

唯有文治武功两个硬件都达标,才可能开创一代盛世,于青史上大书特书。

孙权是个极有野心的人,他的野心跟马超和曹操不同。马超是带有那种脚踩肥皂,滑哪儿算哪儿的心态,随着境遇的变化,慢慢培养出的野心。而曹操出身不好,一路上也坎坷多磨,直到自己手握重兵、雄霸一方的时候,随着势力慢慢增长,自己的野心也在不断的膨胀;可孙权的野心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栽植在心中的渴望,孙策不可能没有发现孙权的野心,或许可以说,正是孙策看出了孙权萌动的野心,才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之前,带领着江东能士开创基业。

所以,孙权的择业老师选择是鲁肃,而不是张昭。虽然张昭在文学造诣上一点不比鲁肃差,但孙权是想找一个可以让自己青史留名的名师,而不是让暮暮垂矣、只想抱残守缺的老人来消磨自己的野心。

提起鲁肃,不得不说一下《三国演义》,罗老爷子既然已经扭曲了不少名人名事,那为了自己的小说具有很大的可读性,忽悠无数读者前来订阅,那他也就不在乎再抹黑一个鲁肃。

所以,演义里塑造的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程度的这么一个人。演义里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问诸葛亮怎么办呀,为之奈何?诸葛亮就说你会哭吗?刘备说会呀。鲁肃来了你就哭。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哭,哭得鲁肃就没有办法,说哎呀,这个事情有话好好说不要哭嘛,你看你哭成这样,我这儿有餐巾纸。

可事实上呢,在正史当中,鲁肃是一个很侠义、很豪爽的人。当年周瑜当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粮,哦,忘了介绍,鲁肃是大地主,家里很有钱的,但跟周扒皮、刘文彩有些区别,在地主里属于败家子的一个人。鲁肃当时家里只有两囷粮,鲁肃就指着说,拿一囷走好了,这叫做“指囷相赠”,这个故事被写进了正史,说明是可靠的。这同时也说明鲁肃不是一个合格的地主,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毫无疑问的是,鲁肃是个豪爽的人。

不仅如此,鲁肃实际上还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投奔孙权以后,孙权也和他有过一次单独秘密谈话,两个人的饭桌拼起来面对面地喝酒。

正是这番谈话,才让孙权选择鲁肃为自己的导师,同时也导致今天的孙权有着进兵中原的野望。

喝酒的时候孙权提出来一个问题,孙权说:“汉室倾危,四方云扰”,这个意思和刘备说的“汉室倾颓”是一样的,就是说现在天下大乱了,我孙某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也想有所作为,“思有桓文之功”,我也想做个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一方,维护天子。哥们儿,看你也是挺有头脑的人,给支个招儿吧?

鲁肃当场就给孙权泼了瓢凉水,说以俺的愚见将军您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为什么呢?想想当年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我们高皇帝也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的,没当成,为什么?有项羽,有项羽为害,项羽造乱,现在我们当今之世曹操就是项羽,而且现在的形势比那时更复杂,不说其他的杂鱼,就说更北边的地方,还有一个人叫马超,那家伙虽然年轻,但也是个狠角色。当年他也挟天子以令诸侯,手段甚至比曹操都高明。所以你搞不定这两个人,就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啥的。不过呢,你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不等于将军您无事可干,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当什么呢?当皇帝啊。然后鲁肃就说了,说了两句非常重要的话:

“汉室不可复兴,马超、曹操不可卒除。”

就是大汉王朝是再也扶不起来了,你就别扶了吧,当什么屁齐桓公、晋文公,不要去管它。马超、曹操一时半会儿除不掉,力量太大,那应该怎么样呢?鲁肃说: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就是说你现在应该牢牢守住你江东的地盘,等待北方发生事情。跟诸葛亮说天下有变是一模一样的,鲁肃说一旦北方出事,将军您就西进,先消灭黄祖——就是刘表的部将,守在江夏郡,再消灭刘表,再进攻益州,把刘璋那个地方也拿下来,和马超、曹操划江而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个时候你就称皇帝,然后再找机会北上统一中国。

孙权这个时候就默然无语,因为他想起了孙策留给自己的国策。

孙策临走前,将印绶交给自己的时候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就是率领一支部队去打天下,弟弟你不如哥哥我;团结自己的部下,巩固已有的胜利成果,哥哥我不如弟弟你。这段话的意思就很清楚,孙策不但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接班人,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个治理江东地区的既定方针,那就是保江东、观成败。孙策说自己的历史使命是打江山,而以他江东集团的力量,能打下的江山也就是这么大了,下一步要调整政策,变进攻为保守,所以必须找一个老臣谋国,不急不躁,举贤任能,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各尽其心、各尽其力的这样一个人。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孙权。

当时的孙权并没有完全明白孙策的苦心,但现在回想起来,孙权明白了哥哥的遗憾以及睿智。

这个时候,孙权也默认的江东集团的基本方略是守,但是守也有两种守法,一种叫做“抱残守缺”,一种叫做“以攻为守”。

那么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江东集团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张昭为首的主张固守,不要惹事生非,有点****的意思;另一派以周瑜和鲁肃为首的主张以攻为守,靠进攻来保住既定成果,赤裸裸的激进鹰派代表。而孙权表面上在鹰派和****之间搞平衡,但骨子里是倾向于鹰派的。

事实上,在青州大战之前,****和鹰派并没有明显的分歧,都是主张积极发展内政的。但马超无意间挑起的青州之争,让孙权看到了曙光来临。

因为鲁肃说的很明白,守江山、发展江东内政不是根本目的,是要为以后的进展作基础。而现在马超跟曹操在青州死战,在孙权看来,已经具备了‘天时有变’的条件,那么,自己韬光隐晦这么些年,此时也应该出出锋芒了吧?

是的,不管怎么看,北方中原地区,马超跟曹操就是两个大佬,剩下的无论是刘备、孙权这些有心眼儿的诸侯,还是那些如刘表、刘璋、张鲁这些得过且过的势力,都是配角。那么主角们开始掐架了,自己这些配角至少应该有所表示吧?

可自己这个愿望刚有所冒头儿,就被张昭给压了下去。而鲁肃就在自己的眼下,如果鲁肃支持自己的建议,那以鲁肃的身份,据理力争,力挺自己是完全没问题的。届时,就算自己独断一回,但若能换来江东辉煌明日,那也未尝不可。

但可惜的是,孙权怔怔看着鲁肃,而鲁肃却也同样回望孙权,皱眉微微思索之后,轻轻摇了摇头。

孙权明白,这是鲁肃也不同意自己的意见。

既然如此,那这场会议基本上也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孙权简单商议了一下江东的以后的发展策略,便让众人退了下去。

回堂之后,孙权并未有丝毫的愠怒,这对于一个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言,实属不易。他只是思索片刻,便提笔写了封信。

信的署名:周瑜周都督。

顷刻,堂外有人禀告,说鲁肃前来求见。

孙权微微一笑,让手下人将鲁肃引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