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李世民的故事
22771500000030

第30章 改革管理

唐太宗在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在行政管理和军事改革方面的功绩也十分卓著。

唐太宗要求各行政职能部门能够秉公办事,并注意调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关系,要求他们互相监督。

唐太宗认为,一支精简高效的官吏队伍是国家管理的最大财富。隋朝末年,为了反抗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许多人招兵买马,割据一方,占地为王。唐朝建立以后,唐高祖李渊设置州府、县衙,封他们为官。因此,唐初州、县的数目,比隋文帝时期大约要多一倍。唐太宗即位以后,立即着手革除这种官吏过多的弊病。他精简机构,人尽其用,于是就出现对官吏如何选拔的问题。他以“四善”作为考核的标准,即:品德高尚、政绩卓著、办事公道、勤奋认真。符合“四善”的人才可以被提拔作为政府的官员。这种随时注意考核、择优任用官吏的政策,调动了官吏的积极性。

唐朝所辖地域产大,仅仅靠中央政府治理国家显然不切实际。中央政府只能就国家事务做一个原则上的规定,具体政策还是要依靠地方官吏去施行。因此,地方官员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

早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就曾对大臣们说:“我朝地域广大,国家的长治久安依赖地方官吏的秉公行政。我身处皇宫之中,对天下事无法事必躬亲,地方上的都督、刺史就是我的左膀右臂,我最担心的是都督、刺史是否胜任安抚百姓的重任,能否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我特意在我卧室的屏风上记下他们的姓名,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经常看他们,谁做了好事,我就记录在他的名字下边。这些人决定着国家的安危,必须要称职。”唐太宗对地方官吏的选拔、任用非常上心,但是缺少切实可行的办法去对他们进行很好的管理。

博州荏平有个名叫马周的人,虽然满腹经纶,很有才干,却赋闲在家无事可做。贞观五年,马周来到京城长安,暂时居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做了他的门客。一天,唐太宗诏令百官,要求大家上书议论政事得失。第二天,常何带着自己的奏折,将它交给了唐太宗。唐太宗看了常何的奏折之后,不禁暗暗称奇,因为奏折上所言的都是针对当今情况的真知灼见,这二十多条治国安民的具体措施样样都合自己的心意。要知道,这常何出身行伍,对文字以及国家治理一窍不通。大家对这件事情感到奇怪,都惊奇常何为什么一夜之间就得出这么多的好主意。唐太宗知道这些建议一定不是常何所提,其后必有高人。于是,就问常何提出这些建议的人到底是谁,常何就老老实实地说是家里的门客马周的主意。

唐太宗一听此话,断定马周是个人才。他望才心切,当天就召见马周。但是,马周平常闲云野鹤惯了,不愿受官府的束縛,所以就借故推辞,迟迟不到。唐太宗求贤若渴,如刘备一般三顾茅庐,四次派人前去催促。马周见唐太宗情真意切,被深深打动,于是就同意见太宗。到马周谒见时,唐太宗同他就国家大事彻夜长谈,相见恨晚,相谈甚欢。马周知识渊博,才思机敏,善于辩论,而且分析问题能够抓住根本,入木三分,这让唐太宗非常高兴,不久就提升他做监察御史。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侍御史马周向太宗上疏说:“治理天下要把百姓看做根本。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关键在于任用合适的刺史和县令。假若每州能有一个好的刺史,那全州都能得到好处。如果天下各州刺史都能使陛下称心如意,那么全天下的老百姓也就能过上好日子了。自古以来,郡守、县令很多,不可能每个都是贤人,所以要精心选拔那些贤良有德的人来担任;如果朝廷打算提拔某人来做大将、丞相,一定要先让他们试做地方官;或者直接从郡守中挑选人才担任丞相、司徒及太尉的人选。老百姓能否过上好日子,全看刺史、县令是否称职。现在皇上只重视对京城官员的选用,轻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对边远地方的官吏任用就更不认真,那里的老百姓至今尚未安居乐业,大概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唐太宗看了马周的奏折后,对侍臣说:“各州郡守、刺史的人选,由我亲自选拔;县令的人选,请在京任职的五品以上官员各自推举一人,以备选用。”

唐太宗接受马周的意见,谨慎选择地方官吏,在地方上广用有才能的人,为地方上的百姓办了不少实事,也使唐朝的统治更加稳固。由于马周功绩卓著,圆满地完成了很多唐太宗交给他的任务,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他被提升为中书令,兼作太子左庶子,不久又任礼部尚书,深受唐太宗重用和喜爱。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赠给马周一幅题词:“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gong)之寄,诚在忠良。”对马周的辅佐和忠良深表赞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陕西省渭南县官路村南边,修建了一座马周庙,供后人凭吊。

唐太宗在善于治吏的同时,也善于治兵。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拥有大量的军队,而且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为开拓唐朝广大的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此强劲有力的军队的组建,与唐太宗李世民积极推行的“府兵”制度紧密相关。

这些士兵们全部都是农民出身,平时为农民,战时为将士,国家不用给他们军饷,他们也不用去服兵役,这样既不耽误农业生产,也壮大了国家的军事储备力量,可以说是个“双赢”的策略。唐太宗常常身先士卒,和府兵们共同比武习战,对激励军心、鼓励万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唐朝借助这一强大的军事力量,拓展了自己的疆土。

虽然重视军队建设,但是唐太宗并不自恃武力强大而随便出兵,他对“武力”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武力”是一个“双刃剑”。如果过分崇尚武力,频频发动战争,百姓生活就会困苦;国家虽然安宁富裕,但是忘记了战备,如果受到意想不到的入侵,就会手足无措,甚至会国破家亡。

因此,武力不能经常使用,但也不可全部废除,所以,农闲时应该讲习武艺,保证国家常备军队的建设,这样才会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