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影疗伤
22726000000002

第2章 打开尘封的心锁(1)

【片头语】

如果说,别人在你的眼神中读出的是戒心、怀疑甚至敌视,那就说明,你的心灵的门锁已被时间风化,锁已禁锢了你的心灵,你正用锈迹斑斑的目光审视着周遭的一切,然后武断地将他们全部拒之门外。

相反,如果你表现出更多的言行是爱与宽容,那么无论摆在你面前的是一道道生活中的铁门上的锁,还是心灵深处与阳光久违了的心之锁,只要你坚定地伸出你的双手,充满自信和用心去推,那么,快乐与成功正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请记住,许多时候,阻挡我们走向成功的不是艰难险阻,而是我们心里的锁。

01《音乐之声》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

【背景资料】

导演:罗伯特·怀斯

主演:朱莉·安德鲁斯

克里斯托弗·普鲁默

类型:音乐/爱情

片长:175分钟

《音乐之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该片的插曲传遍上个世纪的中国的大街小巷。它改编自百老汇同名音乐剧,取材于奥地利军官冯·特拉普上校一家的真实经历。他们一家人在逃离纳粹统治后颠沛流离,后来在美国巡回演唱时偶然发现佛蒙特州小镇附近的一片农庄与奥地利的家乡十分相像,他们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建起了特拉普山庄。1949年,玛丽亚·特拉普写下了传记《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这就是《音乐之声》的蓝本。

本片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录音5项大奖。

【看电影】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想让玛丽亚借此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丽亚没有二话,她一手拎着提箱,一手拎着吉他,一路放声高歌,欢快地奔向上校的家。冯·特拉普上校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

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孩子们在父亲古怪的训练下变得异常顽劣,前后已经一共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

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方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耐心地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上校十分激动,在玛丽亚和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之下,上校也重新拿起吉他,自弹自唱了一首他最喜爱的奥地利民谣《雪绒花》。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这个女人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离开了上校的家,回到了修道院。

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过严肃和高傲,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产生了他对玛利亚的深情爱意。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纳粹头子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上校决心冒险带全家离开奥地利。在纳粹的监视下,他们参加了萨尔兹堡音乐节,在会场上深情地为奥地利同胞们演唱了《雪绒花》。

演出后,上校一家逃到修道院,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全家躲过纳粹的追踪,翻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人生悟语】

这是怎样的一部电影啊,它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人物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电影《音乐之声》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记得正读初中的时候,我有机会在一个亲戚家的录像机里面,看到了这部经典老电影。那时候的电影很少,也许对于学生时代的我来说,看到什么电影都会激动不已吧。但是,岁月匆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对这部老电影很是着迷,特别是片中女主人公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前几天,陪着要做母亲的妻子又回顾了此片,也终于懂得,片中那11个家教之所以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缺乏耐心、缺少对孩子们的爱,他们事实上并不真正地解孩子们;玛利亚正好相反,能充分理解这些孩子,并用发自内心的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借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充满了活力和欢乐。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反之,思考我们的现实人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冷漠实在让人心痛。其实,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内心并非希望彼此距离越大、裂痕越深越好,但是事实上的情况是,很少有人包括父母或子女本身,肯于拿出真正意义上的精力和爱投入到其他亲人的身上,也因此造成了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玛利亚的爱是无私的,是充满激情和欢乐的,她之所以可以无条件地去爱别人甚至是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正是因为她对生活的无限投入和发自内心的赞美,并从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

也正因此,她的人生也从此变得与众不同。爱自己,就要去主动爱他人。修道院院长让玛利亚去探索生活的真正目的,我想,她已经真正做到了,做得不错,并且深深地影响、激励了好几代欣赏者。

记得不知道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以前自己真的不懂,现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慢慢理解了。

【智慧辞典】

人的生命短得可笑。怎样去生活呢?一些人千方百计逃避生活,另外一些人把自己整个身心献给了它。前一种人在晚年时精神空虚,无所回忆;后一种人,则在精神和回忆上都是丰富的。

02《莫扎特》

——善待他人,人生才会活出大境界

【背景资料】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主演:汤姆·赫尔斯

默里·阿拉伯罕

伊丽莎白·贝里奇

类型:剧情/音乐

片长:160分钟

莫扎特全名为“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间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钟爱的人,而萨列里却一手毁灭掉了他的绝世才华。上帝爱之深,庸人害之切,这是对世事的绝妙讽刺。

本片获第5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导演、最佳音响、最佳化妆、最佳改编剧本等8项大奖;第42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等多个奖项。

【看电影】

1823年一个下雪天的夜晚,在维也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个名叫安东尼奥·萨列里的老人自杀未遂。他向一位神父忏悔,讲述多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经过。

在30多年前,萨列里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任宫廷首席乐师,当放荡不羁、玩世不恭而又拥有绝世才华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后,萨列里的心里开始感到了强烈的不平。

莫扎特的才华既令萨列里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心胸狭窄的萨列里由嫉升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劲敌”。

由于约瑟夫二世的喜爱,莫扎特一直留在维也纳写歌剧。他创作的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都是不朽之作,然而虽然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超尘脱凡,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个不修边幅、行为不受拘束的人。在萨列里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莫扎特为“异端”,处处为难于他。莫扎特的乐谱遭到大量删改,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即使能够上演,也常常不超过1星期,因此他的经济收入很少,生活日渐困窘。

这个时候,萨列里一面假装是最关心莫扎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用钱收买了一个女仆,把她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细,以了解莫扎特的家庭和创作情况。由于他的伪装,天真的莫扎特把他视为知己。

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这使他悲痛万分,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甚至一度陷入昏迷状态。

萨列里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戴上莫扎特的父亲生前用过的假面道具,敲开了莫扎特的家门,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就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不久,他所创作的歌剧《魔笛》在剧院上演了,由他自己担任乐队的指挥,终于有一天,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莫扎特由于体力不支而晕倒在地。

在莫扎特的病床边,萨列里还逼他写《安魂曲》。病床上的莫扎特极度虚弱无法执笔,萨列里建议由他执笔而莫扎特则口述。莫扎特的灵感像泉水般喷涌,萨列里甚至来不及记录。

曲子完成了,天才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年仅35岁的莫扎特英年早逝。而此刻的萨列里虽然阴谋得逞,但内心始终感觉莫扎特的冤魂对他纠缠不放,内心愧疚的他备受道德与良心的煎熬,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

时光流逝,曾经显赫一时的萨列里渐渐被人遗忘,而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铭记。

【人生悟语】

影片《莫扎特》主要描述了两个人物:纯洁、真挚、善良、桀骜不驯的莫扎特——他被誉为上帝的宠儿;阴冷、伪善的宫廷音乐家萨列里——一个站在上帝对面的人。萨列里曾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名利的崇拜而信仰上帝,然而仅仅是因为嫉妒使他选择了与上帝为敌,变成了魔鬼。

扼杀一个天才,就像萨列里对待莫扎特那样,你也不会成为天才,而且,这也只能证明你的愚蠢,要知道,和天才共舞,你也必定有所收获,何必要抹掉天才身上如珍珠般闪烁的智慧光彩呢?最后可以肯定的是,黑暗中,你的舞蹈永远不会被观众看见。

嫉妒如同人心灵的肿瘤,这种痛苦使一个人神经分裂,就好像在那个黑色的铁屋里所有的人都睡着,惟独你醒来,却无论如何也挣扎不出去。你想再睡,却又再也睡不着了。这种痛苦足以让信奉上帝的人敢于仇恨上帝。而仁慈的上帝也通过庸才传达了这样一个声音,那就是:“全世界的庸才们,我饶恕你们。”

影片透过萨列里躺在疯人院里的人生悔悟,告诉我们:天才莫扎特不会因为被卑鄙的嫉妒而销声匿迹,萨列里也并不因为卑劣的嫉妒而会成为天才。如果萨列里具有一颗仁爱的心,以宽大、豁达的胸怀帮助莫扎特的音乐事业走向更高的辉煌,那么历史将又会演绎一首萨列里爱才惜才的动人赞歌了。

世界各地的庸才因嫉妒而生害人之心的事太多了。我们似乎都是天生痛恨、谴责那些嫉妒者,认为他们无能,丧尽天良,不仁不义。可是,嫉妒之心还是在每个人的心里隐藏着,似乎在谴责他人的同时从来没有把自己算在其中,嫉妒之心像野草一样一有机会就疯狂地生长着,悄悄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种不宽容更导致了嫉妒的被压抑,事实上,在黑暗中的魔鬼更可怕——他在白天伪装,在夜晚出来害人,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总有一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因此,客观地讲,真正做到熄灭内心这份隐隐作乱的火,需要我们认清自己的真正德行,看看它是否早已在内心毫不知情的状态下就已偏离了道德的轨道。

与萨列里相反,钢琴家李斯特的雅量却让世人敬佩不已。

19世纪末,肖邦从波兰辗转来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由于那个时代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于是想了个妙法:他自己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

演奏完毕,灯亮了。观众也对眼前的情形表示了接受和认可。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的做法钦佩不已。

与萨列里相比,李斯特真是让我们敬畏不已,同时也应对他这一处世智慧提出赞赏。豁达的李斯特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而卑劣的萨列里则必将遭到人们永远的唾弃。

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这样一部电影告诉我们:只有拥有“雅量”的人才真正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人,他的人生才会活出大境界。其实,即使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不太可能或者没有机会成为莫扎特或肖邦那样的天才级人物,我们也仍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亲近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爱。

【智慧辞典】

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品,就要受它的玩弄。嫉妒者无不以害人开始,以害己而告终。

03《东京物语》

——爱,需要及时回报

【背景资料】

导演:小津安二郎

主演:笠智众

原节子

类型:生活

片长:136分钟

《东京物语》是一个电影大师在其事业巅峰时期为世界电影奉献出的一部巅峰之作。本片导演试图借助一个普通家族来反映日本传统亲子关系。影片通过家庭制度在这股时代潮流中逐渐崩溃的情状,淡淡地联结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巧妙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生活姿态,其手法之优雅流畅,可说是部真正具日本风味的电影。

在自1952年起每隔10年就要评选一次有史以来世界十佳电影的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近20年的两次评选中,《东京物语》均榜上有名。

【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