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章的话在景公听来颇有道理,明白了奉承者不过是投自己所好,如果自己对奉承话深恶痛绝的话,就很少会有人来自讨苦吃了。弦章虽未直接进一步批评景公喜欢听奉承话才造成如此局面,但景公已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事实上,若弦章再画蛇添足地批评景公一番,效果反而不会有仅点到为止好。
当人们发表批评意见时,还要注意不要滔滔不绝讲个不停,使当事人没有时间与机会来思考你所提出的意见。这种言语罗嗦的行为,不仅冲淡了主题,而且也是对当事人不尊重的表现,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在心理咨询当中,咨询者常常在讲话中有意地停顿几秒钟,以观察对方是否有话要说。同时,他还会不断地运用沉默来暗示对方思考自己讲过的话,并提出问题。这种手段不单给来咨询者以充分说话和思考的机会,还可促进咨询者与来询者之间的相互共鸣和理解。
批评的艺术还在于言语简明扼要,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反之,话讲得多了,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对方会对你产生反感,反倒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发表批评意见,还应忌扩大事端,那将一些不相关的事情也扯进来,使得当事人越听越不耐烦,增加其对批评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对于要面子的人,在发表批评意见时不断扩大批评范围,无疑是逼他不认同批评意见。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常见的问题就是唠叨。本来是出于对彼此的爱与关心,但因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一件事做错了,将其以前做错的也牵扯进来,进行一番批评,使得对方不但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当前的批评,反而还不得不为自己以前的行为进行辩护。
就心理学而言,在批评当中扩大事端,等于改变两个人原有的认知对象及其认同条件。这正如前面举例中说明的那样:当丈夫因一天不做家务事而受到妻子指责他从来不干家务事时,他会本能加以反驳,因为其批评话题已产生了本质性变化,即双方认同的基础已不是谈论今天这一具体事件,而是把以前所有错或不错的事合在一起,难怪丈夫会感到委屈不服了。
另外,一个过错进行一次批评。要想对一个已知过错引起注意,一次提醒就足够了。批评两次完全没有必要,面一次就成了唠叨了。如果总把过去的错误翻出来唠唠叨叨地没个完,对于批评者来说完全是愚蠢和无效的。
“妙语精言,不以多为贵”。批评人,话不在多,而在精妙,所谓“言贵精当”。言语精炼,往往能一语中的,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信息;一语道破,使对方为之振动,幡然醒悟。如果拖泥带水,东扯西扯,反而使人不得要领,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甚至产生急躁情绪,也就达不到批评的目的了。
以激将法达到目的
所谓反激,就是运用激将法使人感情心态有所动,而按刺激信号行事。它是一种驾驭人,调动人的计谋手段,所以又称为激将计。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就是这个意思。
反激的手段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行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挑起被激人有所动,这种动可以表现为好奇、生气,可以表现为怒,也可以表现为其他感情。无论好奇也好,怒也好,羞辱也好,只要他按照我的意愿去行事就成。所以,行反激之谋的人能享受一种暗中观察人稳秘思想的快乐。
五代时南唐的赵王李德诚镇守江西,有一位算卦先生自称对于世上众人的贵贱,能一眼就分辨出来。
赵王让几个歌女与他的夫人在一起,穿戴打份都完全一样,站立在庭院中,让那位算卦先生来分辨这些妇女的贵贱。
那算卦人弯着身子进来说:“夫人头上有黄色的云。”那几个歌女都不自觉地仰头看夫人头上,而惟独夫人自己微微抬头向上看。
算卦先生马上就指出,那几个歌女所注视的那一位便是夫人。
这是以言语引导来探知真情。在这方面,也可以来一点逆向的考察手法,也可以探得一点虚实,比如对专爱说好听话的人,偏不听他的,偏不重用他,甚至让他吃点苦头,到时再看他的反应。恐怕多数人难过这一关,会说出实话或表现出真正的想法。
樊举人是寿宁侯的门客。寿宁侯以尊贵的地位和显赫的权势,名震天下。
樊举人倚仗权势,结交勋戚贵臣,府中一切给君主的奏章,都出自他笔下。然而因一些奏章没有事实根据,招致人们的怨恨,他被告发了,朝廷将事情交由刑部处理。
刑部郎中韩绍宗了解樊举人的全部情况,准备把他抓起来。当时樊正躲在寿宁侯府中,虽然藏起得很隐秘,韩绍宗还是千方百计把他挖出来了。
樊举人下狱几天后,一天早上韩绍宗出门,见地上有卷纸,拾起一看,上面详细罗列了樊举人的条条罪状,而且说他罪大恶极,必须把他处死,不死不行。
韩绍宗看后,笑着说:“樊举人为人聪明机变,却有人把他隐秘的事情都写得如此清楚,一定是樊举人自己所写的。”经审问,他果然承认是自己写的。
樊举人的狱友听说此事,感到很纳闷,就问樊为什么要这样做,樊回答说:“韩公这个人,是不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更不可能用权势使他改变主意的。向他祈求生路,则必定让你死;现在别人一味说该死,则有可能得到生路。这只是我的一种计策,想碰碰运气。”
韩绍宗则对他说:“不必这样做,你的罪行原来就不至于处死。”于是,把樊举人发配到辽地戍边去了。
樊举人和韩绍宗都是聪明人,所以能够由反激而演化出令人击节赞赏的智能棋局,其中所包含的智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到的。
下面这两个故事也是反激智谋的应用。
楚成王已经立商臣为太子,随后又想改立小儿子公子职。商臣听说这件事后,一时分辨不出这件事是真是假,就告诉他的师傅潘崇说:“怎样才能把这件事情查清楚呢?”
潘崇说:“您可以用酒食招待楚成王的妹妹江芊,她与楚成王关系密切,一定知道一些什么。招待时你故意怠慢她,一定能试探出一些真情。”
商臣听从了他的意见,江芊果真发怒了,说:“喝!你这个下贱东西,难怪大王想废掉你!”
商臣对潘崇说:“改立这件事是确实的了。”
这是故意激怒对方探得真情的智谋。阳山君在卫国当相。他听说卫国国君怀疑自己,就装着批评卫国国君所宠爱的樛竖,从樛的反应中摸到卫国国君对自己的态度。他用的方法与此事相同。
战国时,齐王的夫人死了。齐王有七个妄,都和齐王很亲近。薛公想了解齐王打算让哪个妄做夫人,于是就献上七个耳环,请齐王分给七个妾,其中一个耳环最美。
第二天,薛公在拜见齐王时,就观察那个最美的耳环分给了哪一个妾,然后就劝齐王立得到最美耳环的那个妾为夫人。
这就是用礼物来试探的智谋了,虽然未发一言,却对齐王的心思洞若观火。
还有一个故事,读来也饶有趣味。
宣彦昭给元朝做事,当了平阳州的判官。一次天下大雨,有个商人和一个军人一起住店,早上起程的时候,因为一把伞争执起来,都说那伞是自己的。两个争来抢去,把伞都抢破了,最后告别了宣彦昭面前。
宣彦昭听明原由,立刻下令把伞没收充公,并把他俩赶出门去,随后又派了一个差役悄悄跟在他们后面。军人出去之后,非常气愤,不断骂商人是个王八蛋,害他丢了一把伞;商人则幸灾乐祸地说:“你自己丢了伞,跟我有什么关系?”
差役把听到的话报告了彦昭。彦昭就让人把商人叫回来,用棍子教训了他一通,并命令他买把新伞赔偿给军人。
《鬼谷子》一书中对这种反激试探的智谋有系统深入的描述,称之为“捭阖”,读者可拿来揣摩实习,必有所得。
以赏罚为管理手段
人的心理其实很简单:我为你好好地干,你给我应得的报酬。事实上,赏罚的问题也就是付出与得到的问题,如果赏罚不分明,那么他们就对自己的付出的意义感到怀疑,积极性下降甚至丧失。
因此,赏与罚是管理别人的两大“利器”,赏罚分明,令出必行,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别人积极性的最佳办法之一。
宋燕做齐国的宰相,遭到罢免后,对手下的官员们说:“有谁愿意跟我去投奔其他诸侯?”
大家都整整齐齐地站在那里,安详地看着他,谁也不回答。宋燕说:“可悲啊!为什么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呢?”
陈饶答道:“并不是士大夫易得难用,是做主公的不用啊!主公不用,士大夫就会怨愤。你不会任用人才,反而要责备他们,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宋燕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陈饶回答说:“士人连三升粮食都领不到,而你的仓库却满满的,这是第一个过错;你的园子里的果子多得很,以至于后院的妇女们用果子互相投掷来嬉闹,而士人却连一个都尝不到,这是第二个错误;你家里漂亮的绸缎堆得全腐烂了,见风就散,士人却无法得到一件,这是第三个过错。财物是你轻视的,而对于怎样死,为谁死,士是很着重的。你连自己看轻的东西都不愿意赏给他们,却希望他们为自己卖命,这就好比准备一批铅做的刀子,却幻想有朝一日有一个干将那样会使剑的人出来,让他们发挥利剑的作用,这不是太难了吗?”
宋燕说:“是我错了!”
他的确是错得太严重了,以致最后跑路的时候,连为他驾车的人都没有,这就是不懂得利用赏来聚集人才的危害。但这并不是说,禁令与刑罚就没有意义,它是整顿纪律和激发士气的一种手段。
吴起说: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意思是说,要让一个团队中的人服从指挥,行动一致,必须用刑罚、禁令来约束部下的行动,执法必须公正、严明。如果做不到上述三点,士气就会涣散,懈怠。
越王勾践从吴国回国,下决心洗雪被俘之耻,马上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有一天他来到校军场,问文种:“我想攻打吴国,可以吗?”
文种回答说:“可以!我平常训练时,奖赏丰厚,刑罚严厉,而且令出必行,大王如想了解情况,不妨试一试。”
勾践于是点着了宫室,集合三军前来救火,下令说:“因救火而死者,比照阵亡抚恤;救火而没有死的,比照杀敌奖赏;不救火的,比照降敌刑罚。”
手下人马上披上湿衣服,冲上去救火,很快将火灭掉了。勾践从中看到越军的气势,马上出兵,终珠打败了吴国。
赏罚对于促使众人效力,共同完成一项事业十分重要,因此必须要有大胸怀和大视野,赏罚分明,而且必须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卫国有个服劳役的刑徒逃亡到了魏国,刚刚继承王位的卫国国君想用重金把这个刑徒换回来,但是魏国不答应。
卫国国君于是用左氏(地名)这个城邑去换这个刑徒。卫君的手下人说:“用一个城邑去换一个服劳役的刑徒,值得吗?”
卫君说:“在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的问题上,事情无大小之分,法律要是不确立,该处罚的不处罚,即使有十个左氏这样的地区也没有什么好处。法律要是能确立,该处罚的一定处罚,即使失去十个左氏也没有什么害处。”
这个故事与商鞅以赏立信的故事类似,虽然使用的手段不同,但却异同同工,都达到了既定的目的。
有时候,如果简单地根据条文和规章来执行赏罚,就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用智谋来辅助。
赏罚的大胸怀也是一种大智慧,也就是把赏罚的对象分成三六九等不同对待,在区分的时候,要清醒认识到所依据的标准。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大封功臣,萧何地位最高,有人对此有异议,刘邦反驳说:“在打猎时,追捕野兽兔子的,是猎狗;但发现兽兔的踪迹,指使猎狗追捕的,却是猎人。你们只能捕杀野兽,功绩如同猎狗。而萧何能发现野兽踪迹,指使猎狗去追捕,功绩如同猎人。”
司马迁在为萧何作传时,也十分中肯地评论说:“萧何严守律法,为民生疾苦着想,依法行事,在建立汉朝的功臣中,功绩地位居群臣之首。”
这种从大处着眼的原则,是以赏罚来引导人所必需的,因此也是赏罚分明中所不可或缺的一条。
宽严相济,张弛有度
曾国藩曾经向人传授管理强悍部将的经验,他举了一个例子。
李世忠是投诚过来的湘军将领,因战功显赫而官至一品,为人暴戾险许,很不驯服,其部下也经常为非作歹。那么曾国藩是怎样对待这样的部将的呢?
他用的是二宽二严之法,也就是两个方面宽容,两个方面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