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史学处世
22725700000001

第1章 立信背信方圆成事(1)

立信要花费苦心

人要在官场、生意场上立足,信用最重要,它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春秋时齐灵公喜欢他后宫里的后妃们穿男装,戴男帽,着男靴,佩男人的饰物。于是,风气一开,上行下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股女服男衣的潮流。

灵公很不高兴老百姓学宫廷里的样子,下令各级官吏严禁,凡是在街道上,市集中,乡里之间,发现有女人敢穿男人服装者,就把她的衣褂扯碎,绦带剪断。

可是这种风气始终屡禁不止。

齐灵公气晕了,便问晏子:“寡人下了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老百姓敢于违抗,屡禁不止呢?”

晏子说:“大王!你在宫廷里提倡,而在宫廷外禁止,就等于是挂了一个牛头在大门口,卖的却是马肉一样。你要想让全国的妇女不穿男服,只要宫廷内的先不穿,谁穿就罚谁的话,老百姓还会有人敢以身试法的吗!”

灵公点了点头:“好吧。”

命令发布不出一个月,齐国内再看不到一个穿男装的女人。

信用这个东西,确实是一个聪明者的游戏。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有一年齐国连吃败仗,齐景公很着急,很想找到一位得力的将领能够扭转局面。

齐景公根据晏婴的推荐,决定令田穰苴为将军,领兵开赴前线回击敌军。

田穰苴原来只是一名下级官吏,他拜谢景公后,诚恳地提出一条请求,说:“君王,我一向地位卑微,现在您一下子把我从卒伍之间提拔到将军之位,我担心士卒们不听我的,百官不信我的,这是因为人微权轻。我请求您派一位高尊的大臣,做我的监军,以助士气。”

齐景公说:“这好办。”当即派他的宠臣庄贾走一趟。

田穰苴与庄贾约定好第二天中午在军门外会合出发。第二天,田穰苴很早就带领部队来到军门外,列好队伍,等候庄贾。

可是到了傍晚,庄贾才大摇大摆地来到军门。田穰苴很生气地厉声喝问:“庄大人为什么这么晚才来?”

庄贾因受景公宠爱,一向狂妄骄横,他哪里把小小的田穰苴放在眼里,就傲慢地说:“亲朋饯行,多饮了几杯……”

田穰苴说:“眼下敌军入侵,大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士卒战死在边境,百姓的性命难保,你却为酒宴而违犯军法……”

庄贾毫不在乎地说:“你不要太神气,才当了几天将军就教训起我来了。”

田穰苴毫不示弱,厉声吼道:“违犯军法该当何罪?”

旁边的司旗官回答:“当斩!”

庄贾那颗气焰嚣张的脑袋立刻被砍了下来,挂到了旗杆之上,成了穰苴向全军示信的道具。

田穰苴的举动,威震三军,将士们俯首贴耳地听从他的指挥。

几个月后,击退了敌人,田穰苴率军凯旋,齐景公亲自迎接,后提升他为大司马。

这是以权臣的脑袋为道具来立信于军中例子,与孙武借吴王两个宠妃的人头来展示军威如出一辙。三国时曹操用自己的头发做道具来立信,也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古人笃信“发肤父母给,不可伤”之道,割发视同自残,要承受不孝的骂名。

曹操领兵出征,行军经过麦田,下令:“士兵不得损坏麦子,违反命令的处死。”骑兵们都知道主帅军令如山,纷纷下马步行,有的还将倒伏的麦子扶起来。

谁知曹操的坐骑并不给这位丞相面子,一下子跃入麦田,踏毁了一片麦地。曹操吩咐掌管刑法的主簿按法给自己定罪。

主簿战战兢兢,不敢直接回答,而是根据《春秋》上所记载的道理回答说:“对于高贵的人不能施用刑罚。”曹操说:“制定法令的人却自己去犯法,怎么能够统帅好部队呢?然而我是军队主帅,不能自杀,请允许我处罚自己吧。”

曹操拔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放在地上代替死刑。古人认为头发是父母给的,不能毁伤,否则就是不孝。

曹操割发代首,既是对自己的严厉惩罚,也是在立信于人的一个策略。

另外,要立信,不仅需要苦心和智谋,也需要实力。拿现代的银行信用制度来说事。从来不借钱的人的信用是零,所以他的承诺一点作用都没有,所以,在银行中一个子也没有的人肯定是不能高额贷款的。

贷款信用最好的人就是经常拖欠银行大把大把钞票的人。因为他的承诺有效,欠了可以还,还了可以再欠,轮番往复,只有这样才有信用。

所以要讲信用,就是为了使原本不信的人相信,这必须要花费种种的苦心才行。

凡事因信而成

如果以为信用是一种个人的美德,不应含有任何的功利,那就是混淆了生活的方法与目的,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如果允许绝对一点说的话,纵览中外历史,只有事因信而成的例子,没有人无信不立那回事。

三国时刘备来投奔曹操,曹操任命刘备为豫州牧。

有谋士对曹操说:“刘备有雄才大略而且很得人心,关羽和张飞两位大将,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都甘愿为他尽忠效命。依我看刘备胸怀大志,谋略不可测度。古人说,一日纵敌,数代之患。现在不早点儿除掉他,必为后患。”

曹操点一点头,又征求郭嘉的意见。

郭嘉说:“这种想法有道理。不过话说回来,明公你现在起兵的目的,是为百姓铲除残暴的邪恶势力,以真诚和信誉来号召天下豪杰帮助你建功立业。刘备有英雄之名,因为走投无路才来投靠你,假如这时杀了他,虽然能够免除一个后患,但是就要背上妒贤害能的骂名,使普天下英雄灰心,把所有想来投奔你的人才都吓跑,到那时你用谁去平定天下呢?值此安危之际,你不能不考虑其利弊得失。”

曹操说:“讲得好!”

曹操明知刘备胸怀天下,日后与自己必有一争,仍然听从劝告,为了获得天下英雄之心而留用他。在曹操这儿,不拿信用当儿戏,不做失信于天下的事儿,并不是因为他品格如何高尚,其不过是为了达到聚集英雄豪杰为自己服务,有效地号令天下的目的。

因为曹操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欺骗别人一次,所付出的代价都可能是无可挽回的。

齐桓公归国即位后,任用管仲、鲍叔、隰朋等贤人治理国家加强军事实力。齐国逐渐强大,开始吞并邻国。

齐桓公五年,桓公派兵攻打鲁国。鲁国在位的庄公派大将曹沫迎战齐国,结果连连失利。庄公害怕了,请求割地求和,桓公同意了,于是双方会盟于柯地。

齐桓公与鲁庄公坐在盟坛上谈判,曹沫突然拿着匕首劫持齐桓公。齐桓公的左右一时都愣住了,不敢轻举妄动。管仲沉住气问曹沫:“你这是要干什么!”

曹沫回答:“齐强鲁弱,你们以强凌弱,强占我们鲁国土地,太欺负人了!我现在就要求归还那些土地。”

齐桓公君臣见状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侵地。曹沫于是扔下匕首,走下盟坛,神色不变。

齐桓公暴跳如雷。管仲劝他说:“现在我们是在诸侯面前答应了别人,如果因为贪图小利而失信于天下诸侯,我们就会处于被动,孤助无援,不如归还侵地,以此来取信天下诸侯,树立我们齐国的信誉。”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劝告,把战胜得到的土地都归还鲁国。齐国因此威望大增,各诸侯国也都想归附齐国。

齐桓公因为遵守信誉,肯于放弃小利,顾全大体,得到各诸侯的信任,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所以说不论是国家、公司还是个人,要想成就事业,除了靠实力之外,还要讲求信誉,以信取人,不要顾小利忘大局。

不要轻率许诺

永远记住:不要轻率许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被许诺者和许诺者两方面来分析。

从被许诺者的角度来说,凡是别人在某种情况下许诺什么,一定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做出的某种牺牲。如果对方许诺得太容易了,这时就要考虑一下对方是不是能够实践这种许诺,特别在许诺的特定情势消失之后,对方还肯不肯做出那种牺牲。

魏昭王六年,秦国的赵国一起攻打魏国,说定取得胜利后,把魏国的邺城分给赵国。

魏王受到秦赵两国的威胁,心中十分焦急,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相国芒卯说:“大王不要忧虑,臣下有一对策可退敌兵。”

魏王连忙请芒卯说下去。芒卯说:“赵国和秦国本来就有矛盾,这次联合,无非是为利益。大王可派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出使赵国,对赵王阐明利害关系。再抛给他一点甜头,要他与我们联合,共同对付秦国。以后的事,臣下自有办法。”

魏王说:“好倒是好,先生可愿去担此大任?”

芒卯说:“这事臣下不宜出面,臣下推荐张倚前往。”

魏王于是同意张倚出使赵国,临行前,芒卯又对张倚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

张倚到赵国后对赵王说:“现在大王既然要联合秦国来攻打我们魏国,邺城这个地方我们是保不住的了。为了避免军事争端,魏王情愿把邺城献给大王,不知大王可肯接受?”

赵王心中暗喜,嘴上却问:“魏王的美意敝国领受了,但不知贵国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张倚回答说:“其实也说不上什么要求。魏与赵世代友好,原来出于一国,而魏与秦却有着世仇。秦国是虎狼之国,秦兵凶狠残暴。魏王的意思,不外乎希望与大王永结邦交,如果大王看得起敝国,就请与秦国断绝关系。我们的邺城正等待着大王前去接收啊!请大王三思。”

赵王为了稳妥起见,又征求了相国的意见,相国说:“与秦国联合攻魏,兴师动众,最终也不过是得到邺城,现在不动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呢?请大王接受。”赵王于是答应了魏国的条件,立即宣布与秦国绝交,下令关闭关卡,不准秦国人通过。秦赵两国撕破了脸,秦国放弃了进攻魏国的计划,反而把矛头转向了赵国。

赵王派使节兴冲冲地到魏国去接收邺城,芒卯却领兵拒使节于边境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