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骨与关节损伤
2264100000039

第39章 临床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技术(5)

(4)股骨髁上骨牵引:用于股骨骨折、陈旧性髋关节脱位等。牵引方法如下:(1)在髌骨上缘划一横线至大腿的两侧,再由腓骨头前缘向上划一纵线并与横线垂直,其交点即为牵引针穿针点;(2)股骨下端及膝部皮肤常规消毒铺巾。用1%普鲁卡因在穿针及出口处做局部浸润麻醉直达骨膜下;(3)取斯氏针(或克氏针)1根,由穿针点处刺入皮肤,通过软组织直达骨骼(注意针尖应在骨干的外侧中点),再用锤击钢针,或用骨钻钻钢针通过股骨下端,并从内侧皮肤穿出;(4)在钢针的两端安装牵引弓,置患肢在布朗架上,即可加重量进行牵引。

(5)胫骨粗隆骨牵引:用于股骨干骨折、髋关节陈旧性脱位的术前准备等。牵引方法如下:(1)以胫骨粗隆顶点向外旁开2横指水平处为进针点;(2)小腿上端及膝部皮肤常规消毒铺巾,用1%普鲁卡因在进针点及相应的出针口处做局部麻醉直达骨膜下;(3)取克氏钢针1根,由进针点刺入皮肤达骨骼。用克氏针钻徐徐旋转钢针,使针尖横行通过胫骨粗隆由内侧穿出。如用斯氏针,则可用锤击法钉入;(4)用消毒纱布敷盖钢针出、入口,装克氏针牵引弓,置患肢在牵引架上加重量牵引。

(6)跟骨牵引:用于胫腓骨不稳定型骨折的复位与固定。牵引方法如下:(1)以外髁尖端向下2横指,并向后2横指处为进针点;(2)足部皮肤常规消毒铺巾,用1%普鲁卡因在进针点及跟内侧相应的出针口处做局部麻醉直达骨膜下;(3)取克氏钢针(或斯氏针)1根,由进针点刺入皮肤直达骨骼,再通过跟骨由内侧穿出皮肤;(4)用消毒纱布敷盖钢针出、入口,装牵引弓,置患肢在牵引架上,加重量后即可牵引。

2.拨钢针法

首先拆除牵引弓,将露出于皮外的钢针及周围皮肤用碘酊、酒精消毒,然后用拔钢针器或钢丝钳钳在钢针尾部,先转动钢针,再边转边拨,徐徐进行,钢针即可取出。取消毒纱布敷盖出、入针口,一般敷数后日针口可愈合,有感染者应进行换药。

3.骨牵引注意事项

(1)穿针处的软组织必须健康,有创伤、灼伤、炎症者不宜采用。

(2)穿入钢针不能通过骨折线或骨折周围血肿,否则可能造成骨折感染。

(3)穿针局部皮肤必须严格消毒,防止针口感染。若有感染现象,须及时给予抗生素加以控制。

(4)穿针部位必须正确,勿偏于骨干一侧,亦不应刺入关节腔。

(5)在股骨骨折时,可按体重的1/10- 1/7计算牵引重量。但主要根据测量肢体长度或用X线透视检查骨折复位情况确定。复位不足的可适当増加重量,过度牵引者可减少重量,直达复位良好时即改用维持牵引重量。

(6)牵引绳与被牵肢体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7)除牵引肢体外,鼓励患者做其他肢体活动和功能锻炼。

(四)脊柱牵引

脊柱牵引是利用加在脊柱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纵向牵拉脊柱,达到缓解症状、矫正脊柱畸形、维持脊柱稳定的目的。脊柱牵引分为颈椎牵引、腰椎牵引和全脊柱牵引,下面只介绍颈椎牵引。

对颈椎疾患,尤其是颈椎骨折脱位常作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颈椎牵引方法有枕颌带牵引、颅骨弓牵引、头环牵引。

1.枕颌带牵引法

枕颌带牵引法(Glisson牵引)是最简单易行的颈椎牵引方法,作为保守治疗的手段,广泛应用于门诊和住院患者。

(1)适应证:12岁以下儿童颈椎骨折或脱位的治疗。

(2)牵引用具:(1)枕颌带:有不同设计式样的枕颌带,通常由2根54cm宽的布带组成,1根绕过枕部,另1根绕过下颌部,2根布带在耳郭上方连在一起,制作材料要求透气性好,柔软而具韧性,一般用薄帆布或数层棉布制成,亦可选用外层为皮革,内衬泡沫海绵的成品带。根据患者头颅大小,选用适当型号的牵引带;(2)牵引钩:一般用细铁棒弯折制成,两端为钩状,用以固定牵引带。牵引钩中间弯一小凹,用以绑缚牵引绳。其长度宽于头颅横径,为20-30cm;(3)牵引绳:应选用牵引专用蜡绳或尼龙绳,其表面光滑,磨擦阻力小;(4)滑车及固定挂架:应根据患者体位选用,卧位时使用床滑车挂架;(5)牵引重量:由0.5-2kg-组不同重量的砝码组成;现有自动牵引器,可自动控制牵引重量和牵引时间,使用较为方便。

(3)牵引方法:将牵引用具连接妥当,挂在床头。床头抬高约30cm。将牵引带由头上套放至颈部,后方持住枕下部,前方置于颌部,其主要着力点位于下颌颏部,以免影响开口进食;枕颌带两端分开挂在牵引钩上;牵引钩的宽度约为头颅横径的1.5倍,过窄可影响头顶部血液回流,过宽则颏部力点过于集中,易造成局部皮肤受压;根据牵引方向确定牵引轴线,调整滑车至适当高度。将牵引绳通过滑车系统,长度以距地面30cm左右为宜;连接牵引砝码,通常为1.5-2kg,即可进行牵引。

(4)注意事项:定时检查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应经常床旁摄片,了解骨折部位情况。避免患者过度上移,牵引弓紧贴滑车系统致无效牵引;每日清洁牵引部位皮肤,检查有无受压;饮食不宜过饱,以免消化不良甚至影响呼吸功能。

(5)并发症:(1)枕颌带不能承受大重量、长时间的持续牵引。只要重量超过2. 5kg,持续牵引时间超过6-8小时,则颏部或枕部的皮肤压伤和颞颌关节综合征的发生非常普遍;(2)儿童期牵引过久,可影响下颌骨及门齿发育;(3)对反应迟钝、全身状况差、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睡眠时牵引可引起呼吸道阻塞;(4)在不稳定的颈椎损伤情况下,枕颌带不能达到有效治疗目的,而医生认为已采取治疗措施而麻痹大意,导致患者神经损伤加重是本方法的最大缺点。

2.颅骨弓牵引法

目前临床使用的颅骨牵引弓,大多由Crutchfield牵引器改良而来。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不稳定性损伤。

(1)适应证:(1)整复颈椎骨折或脱位,如颈椎压缩骨折和颈椎关脱位,但颈椎脱位伴有关节突交锁者,单用此法常难达到复位目的;(2)作为颈椎的外固定方式,防止脱位的发生或加重,维持头颈的一定姿势,可根据需要采用中立位牵引、过伸位牵引或屈曲位牵引。

(2)牵引用具:(1)颅骨弓,有3种颅骨弓可供选择。即小弓、大弓和Gardner-Wells弓。小弓两臂较短,钩的方向倾斜。其优点是钻孔部位在颅顶中线两侧,即顶骨结节上。顶骨结节处的颅骨较厚,不易穿透颅骨内板,弓臂位于颅顶,不影响患者侧方活动;缺点是牵引钩的固定方向倾斜,在大重量牵引时容易滑脱。大弓两臂较长,钩的方向呈水平位,与小弓相比,其优点是钩的方向与颅骨外板垂直,牵引弓不易滑脱,因而可承受较大的牵引重量;缺点是钻孔部位为颞骨鳞部,此处骨质较薄容易被穿透。因此,在钻孔时需特别小心,也不宜施加过大的持续夹持力。弓臂位于颇两侧,影响患者侧方翻身。Gardner-Wells牵引弓由一个2/3环形弓各2枚颅骨固定钉组成,弓本身没有夹持力,其两侧前端増厚,有螺纹孔供旋紧颅骨固定钉,弓的中央装有挂钩以连接牵引绳。颅骨固定钉为带紧固螺母的螺纹柱,尖端为针型,用于刺入头皮和颅骨外板,优点是操作简单,不需先切开头皮和在颅骨上钻孔,调整好位置后,只需将颅骨固定钉旋入即可;(2)滑车架、牵引绳、砝码;(3)碘酊、酒精、消毒手套、简单手术包、局麻药、注射器、手摇钻、颅骨外板钻头。

(3)牵引方法:患者剃去头发,仰卧位。床头抬高约30cm,按牵引方向调整好头颈位置。颈两侧可用沙袋固定。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须维持该姿势不变。在头皮上作标志线。第1条为水平线,连接两耳郭最高点,过头顶与床面平行。第2条为中轴线,前方对准鼻梁,后方对准枕外粗隆,画出与水平线相交的一段即可。操作时常规消毒头皮,铺盖无菌巾。助手用双手扶持患者双侧面部与下颌角,保持头颈稳定。钻孔时,将头向钻孔侧推压,对抗其压力和摇动,张开牵引弓双臂,中点对准上述两线交点。两侧牵引钩在水平线上的位置就是钻孔点,保持双侧钻孔点到中轴线的距离相等。用1%普鲁卡因44mL在预定钻孔点做皮下注射及骨膜浸润,同时有局部麻醉和压迫止血作用。沿水平线用尖刀片做4 的小戳口,直达颅骨,用深度为3-4_的安全钻头钻透颅骨外板,保持钻孔方向和牵引钩方向一致,穿透颅骨外板后有一落空感,用钢针探明钻孔深度是否合适。用同样钻孔方法进行对侧颅骨钻孔。张开牵引弓两臂,将牵引钩放入钻孔内,调节紧固螺丝,收拢牵引弓双臂,使牵引钩紧紧咬住颅骨外板,确定固定牢靠。一般不需缝合皮肤,如切口过大,出血较多,可做1针头皮多层缝合,钻孔处用无菌敷料覆盖。连接牵引装置,调整好牵引轴线和牵引重量。Gardner-Wells牵引方法较简单,头皮消毒以后,确定颅骨固定钉的进钉位置,放好牵引弓,由双侧同时旋转颅骨固定钉,使固定钉自然刺透头皮嵌入颅骨,至指示器表明已进入3mm即可,以上操作在局麻下进行,旋紧紧固螺母即完成牵引弓的安装。

(4)注意事项:牵引效果的优劣,取决于牵引轴线、牵引力和反牵引力3要素以及良好的术后护理。(1)牵引轴线:根据颈椎损伤机制和类型,决定牵引轴线,屈曲损伤采用过伸位牵引,过伸损伤采用微屈曲位牵引,机制不明或早期牵引可采用中立位牵引,至于其具体角度,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分析决定,在牵引过程中可通过升高或降低猾车位置调整牵引轴线;(2)牵引重量:重量大小决定于牵引目的。维持颈椎稳定,一般采用2-4kg牵引力;为整复骨折或脱位,Crutchfield建议在第1颈椎用44kg牵引力,每向下一个颈椎节段,増加2-2.5kg重量;第7颈椎脱位,最大可用到15-18kg牵引力。采用大重量牵引时,床旁应有医护人员守护,每半小时床旁X线摄片1次,一旦复位成功就改用维持重量牵引;(3)反牵引力:抬高床头,因身体的下滑而获得反牵引力。适度的反牵引力使患者不会下滑,也不会上移。上移可使牵引弓接触滑车系统而失去牵引作用。通过调节床头高度,改变床面倾斜度可控制反牵引力大小;(4)牵引时间:牵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时,应维持10周时间,至少不短于6周;(5)患者护理:颅骨牵引的患者,病情一般较重,长期卧床,易发生并发症,应作好护理工作,作好解释工作,解除患者心理负担,鼓励进食,进行可能的四肢锻炼。每日检查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变化并作记录。定期照片了解颈椎骨折复位及稳定情况。穿钩部位每天用75%酒精消毒。缝线在术后第5日拆除。定时按摩枕后部、骶尾等骨突部位,以免发生压疮;(6)牵引装置管理:直接关系牵引效果,每日检查牵引轴线、牵引力、反牵引力是否适当。每日检查牵引弓的松紧度。在牵引的第1周,牵引弓常有松动倾向,宜每隔1-2日将紧固螺丝拧紧半圈,以免牵引弓滑出。万一牵引弓滑出而又需要继续牵引时,局部消毒后,更换另一消毒牵引。

(5)并发症:(1)局部渗出和水肿,施行颅骨牵引的患者,术后在上钩处附近及枕部头皮处常发生水肿,严重时全头皮水肿,这是由于局部反应性渗出所致,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给予热敷和按摩,但需与感染鉴别。钩眼处术后多有血清样分泌物,一般在术后34日时明显减少,通常只需清洁和消毒处理,消毒时按压钩眼处头皮,挤出分泌物,可预防感染。(2)钩眼感染,原因是局部处理不及时和不当所引起。表现为钩眼局部疼痛加重,分泌物増多或呈脓性,头皮水肿加重。可伴有全身发热,血常规检查异常等。处理方法是加强局部护理,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避免继发颅骨骨髓炎。如2-3日后感染不能控制且有发展趋势,需拆除颅骨弓改用其他方法牵引。应将有感染部位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感染的钩眼行局部清创术。(3)牵引重量不足或过度牵引:主要原因是术后观察不够,两者均达不到牵引目的,甚至可加重神经损伤。避免方法是定时检查,及时调整牵引重量。(4)腹胀、便秘:是牵引后常见反应,除神经损伤的原因外,活动少、不习惯卧位床上解便也可加重腹胀和便秘,避免方法可选择进食富含营养和粗纤维的饮食,加强四肢活动,处理时也可以用缓泻药,必要时可做低压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