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骨与关节损伤
2264100000110

第110章 儿童髋部、股骨骨折与脱位(8)

切开复位和加压钢板固定主要适用于多发性创伤或伴有颅脑损伤的儿童,具有容易操作、迅速实现骨折稳定和保持解剖复位的优点,并且适合各种年龄的儿童股骨干骨折。Caird对60例年龄16岁以下的儿童股骨干骨折使用加压钢板螺丝钉固定,全部实现了骨折愈合。随访至取出内固定时发现并发症非常低。作者认为,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儿童单纯性或伴有多发性创伤的股骨干骨折,Ward等使用AO加压钢板螺丝钉治疗25例年龄介于6—16岁的股骨干骨折,其中22例有伴发骨折或多发性损伤。24例获得随访,其中23例(96%)在术后平均11个周获得愈合。作者认为加压钢板螺丝钉固定具有能够解剖复位、技术操作简便、简化了术后护理、不需要髋人字石膏固定以及早期活动等优点。但需要比较长的皮肤切口、钢板断裂和钢板取出后可发生应力性骨折是此种内固定的缺点。因此,他们认为只适用于11岁以下儿童、伴发闭合性颅脑损伤或多发性损伤的病例。Kregor报道的病例均为多发性损伤的儿童,采取加压钢板螺丝钉固定能够迅速实现骨折的稳定,因而有利于患者的搬运。

儿童病理性骨折,特别是股骨干远端骨折,往往存在大面积的骨缺损。采取加压钢板螺丝钉固定和一期植骨手术可避免长时间的牵引和髋人字石膏固定。1999年Farouk经过尸体研究,创用一种微创技术,又称为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osteosynthesis,简称BO),经皮实施钢板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保留更多血运的优点。

1.加压钢板螺丝钉固定的技术操作

患者仰卧于骨折手术床上,常规消毒整个下肢的皮肤,铺无菌手术巾保护术野皮肤。选择股骨外侧入路,将股外侧肌牵向前方,辨认、结扎穿动静脉,尽可能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骨膜剥离范围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有关,通常不需要扩大骨膜剥离。先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使用持骨钳暂时固定。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和股骨干直径选择适当长度的加压钢板。对儿童患者应该使用直径4.5mm螺丝钉和8孔加压的钢板。当骨折断端的一侧或两侧缺乏足够的骨皮质可供固定,增加使用全螺纹的松质骨螺丝钉可增加骨折的稳定,优于骨皮质骨螺丝钉或半螺纹松质骨螺丝钉固定。为了实现骨折的稳定,恢复解剖力线,需要使用自动加压或动力性加压技术。在钢板固定之前,先将钢板预弯以增加与骨皮质的接触面积。继之,从骨折断端开始,采取离心性钻孔,并依次拧入加压螺丝钉。

2.经皮钢板螺丝钉固定的技术操作

患者仰卧于骨折手术床上,准备X线电视透视设备。首先在股骨大粗隆下方和股骨髁上分别做3cm长的皮肤切口。在X线电视透视的监视下用骨膜剥离器做钝性分离,在股外侧肌与骨膜之间形成间隙。继之,将适当长度并经预弯的钢板经远端皮肤切口置入股骨干的外侧,避免超过远端骺板。当钢板置入适当的位置后,经近端皮肤切口,通过近端钢板孔钻孔和拧入加压螺丝钉。实施手法整复使骨折复位,恢复股骨长度,并调整钢板的位置。经X线电视透视,证实复位满意,钢板也处于理想的位置后,经远端皮肤切口,通过钢板远端孔钻孔和拧入加压螺丝钉。此时已经拧入最近端和最远端的螺丝钉,相当于外固定器的置钉方式。然后,依次经皮置入其他加压螺丝钉。

3.术后处理

与髓内钉固定相似,允许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增强股四头肌强度的康复训练。术后6周可借助拐杖部分负重。X线片证实骨折完全愈合后,才允许完全负重行走。一般在骨折后6—18个月取出钢板。

4.加压钢板螺丝钉固定的并发症

Kregor报道的一组病例没有明显的过度生长,平均只有0.9mm(0.5—1.5mm)的过度生长。但是,Ward一组病例中,却有几例发生接近2.45cm的过度生长。Hansen报道1例12岁的男性儿童发生了2.45cm的过度生长,提示年长儿童容易发生过度生长,但还需要积累更多的资料才能获得肯定的结论。

再骨折非常少见。钢板下方的骨萎缩是应力遮挡,还是骨皮质缺血性损害,尚未阐明。尽管还存在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在骨折愈合后1年再取出钢板螺丝钉可避免钢板固定的两端发生再骨折。与髓内钉固定和髋人字石膏比较,使用钢板螺丝钉固定对股四头肌的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七、并发症及其处理

(一)肢体不等长

股体不等长是儿童股骨干骨折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因为初期的重叠移位而产生短缩畸形;骨折后的加速生长,往往导致过度生长。尽管很早就观察到这种现象,但产生股骨过度生长的原因或机制却不清楚。有研究表明骨折后股骨过度生长与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折的部位、固定的强度以及初期重叠多寡等因素似乎没有直接关系。有资料提示,股骨过度生长常见于2—10岁的儿童,股骨干近端1/3骨折、斜形骨折以及粉碎性骨折,更可能产生明显的过度生长。一般在骨折后3个月内股骨过度生长最为明显,以后逐渐缓慢,通常在骨折后18—24个月终止过度生长。股骨的过度生长平均为0.8—1.5cm,而且多数病例的同侧胫骨也产生平均0.3cm过度生长。根据Staheli的经验,10岁以上的儿童更可能出现短缩畸形,而2—10岁的儿童可能发生过度生长,特别是牵引治疗的病例。

过度生长是2—10岁儿童股骨干骨折后的常见问题,尽管各家报道的结果不尽一致,其过度生长介于0.4—2.5cm,平均为0.9—1.5cm。不管在愈合时存在短缩、正常长度,还是过度牵引,都可发生过度生长。一般在骨折后的前2年,特别是骨折后3个月内股骨过度生长最为明显,多在骨折后1.5—2年消失。

Truesdel于1921年最早报道这个现象,其后有许多学者证实骨折刺激可加速生长。骨折部位与加速生长还有不同的意见,Staheli和Malkawi报道股骨干近端1/3骨折发生幅度最大的过度生长,但是,Henry认为股骨干远端1/3骨折是产生最大幅度过度生长的部位。其他作者则认为,过度生长与股骨干骨折部位没有关系。Sha-piro的资料表明,支持过度生长与骨折部位无关的学说。过度生长是否与骨折类型有关,也存在不同的意见,多数学者认为过度生长与骨折类型无关,但有学者发现螺旋形骨折、斜形骨折,以及伴有严重创伤的粉碎性骨折发生更明显的过度生长。

短缩畸形是产生肢体不等长的少见原因,股骨骨折后过度生长平均为1.5cm,因此,在髋人字石膏固定中只能接受2—3cm的短缩畸形。但是,所谓可接受最大的短缩畸形,与儿童的年龄有关。例如6岁儿童可接受2.5cm的短缩畸形,但14岁的儿童只能接受1—2cm的短缩畸形。2岁—10岁儿童在直接髋人字石膏固定中出现>3cm的短缩畸形则需要拆除石膏,使用骨骼牵引,直到恢复了正常的长度再用髋人字石膏固定。对于11—12岁儿童>3cm的短缩畸形,早期发现也可采取牵引,继之,用髋人字石膏固定,或者采取加压钢板、髓内钉过度。如果在骨折后6周才发现存在不可接受的短缩畸形,则需要在立即折骨和用外固定器牵拉,还是晚期实施肢体均衡手术做出抉择。目前的倾向是尽可能立即使用外固定器矫正短缩畸形。

(二)成角畸形

儿童股骨干骨折所发生的成角畸形与治疗方法有关,多见于闭合复位和髋人字石膏固定的病例。随着儿童骨骼生长,成角畸形可以发生塑型,在成角畸形的凹侧出现附加性新生骨组织,或者骺板的非对称性生长是产生塑型的两种机制。Wallace和Hoffman指出74%的塑型是骺板非对称性生长的结果,而骨折部位的附加性生长却占很少的比例,并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的成角畸形通常能够获得最大的塑型,即股骨干前后方向的成角畸形能够迅速塑型而不留后遗症。与此相反,内外翻畸形的塑型却很缓慢,股骨远端骺板的非对称生长可产生补偿性畸形。然而,严重的内翻成角畸形可导致股骨外髁发育不良,如果矫正了内翻畸形则可能导致股骨外翻。

关于可接受的股骨轴线异常也存在明显的不同意见。一般根据与患者的年龄、骨折与骺板的距离,以及成角畸形的方向确定可接受的成角畸形。一般认为,2岁以下的儿童可接受前后方向30°—40°的成角畸形,年长儿童却只能接受10°的成角畸形。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可接受的内外翻畸形也明显减少。婴幼儿和年幼儿童可以接受10°—15°的内翻畸形;婴幼儿可接受20°—30°的外翻畸形,5岁儿童可接受15°—20°的外翻畸形,但是,年长儿童只能接受10°的外翻畸形。由于股骨干周围有丰富的肌肉,往往掩盖了股骨畸形,因此,所谓的可接受的畸形,主要是从功能上考虑的。

股骨干骨折后,出现迟发性膝关节反屈畸形,是骨骼牵引或者邻近骺板前方穿针牵引、牵引重量过重、针道感染、长时间石膏固定所产生的常见并发症。应该首选股骨远端作为骨骼牵引的穿针部位,于髌骨上缘1—2横指穿针可避免损伤股骨远端骺板。

如果在骨折愈合后出现明显的成角畸形,除非对功能有严重的影响,最好在骨折愈合1年以后再考虑实施截骨矫形手术,有助于确定塑型潜力。在成角畸形的断端截骨是矫正成角畸形的理想位置,但对于10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可能需要实施股骨干近端或远端干骺端截骨。11岁以上青少年儿童的股骨干中部的成角畸形,最好采取股骨干截骨,并用带锁髓内钉固定。采取Ilizarov外固定器逐渐矫正成角畸形也是一种选择,还允许同时矫正短缩畸形。

(三)旋转畸形

根据Verbeek的经验,非手术治疗的儿童股骨干,1/3的病例存在10°—30°的旋转畸形。Malkawi在31例儿童股骨干骨折中,发现2/3的病例存在<10°的无症状旋转畸形。通常以股骨颈前倾角比对侧增加,表示有旋转畸形。宜采取摄取显示前倾角的X线片证明前倾角的改变。一般把前倾角增加10°作为有意义畸形的标准。

但是,Brouwer对这个标准提出质疑,在100例正常的志愿者中,发现两侧前倾角存在0°—15°的差异,而且在普通X线片上也不可能准确的测定前倾角。因此,有学者建议应用CT扫描测定前倾角。

儿童股骨干旋转畸形的塑型潜力以及需要矫形的标准问题也存在很大的争论,因为这是治疗此种畸形的基础。Davids和Bratena认为在骨折愈合时,儿童可以耐受25°的旋转畸形,但是,>25°的旋转力线异常却产生了明显的临床症状。Davids基于CT扫描结果,发现旋转畸形没有明显的塑型,但是,随访时间太短,不足得出旋转畸形不发生塑型的结论。Brouwer和其他作者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缓慢的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