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骨与关节损伤
2264100000107

第107章 儿童髋部、股骨骨折与脱位(5)

在胚胎第4周,股骨干长度接近5_时,随着间充质凝聚,形成股骨干前体。间充质是充满细胞、多孔的网状结构,具有分化成结缔组织的能力。到第6周时,股骨干前体经过软骨化形成股骨干的雏形。软骨化是间质生长的重要阶段,允许股骨干雏形与迅速増大的胎儿保持同步生长。在胚胎第8周,股骨干软骨原基开始骨化。股骨是人体第2个开始骨化、第1个软骨化的骨骼。透明软骨细胞经过分裂、増大以及基质钙化,在股骨干形成初级骨化中心。随着软骨原基周围的钙化,中央有血管侵入及血管化,逐渐形成了髓腔。这个过程继续向周边扩大,也使初级骨化中心迅速増大。

股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于胎儿期最后2个月开始骨化,是人体第1骨化的次级骨化中心,到足月时几乎都有这个骨骺。股骨近端有股骨头、大粗隆和小粗隆3个次级骨化中心,分别在出生后44月龄、4岁和10岁开始骨化。

股骨干的初级骨化中心产生编织骨,因此,此时的股骨由编织骨和软骨所组成,足以适应于胎儿的迅速生长,维持股骨的形状,并具有足够的挠性,允许胎儿通过产道时发生塑型,以至于不产生损伤。

18个月龄以下的婴幼儿,编织骨仍是骨骼的主要成分。随着身高、体重的増加,这种编织骨也逐渐转换为成熟的板层骨,而且在整个儿童时期,这种骨骼转换成为持续不断的过程。矿物质与胶原的比例也随之増加,从而増强了骨骼的抗张力强度,但并未増加骨骼的挠性。

儿童股骨的血管比成人丰富,有来自骨膜和骨内膜的双重血管供血。骨内膜内由两组髓腔内血管组成,分别从股骨近端1/3与中1/3移行部位、股骨中1/3与远端1/3移行部位的后内侧进入骨髓腔。骨膜的毛细血管为骨皮质提供25%-30%的血液,特别是在肌肉附丽在股骨干的部位,血运更为丰富。髓腔的营养血管为骨皮质的内侧2/3提供血液。这些丰富的血管为骨骼生长、骨折愈合提供充分的血供。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股骨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在冠状面上,股骨近端颈干角从155°逐渐减小,至骨骼发育成熟时接近130°;股骨干从轻度才能维持股骨干的这种正常的形状,这种变化相似于骨折后的塑型。

在横断面上也发生一些变化,尤其是股骨颈前倾角逐渐减小,从出生时的30°至骨骼发育成熟时,男性减小至10°,女性减少至15°。

Anderson和Green等对股骨的生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证明从婴幼儿到青春期之间,股骨的生长率也存在很大差异,骨皮质的生长比髓腔更为明显,股骨干直径与髓腔的比例逐渐减少,因此,骨皮质的相对増厚,増加了股骨的强度,也减少了轻度外伤造成骨折的危险。

股骨的长度约占成人身高的28%。

某些婴儿因在子宫内位置异常,出生后有明显软组织挛缩。在子宫内的胎儿,其髋关节通常处于屈曲、外旋的位置,以后,因为这种体位性挛缩的减少,以及腰椎前突的増加,髋关节出现自发性伸展。在出生后3年期间,髋关节的体位性外旋也逐渐减少,因此,对新生儿产伤性股骨干骨折,适于在髋关节屈曲、外展和外旋的位置固定。2岁以下儿童的髋关节屈曲程度逐渐减少,与这种内在的屈曲模式相一致。

肌肉的牵拉作用是骨折产生移位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附着点终生不发生改变,熟知肌肉起止点与骨折部位的解剖关系,通过改变骨折远端的位置有助于恢复骨骼的力线。股骨干近端1/3骨折受到髂腰肌、外展肌和短外旋肌的牵拉作用,使其处于屈曲、外展和外旋的位置,因此,需要使骨折远端屈曲、外展和外旋,特别是粗隆下骨折,需要屈曲90°才能实现骨折的复位。股骨干中1/3骨折,因为部分拮抗肌止于骨折近端,所以,需要使骨折远端中等程度的屈曲、外展和外旋,以恢复股骨的力线。股骨远端1/3骨折,由于所有的外展肌均止于骨折近端,肢体处于相当休息的位置,因此,只需要轻度屈曲、外展和外旋便能使骨折复位。股骨髁上骨折则比较特殊,由于腓肠肌缺乏拮抗肌的作用,导致骨折远端过度伸展,需要使膝关节、踝关节极度。

儿童的血管富有挠性,对穿通性损伤具有较强的抵抗作用,所以,儿童股骨干骨折伴发血管损伤非常少见。即使一旦发生血管损伤,收缩力很强的血管也能迅速的控制出血,所以,儿童骨折的出血量远比成人少。儿童单纯性股骨干从不需要输血,如果出现低血压,或者血容量明显减少,提示存在其他损伤,因此,需要迅速进行全身检查,寻找引起血压降低的原因。

二、损伤机制

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发生机制与儿童的年龄有关。高处坠落是2事故、运动性损伤是年长儿童股骨干骨折多见的损伤机制。

儿童病理性股骨干骨折比较少见,但是,儿童全身性骨质疏松,例如成骨不全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对于年幼儿童的股骨干骨折,特别是没有受虐、明确创伤的病史者,应该考虑是否存在成骨不全。普通的X线检查不足以作出成骨不全的诊断,有时需要做皮肤、骨骼的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胶原蛋白分析才能确定诊断。神经性疾病例如脑性瘫痪或脊髓脊膜膨出可伴有全身性骨量减少,往往因为轻微的外伤产生了股骨干骨折。某些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例如非骨化性纤维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孤立性骨囊肿、嗜酸性肉芽肿也可能发生股骨干病理性骨折。

虽然儿童也可发生应力性股骨干骨折,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从事足球、曲棍球、田径运动者,但在临床中非常少见。对于儿童出现股骨干某一部位的疼痛,应该考虑发生股骨干应力骨折的可能,骨折也可出现进行性移位。

股骨远端干骺端内侧青枝性骨折是年幼儿童少见的股骨干骨折,3岁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主要原因。机动车并从高处坠落,因股骨受到弯曲应力的作用,产生内侧骨皮质的压缩性骨折。

三、分类

一般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线形状以及是否伴有软组织损伤将儿童股骨干骨折分为:(1)横行、斜形或螺旋形骨折;(2)粉碎性或非粉碎性骨折;(3)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还应该根据Gustilo系统,进行进一步分类。在描述股骨干骨折时,应该包括是否伴有神经血管损伤。儿童股骨干骨折通常为闭合的横行、非粉碎性骨折(>50%)。

在进行骨折分类时,描述骨折部位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因为骨折部位不仅决定着骨折的移位方向,而且与骨折的稳定性有关,对选择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粗隆下骨折的骨折近端,处于屈曲、外展和外旋是一种不稳定骨折,闭合复位和髋人字石膏固定容易发生再移位。股骨髁上骨折因为腓肠肌的牵拉作用使骨折远端发生过度伸展畸形,往往给骨折复位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临床表现

多数儿童股骨干骨折通常有剧烈的疼痛、明显的畸形或肢体短缩。因大腿有丰富的肌肉,肿胀多不明显,但有明显的压痛。多发性创伤或伴发颅脑损伤者在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患者通常有明显的畸形、局部肿胀、骨擦音和压痛。

应该进行系统的全身检查,注意皮肤擦伤、瘀斑,特别是臀部、髋部出现明显的瘀斑通常提示伴有同侧股骨颈或股骨粗隆区骨折。在股骨干骨折复位前后,还需要仔细检查下肢的神经血管功能,并作好记录。

年长儿童股骨干骨折多为高能量创伤所致,不仅需要注意颅脑、脊柱和胸腹部的系统检查,还应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儿童单纯性股骨干骨折通常不会导致血容量明显减少或者血压降低。如果出现血压下降、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高度警惕是否有Waddell三联征(WaddellsTriads,是指股骨干骨折伴发腹腔或胸腔脏器损伤、颅脑损伤)。伴有颅脑、胸腹损伤的多发性损伤,在治疗上往往会发生某些改变。

五、X线诊断

常规X线检查是诊断股骨干骨折的主要方法,通常需要包括股骨干、髋关节和膝关节在内的X线影像片,因为股骨干骨折可伴有邻近的关节损伤。股骨干近端1/3骨折可伴有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颈骨折或者股骨头脱位。而股骨干远端1/3骨折,往往伴有膝部骺板损伤、膝关节的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以及胫骨骨折。

仔细观察骨折线的形状、移位方向以及粉碎性骨折的严重程度,有助于理解损伤机制和选择治疗方法。

CT扫描、MRI检查能够发现较小的桶柄状骨折(Buckle骨折)、应力性骨折以及半月板撕裂的诊断,因此,根据临床需要选择这些检查。

六、治疗

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一般根据儿童的年龄、单纯性骨折还是伴有多发性损伤选择治疗方法,但不同年龄组之间有些重叠(表17-2)。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对儿童石膏、外固定器固定的护理能力,以及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优缺点对选择治疗方法通常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青少年儿童骨折的长期住院治疗将影响学业和中断社会交往。因此,对年长儿童的股骨干骨折的石膏固定、住院牵引往往存在需要时间长、费用高和中断社会交往等缺点,而手术治疗可能产生感染、再骨折、神经损伤、股骨短缩或过度生长以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潜在的并发症,需要与患者及家长仔细讨论,比较和权衡各种方法的利与弊。

论。Reeves等发现非手术治疗的费用比手术治疗的费用増加46%,包括2次取出内固定手术的费用。Newton和Mubamk对58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治疗的费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早期髋人字石膏固定的费用最低(5,494),骨骼牵引(21,093)、髓内钉固定(21,395)的费用最高。Heyworth等利用美国国家儿童住院数据库资料,其中包括美国1/2以上州住院儿童的数据。目的是调查1997-2000年期间,6-10岁儿童股骨干骨折所采取的治疗方法,结果发现两个很有意义的变化,一是使用内固定治疗有明显的増加,采取传统髋人字石膏固定的数量却明显减少,儿童医院这一变化比综合医院更为显著;二是住院时间明显减少,治疗费用却明显减低,显然与使用内固定増加有关。在这一方面,儿童医院也比综合医院明显。

新生儿及12月龄以下的婴儿,因骨膜厚韧,股骨干骨折通常为稳定性骨折,因此,稳定的股骨干近端或中1/3骨折只需要夹板或Pavlike支具固定。如果出现>1-2cm和30°的成角畸形,则需要用髋人字石膏固定。但是,此年龄组的股骨干骨折极少需要牵引治疗。Podeszwa等采取前瞻性临床研究,比较用Pavlik支具治疗与传统的髋人字石膏固定,治疗1岁以下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结果。其中用Pavlik治疗24例,髋人字石膏固定治疗16例。结果表明,在平均年龄和体重有所不同,但X线片上没有区别。石膏固定组的1/3病例有皮肤问题。因此,认为所有1岁以下儿童股骨干骨折,都是用Pavlik支具固定的适应证。

从14岁的儿童股骨干骨折,急诊或早期髋人字石膏固定是治疗的一种选择。如果股骨干骨折出现2cm以上的短缩畸形以及明显的不稳定,急诊髋人字石膏固定不能使骨折复位,采取皮肤牵引3-10天,再用髋人字石膏固定。对于多发性创伤或开放性骨折,也是外固定器治疗的适应证。然而,髓内钉固定主要用于成骨不全等代谢性疾病并发的病理性骨折。6-11岁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尚有不同的意见,但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对于只有轻度移位的稳定性骨折,急诊髋人字石膏固定通常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但是,不稳定骨折,或者粉碎性骨折,在应用髋人字石膏固定之前,往往需要骨骼牵引。由于髋人字石膏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出现某些社会和经济问题,近年来采取切开复位和加压钢板内固定有明显的増多。Caird使用加压钢板治疗60例16岁以下儿童股骨干骨折,所有患者随访至内固定取出,愈合率为100%,并发症也非常低。与其他方法比较,这种方法具有愈合率高、并发症低的优点,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多发性创伤、颅脑外伤、血管损伤、浮膝损伤是内固定手术的主要适应证。在选择手术治疗之前,应该与家长讨论选择治疗问题。

12岁以上的儿童是髓内钉和加压钢板固定的适应证,但需要测定儿童的骨骼年龄,因为某些儿童骨骼发育比其他儿童更为成熟,例如11岁的女性儿童的骨骼已经发育成熟,而11岁男性儿童的骨龄可能只有9岁。年长儿童的髋人字石膏固定通常产生不能接受的短缩或成角畸形,因此,切开复位和内固定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一)直接髋人字石膏固定

由Irani和Staheli推广的急诊髋人字石膏固定适应于治疗6岁以下儿童稳定性股骨干骨折。但是,股骨干骨折短缩2-3cm、大腿有严重的软组织肿胀以及伴有其他损伤者,则不宜采取急诊髋人字石膏固定。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以及结果好等优点。

一般从肢体不等长、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上评价的结果。Hughes曾采取急诊髋人字石膏固定治疗23例儿童股骨干骨折,其年龄介于2-10岁。家长在护理儿童髋人字固定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患者的转送、儿童不能耐受、难以保持儿童个人卫生等。尽管在髋人字石膏固定中不能重返学校上课,却无1例儿童留级,也没有持续性的心理障碍问题。一般认为,学龄前儿童比学龄儿童更容易接受髋人字石膏固定。因为前者不仅体重更轻,而且愈合更迅速,所以,在比较短暂的时间内恢复独立行走。Martinez报道51例急诊髋人字石膏固定的病例,其中26例发生过度的短缩或成角畸形。尽管髋人字石膏固定可产生上述畸形,在石膏固定的前2-3周,每周复查X线片和临床观察,能够及时发现这些畸形。一般可接受<2cm的短缩畸形,在髋人字石膏固定中,最好在侧位X线片测量股骨长度。如果在复查X线片时,发现出现明显的内翻或向前成角畸形(>10°),可采取石膏楔形切开矫正畸形,使在冠状面及矢状面的成角畸形<5°。但是,Weiss注意到90°/90°楔形切开髋人字石膏可产生腓总神经麻痹。对于更大的成角或短缩畸形,需要拆除石膏实施手法整复后,再用髋人字石膏固定,或者拆除石膏后采取骨骼牵引,逐渐矫正这些畸形。根据儿童的年龄,通常可以接受冠状面<15°、矢状面<30°的成角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