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节俗知识
22636100000012

第12章 七夕节

七夕起源

七夕节是我国民俗节日之一,七夕在农历七月初七。在汉代以前,七夕不一定是在七月初七,它大约在七月朔日。

七夕的时间在上古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的,与织女星相对的牵牛星是在古代同样被作为确定天文时间的标志。

七月满天的星辰,而与劳动人民关系最密切的是牛郎星、织女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也反映到星辰上,相反星辰又主宰了人间的命运。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旧历七月初七日晚,为“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女儿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其来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其他三个传说故事是《孟姜女》《白蛇传》《梁山泊与祝英台》)。这是从原始的日月星辰神话发展而来的。

这个节日源于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记载见于孔子校订的《诗经·小雅·大东》中:“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践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起。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譬喻银河两岸的星汉徒有织女、牵牛之名,却织不成有文采的织物,拉不了备有车厢的车子。由此可见,春秋以前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型就产生了,但没有七夕渡河之说。

到了汉代,在《诗品·汉古诗十九首》里就有了:“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寒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由此可见,到了汉代虽然它们仍为“二星”,但人物的形象己跃然纸上,还出现了“天河”的情节。并且在汉代的《淮南子》一书中也出现了“鸟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说法。

到了南朝梁的文学家殷芸的《小说》一书里则有了:“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伶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右为壬)。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梁吴均《续齐谐记》指出了相会日期:“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暂诣牵牛。’至今云织女嫁牵牛。”从此,天河两岸就有了两颗明亮的星,据说那就是牛郎和织女变的。牛郎星旁边还有两颗小星,这便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孩子。牛郎织女平时不能见面,只能在每年七月七夜里会一次面。天下的喜鹊为让牛郎、织女于七夕相会,便密集于天河之上,成为一道“鹊桥”。故民间老人盛传“七月七,喜鹊稀。”旧俗认为,如七月初七下雨,则是织女的眼泪。牛郎、织女一年相见一次,又由于天气不好,喜鹊搭不了桥,相见成了泡影,确实让人同情。后世,民间据此出现了拜银河、乞巧等许多民俗活动,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节日。

这一故事经历代演变,在民间传说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遂成了动人的神话传说。至此,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梗概已具完备。在民间,使它更为丰满、多彩、动人,逐渐成为一个扣人心弦的纯朴而又坚贞的爱情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

牛郎织女

七夕节自古就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个动人、美丽的爱情故事被人们传了一代又一代,成为我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深刻反映了人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祝福与期盼。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个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惟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阻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澈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称心如意的美满姻缘,由此形成了七夕节,这个节日也是我国的“情人节”。人们把这个故事一代又一代地讲述着,寄托了人们对牛郎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