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孔子的术语里称为文章,原指文与章,“文”指文字,“章”指衣冠,文字借指典籍,衣冠借指礼乐,文与章连成文章意思就是静态的有典籍,动态的有礼乐,这一动一静相补充,形成了文明。孔子对文明的理解很深刻,道出了文明的本质是动的和谐与静的运动,是人道对天道的模拟。孔子并且指出:“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把成功列前,文章列后,意在指出文明是历史的总结,有了一段历史的“成功”,必会出现相应的“文章”。文明既是历史的引导,又是人类事件的总结。任何民族历史的开端都是上一届文明的余晖在引导,而每届文明的成功无一例外地得益于对天道的继承,并且有赖于民族思维的改换。伏羲画卦开创中华文明,演化到尧舜禹就通过禅让践行了阴阳相生、八卦相成的真理。尧舜禹的禅让在中国人的认知历史上意义重大,他说明中国人从那时就意识到了人身上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一个国家只有自觉换新,主动奉献,才是有希望的。中华民族发现了生生不息的天道真理,在这真理里面才有真正的文明。
孔子赞美大禹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我们先留意一下,孔子说话喜欢前后重复,表示强调,他赞美颜渊就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与此处对大禹的赞美语法完全一致,言辞优美,观点明确,这说明孔子思维缜密,逻辑清楚,在方方面面都是不凡的。孔子这话是说:我与大禹亲密无间,大禹王自己吃粗糙的饮食,却用丰盛的祭品孝敬鬼神(特注:“鬼”一词在佛教传入中国前并不是指所谓的魔鬼,而是指祖先。人死为鬼);自己穿很差劲的衣服,却把祭司的祭服做最好的装饰;自己住房条件很差,却带着大家使劲挖沟治水,为别人创造条件。我与大禹亲密无间。孔子如此看重对大禹的学习,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事业。我们看孔子一生,也完全是可以委屈自己,但不可以委屈神灵;可以自己吃苦,但要为子孙后代的幸福创造条件。孔子学大禹学得很好。我们都知道,墨子是大禹的信徒与传人,其实在吃苦方面,孔子做的一点儿也不比墨子差。
总结尧舜禹的谦让美德,孔子移作了对周王朝的赞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话有一明一暗两层意思,一是赞美周能以大事小,一直甘愿臣服于殷。这是明处意思。更深层次的赞美是:孔子赞美周人信守承诺,周公武王当初说保留殷人血脉,几百年过去了,宋、卫等殷商故国依然存在,并为孔子所亲见亲历其富庶繁荣。一句话在几百年后都管用,这谦让的背后真有一颗仁爱的心啊!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2!三以天下让3,民无得而称焉4。”
1,泰伯:周朝先祖周太王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三子季历生下儿子子昌,有圣德之像,周太王想立子昌为王。周太王因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泰伯便躲避到吴地,次子仲雍亦跟着逃亡。后来他们成为吴国始祖。如此三子季历顺利地立为君王,遂传位给子昌。这子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2,至德:德的极限。
3,三以天下让:泰伯让位季历,季历传文王,文王传武王而得天下。
4,民:人民。无得:无所得。称:称颂。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3,直而无礼则绞4。君子笃于亲5,则民兴于仁6;故旧不遗,则民不偷7。”
1,恭:外表恭敬。无礼:不懂礼制。劳:劳倦,徒劳不安。
2,慎:谨慎。葸:畏惧的样子。
3,勇:武勇,勇敢。乱:作乱犯上。
4,直:耿直。绞:急切刺人。
5,君子:在君位上的有德者。亲:亲仁于族人。
6,民:人民。兴:兴起。于仁:于仁德。
7,故旧:指从前的朋友同事。偷:薄情寡义。
曾子有疾1,召门弟子曰2:“启予足!启予手3!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4。’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5!”
1,曾子:孔子弟子。
2,召:召集。弟子:曾子的弟子。
3,启:开启。一说看。朱熹说是开的意思。大约是撩开被子,或外衣。看不妥。
4,诗:《诗经》。此句引自:《诗·小雅·小曼》之篇。战战兢兢:战战,恐惧。兢兢,戒谨。如临深渊:有面临深渊堕入之感。如履薄冰:有恐脚踩着薄冰陷入之惧。
5,而今而后:从今而后。免夫:朱熹说是发肤免于毁伤的意思。这是从孝道上去说的。但钱穆说是免于刑戮。孔子曰:“君子怀刑。”其称南容,曰:“邦无道,免于刑戮。”曾子时代是邦无道的时代,所以,“免夫”应该是从邦无道上去讲的。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1。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3;正颜色,斯近信矣4;出辞气,斯远鄙倍矣5。笾豆之事,则有司存6。”
1,孟敬子:鲁大夫。姓仲孙,名捷。问:探病问疾。
2,言:自言。鸣哀:指鸟畏惧死亡,故而死前哀鸣。言善:指人在弥留之际,心向初善。
3,君子:有德者。动容貌:指身行容貌端正。远:去声。远离的意思。暴:粗厉。慢:放肆。
4,正颜色:端正脸色。信:诚信。
5,出辞气:出口的用辞和语气。远:去声。远离。鄙:鄙陋。倍:训为背,背离的意思。
6,笾豆:古代的礼器。笾:竹制。豆:木制。有司:主事的小吏。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1,以多问于寡2;有若无,实若虚3,犯而不校4,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5。”
1,能:能力。指有学问的能力。不能:指无学问之能。
2,多:学问渊博。寡:无学问。
3,若:若似。指有学问好像没学问。心知充实却像空虚一样。
4,犯:侵犯,侮辱。不校:不计较。校训为较。
5,昔者:过去。吾友:汉朝学人说这是指颜回。从事于斯:就是这样做的。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3。君子人与?君子人也4。”
1,托六尺之孤:指年幼的孤儿。古人以七尺指成年。六尺:指十五岁以下。托孤:指受前君命辅幼主。
2,寄百里之命:指摄国政。百里:在古代,百里的疆土可算是大国。
3,临大节:在国家安危时,个人生死从国家道义。不可夺:不可摇夺。即不可动摇放弃。
4,与:平声。疑问之辞。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2。仁以为己任3,不亦重乎4?死而后已5,不亦远乎6?”
1,士:入仕的人。弘毅:弘大刚毅。
2,任重:赋予重任。道远:弘道行远。远:去声。
3,仁以为己任:指在乱世中,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
4,重:身负重任。
5,死而后已:只要一息尚存,仁德之志就不懈怠。
6,远:去声。遥远。
子曰:“兴于诗1,立于礼2。成于乐3。”
1,兴:兴起。诗:《诗经》。朱熹说,诗的根本在于性情,而且处于邪正之间,它的言辞容易让人了解。而在吟咏诗辞之间,声调抑扬反复,使人感情容易投入。故而学《诗》之初,所以兴起好善之心,而不能任自己所感而为。
2,立:立足。礼:礼制典章。朱熹说,礼的根本是恭敬辞逊,节文度数的内容甚是周详,可以让人有切肤的体会,约束人的筋骨形骸。故而学礼可以使人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的纷繁错乱所摇夺、失礼。
3,成:终成。乐:礼制曲乐。朱熹说,音乐共有五声十二律,在更唱迭和的时候,以歌舞八音为节准。曲乐可以养人的性情,而荡涤去内心的邪秽,消融生恶的查滓。故而以学曲乐为最终,这样才能达到仁义精熟,和顺于道德的心。
子曰:“民可使由之1,不可使知之2。”
1,民:人民。可使:可以使其。由之:由是。此处指知道是什么。
2,知之:知道根由。即了解为什么。用朱熹的话说,就是可以让人民懂得当然的道理,而不能让他们知道其所以然。
子曰:“好勇疾贫1,乱也2。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3。”
1,好:去声。习好。勇:武勇无知。疾贫:厌恶贫困。
2,乱:祸乱。
3,人而不仁:人没有仁德。疾之已甚:痛恨太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1,使骄且吝2,其余不足观也已3。”
1,如有:如若有。周公:周公旦。周礼的创制者。才美:才能的美。
2,使:(但)只要。骄:骄傲。吝:吝啬。
3,其余:指其余的才能。不足观:不足以看。
子曰:“三年学1,不至于谷2,不易得也3。”
1,三年学:学习三年礼乐。
2,谷:入仕者的俸禄。此处指学三年而不求想俸禄。
3,不易得:难得。
子曰:“笃信好学1,守死善道2。危邦不入3,乱邦不居4。天下有道则见5,无道则隐6。邦有道,贫且贱焉7,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8,耻也。”
1,笃:厚而有力。信:坚信。好学:努力学习。好:去声。
2,守死:守护至终。善道:仁善知道。
3,危邦:有险境的诸侯国。不入:不入其境。
4,乱邦:失去礼制的诸侯国。不居:不居住。
5,有道:有仁德之路。见:训为现。即现身入仕。
6,无道:没有仁德的出路。隐:隐居。
7,贫且贱:贫困无地位。耻:耻辱。指国家富强,而自己却贫贱。
8,富且贵:富贵。指国家混乱窘困,而自己却富贵。
子曰:“不在其位1,不谋其政2。”
1,位:职务。
2,不谋:不考虑。政:政务。
子曰:“师挚之始1,关雎之乱2,洋洋乎3!盈耳哉4。”
1,师挚:鲁国乐师之名。始:开始。
2,关雎:《国风·周南》之首篇。乱:结束。
3,洋洋乎:美妙盛大。
4,盈耳:灌满耳朵。
子曰:“狂而不直1,侗而不愿2,悾悾而不信3,吾不知之矣4。”
1,狂:进取。不直:率直。
2,侗:音同通。无知的样子。愿,严谨敦厚。
3,悾:音同空。悾悾:无能。不信:无诚信。
4,吾:孔子自言。不知:不晓得。
子曰:“学如不及1,犹恐失之2。”
1,学:学礼乐典章。不及:赶不上。
2,犹恐:还担心。失之:失去。
子曰:“巍巍乎1!舜禹之有天下也2,而不与焉3。”
1,巍巍:高大的样子。
2,舜禹:两位古代贤君。有天下:指身在君位主政。
3,不与:不相关。朱熹说是指两位贤君不以君位为乐。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1。荡荡乎!民无能名焉2。巍巍乎!其有成功也3;焕乎4,其有文章5!”
1,尧:古代贤君。唯天为大:独有天是最大的。则之:则从。
2,荡荡乎:空旷的样子。无能名:不知道怎样来称赞。
3,成功:事业。此处指事业崇高。
4,焕:光明。
5,文章:礼制法度。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1。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3?唐虞之际,于斯为盛4。有妇人焉,九人而已5。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6。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7。”
1,舜:古代贤君。臣五人:五位臣子。天下治:便可治理天下。
2,武王:周武王。予:我。乱:治理。臣十人:十位臣子。
3,才难:人才难得。不其然乎:不是这样么。
4,唐虞:尧舜禹的时代。于斯为盛:于此人才最盛。
5,妇人:指武王十位臣子中有一位女性,指武王的妻子邑姜,但不入廷。九人:其实才九人而已。
6,三分天下有其二:指得到三分之二的天下。以服事殷:仍然向殷朝称臣。
7,周之德:周朝时的仁德。可谓:可以说。至德:仁德最高。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1。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2;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3;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4。禹,吾无间然矣。”
1,无间然:间,罅隙。此处指没有可以缺点可以批评。
2,菲:薄。致孝:尽心孝敬。
3,恶:指穿衣粗布粗服。黻冕:祭祀的礼服。
4,卑宫室:宫室卑陋。尽力:尽力治理。沟洫:田间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