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中国新股民必备全书
22524900000021

第21章 必须树立科学的选股观(11)

要预知本质,有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从细微处着手,把它分析到最微小的部分。这是物理学正在进行的方向,从原子到夸克一路分析下去,就是想追求物理的本质。但是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有很大的差异,社会科学分析到最细微处居然是空。空是一个非常抽象难懂的概念,在空中会产生妙有,极大和极小会融为一体。只有在本体中,极大和极小才能相融,在现实世界中,大和小是各自独立的,而非互容。

本质在什么时候开始发生作用?关键在于本体之运作。只有对于本体有深刻的体认,才能提前注意到质变的初期。在质变的初期都是极其缓慢的,等到质变到相当程度才会引起大众的注意而引发量的变化。明心就是明了“质”

的原始变化,见性就是明了“量”的最后变化。通过质量互变,万事万物才能融为一体。只有对于本质作深入的探讨,才会发现本体的存在。对于本质无法深入,也就无法进入本体的世界,而现象界只是本质和本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东方的思想对于本体有深入研究,儒释道都在本体上下过大工夫。西方思想对于本质有深入研究,西方的所有科学和哲学都在探讨事物的本质,而较少涉及本体论,东方则刚好相反。在21世纪的今天,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连续碰撞并且撞击出新的火花。产业全球化、信息网络化、金融虚拟化,都是全球迈向本体化与本质化的中间过程。如果对于本体与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将很难驾驭产业全球化、信息网络化、金融虚拟化的新潮流,因此不管是市场的投机力量与政府的调控力量,都必须对于本质和本体做一个完整的认知,才能在21世纪的竞赛中脱颖而出。调控的艺术虽然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上,但是理论等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它可能透视未来但也可能带来错误的执著,只有通过本质与本体才能真正体会出体相用合一的至高境界。

五、股指期货对股市的调控

2007年第一季国内股市可能开放股指期货,它将引起股市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可以从国际股市开放股指期货的经验,获得一些启示。

首先,依照国际股市的共同现象来看,股指期货一旦开放,其成交金额都大于股市本身的成交金额。因为大部分的机构法人,都需要利用股指期货来避险,尤其是指数可能拉回,而个股进行长线操作时,需要利用股指期货的避险操作,来减少指数下跌的风险。

其次,股指期货容易启动超级大盘股的大波段行情,因为超级大盘股的权重很大,可以影响股市期货的指数涨跌,但是超级大盘股的启动资金要很大,成本较高,如果通过股指期货来打一大其收益,那么超级大盘股的操作成本就会大为降低。市场还是要讲求效率的,在股指期货未出现前,超级大盘股乏人问津,因为成本太高,可是一旦推出股指期货,资金实力够的法人,就可以通过操作超级大盘股,来获得非常高的回报,比起操作小盘股更划算,加上超级大盘股的流动性很好,适合大资金的大进大出,也许买进或卖出一千万股,股价才相差一档,不怕买不到或卖不出去。

再者,股指期货可以大幅提升市场策略的运作空间。为什么投资者最后的结果是80%都亏钱,其最主要原因是,股市是个多空博弈的市场,在博弈的过程中,多空双方都会充分运用市场策略来达成出奇制胜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博弈的过程中是“兵者,诡道也”。举个例子来看台湾开放QFII以后,台积电因为权值最大、业绩好,逐渐变成市场的超级大牛股,可是后来出现一个怪现象,每次加权指数涨到波段高点时QFII就买台积电,等到指数跌到波段低点时,又开始大卖台积电。从外表看来,此种高买低卖肯定是亏大钱,可是外资都是顶尖的投资高手,连波段的高低点都判断错误,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你通过股指期货来观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QFII在波段高点大买台积电,是一种诱多策略,虽然在高价买许多现股,但同时运用市场的热烈多头气氛,大量抛空股指期货。反之,在谷底大卖台积电,也是一种诱空策略,让市场充满空头气氛,以利于大量空单的回补,结果整个操作下来是大赚,虽然现股的牺牲打造成一定的亏损,但这只是市场策略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股指期货,想发挥出奇制胜就相对困难。因此,股指期货会增加市场策略的灵活度。

就沪深股市来看,股指期货不管在2007年第一季或第二季推出,肯定都会带动超级大盘股的三大国银股走上大牛市,因为建行一旦回归A股,三大国银就变成一支鲜明的队伍,对于指数的涨幅影响力非常大。三大国银的市场权值比重将达到30%~50%之间。加上三大国银的营业网点皆高达l~2万个,全球数一数二,中间业务还在起步阶段,未来成长空间极大。国际大机构纷纷重金押宝三大国银,是看出其未来的发展远景,所以要拉抬三大国银不怕没有题材,只要股指期货一推出,操作超级大盘股的成本就会大幅降低,三大国银在股指期货的配合下,变成2007年的超级大牛股应是指日可待。

大牛市的引爆点:M1同比增速大于M2同比增速。

上证综合指数从998点涨到2000点以上,有人担心高处不胜寒,但只要看一个重要的金融指标M1和M2,就会赫然发现,虽然指数已上涨一倍,但这只是大多头的热身阶段,因为真正的大牛市引爆点是M1同比增速大于M2同比增速。目前M1和M2的同比增速喇叭口已逐步缩小,但尚末交叉,一旦M1同比增速大于M2同比增速,形成剪刀叉,真正的大牛市才真正开始。

M1同比增速大于M2同比增速代表储蓄大众把定期存款大量解约,把钱拿来买股票。M1是狭义货币供给成长率,M2是广义货币供给成长率。

七、美国的全球调控

我们已经看到,当前美国正在进行一项全球性宏观调控,目的是希望通过对美元、石油、利率、汇率的操控来维持美国的优势。就美元来讲,如果说预算赤字加上贸易赤字,造成了美元的弱势,使美元变成软通货,那么发动伊拉克战争控制石油,就是让石油变成硬通货,如此美国才能维持软硬均衡,继续维持全球独霸的角色。可以说,美国正在推行着它的全球调控策略。

就原材料来讲,在国际原材料市场上,中国的新增需求主导着原材料的需求,美国则主导着原材料的供给。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最大需求方和最大供给方的双方合作是最佳的策略,所以美国对中国的经济策略是积极参与,而中国对美国的策略则是经济优先。未来世界格局能否稳定,中美两国的合作是一大关键。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和美国在各方面开展合作,如果美国抱着不合作的心态,受损较大的一方必然是美国,而中国也会蒙受相当大的损失。

就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因为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规模效应日渐明朗化。有了规模效应,中国可以自定产业标准,如3G手机的TDS-CD鄄MA、无线局域网络的WAPI,取代DVD的EVD,这些都是日本和欧洲所做不到的,因为其市场规模不够大。欧盟25国的GDP总值虽然超过美国,但目前还在整合过程之中,规模效应不可能有效地反映出来。

中国的规模效应刚刚起步,人民群众对房子和车子的需求刚刚开始,但即便如此,中国的需求已对世界造成巨大影响力。就2001年来看,中国水泥需求占全球的50%、煤炭占全球的30%、钢铁占全球的25%、铜锡锌占全球的20%,只有石油需求相对偏低,只占全球的7.5%,但也已比日本的75%高,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如此巨大的规模效应及潜力,逼迫美国的全球调控必须不断跟中国密切磋商。

美国的全球调控是以国内为出发点,因为美国的国内繁荣主要靠不动产和股市,其中股市的繁荣靠科技的不断创新,而房地产的繁荣主要靠低利率,这两大因素一旦发生变化,关国的国内繁荣就会衰退。目前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已从1%提高到5.25%,权威人士对此指出:一旦基准利率不断提高,对房地产市场的收缩将形成一股较大压力。虽然通过不动产证券化可以延长不动产的繁荣,但其效果也只能持续一段时间而已,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现在美国房市中二手房的平均价格达每栋20万美元,已创历史新高,所以美联储必须不断缓步提升利率,让房地产市场逐步软着陆。

至于股市方面,在数字家庭、VOIP、SKYPE的普及效应下,新产品还在不断推出,科技创新将推动道-琼斯指数在未来一段时间再创历史新高,而纳斯达克指数也会大幅上涨,但股市的繁荣能维持多久,仍是一个问号。

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两翼下,加上宏观调控得宜,美国的这一波景气已维持了20多年,一旦创新力量减弱,加上房地产价格可能下跌,必然会造成全体美国人的财富缩水,长期的景气繁荣就会暂告一个段落。享有股神之誉的巴菲特在2005年给其股东的报告一书中就已指出,当前美国股市中值得买进的股票愈来愈少,这正透露出美国股市的“高处不胜寒”。

美国的全球宏观调控手段相当多,除了提升利率、拉高油价、压迫人民币升值等经济手段外,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来延长景气。至于最后一招,那就是用战争来维持景气的繁荣。

从目前的情势来看,受美国调控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宏观调控,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一大考验。

就中美两国的整体比较而言,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遥遥领先,中国只能发挥后发优势来努力缩短差距;在金融方面,美元独步全球,中国则刚刚处于金融改革和股权分置改革的重大攻关阶段:在经济方面,美国主导着全球原材料的供给,中国主导的只是全球原材料的需求;在宏观调控方而,美国的手段多且一直很强势,中国则仅限于国内调控;对战争的看法,美国认为必要时可以实施单边主义,攻击任何被认为对美国有威胁的国家,中国认为“伐兵”

是下策,在多极空间内“伐谋”与“伐交”才是上策;在政治方面,美国强迫推销美式民主的单一体制,颠覆性很强,中国则尊重不同文化的多元体制,包容性很强。中美之间的大竞赛正从不同角度展开多层次的竞争,快则10年慢则20年,彼此的优劣势就会逐步明朗化。因此,中国的宏观调控跟美国的宏观调控,可以说是既联合又竞争,未来必然高潮迭起,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美必须和平竞争才能给全人类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