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中国新股民必备全书
22524900000020

第20章 必须树立科学的选股观(10)

地伤筋动骨,甚至伤害到根本元气。因此,对于经济现象、经济数据、经济结构要能深入地处理,要通过本体性的思考,才能解决未来一切的矛盾与隐伏的危机。调控是国家控制经济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根本结构、发展策略、资源分配的过程来达成调控的目的。

根本结构是本体性的东西,它能引导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可以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它要通过数据来了解实际的运作。资源分配是通过动力与筹码的有效协调与部署来提高经济运作的效率。调控经济学必须具备哲学上的修养:本体论、气数论、现象论,三者必须深入了解,才能通过调控,有效开创新的局面,利用新的增量来改变旧的存量。

三、一体化过程中的调控系统

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互联网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它使全球股市、房市、期市、利率、汇率变成一个可操控系统。虽然目前这个可操控系统还只是初具雏形,但却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的全球性可操控系统。忽略了对它的研究,对于未来的变化将很难掌握,并且会输得莫名其妙。

例如日本就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惨痛的教训。1985年欧美各国通过“广场协议”逼迫日币升值,1987年又通过“卢浮宫协议”规定日本实施低利率政策。由此,引爆了日本房地产、股市、汇市三重大投机行情,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大泡沫,仅东京一地的地价就超过了整个美国,一时间“日本经济世界第一”的说法甚嚣尘上。后来股市、房市的泡沫一起破裂,造成日本经济长达l4年的大衰退,银行呆账至今还在消化中,房地产价格跌10多年才止跌。由于日本经济的泡沫破裂,使得国际金融大投机集团明白了股市、房市、期市、利率、汇率五者可一体操控,并且推而广之,应用到世界各国,进行全球性的金融运作与掠夺,至于掠夺后的烂摊子,则留给各国政府去善后。

1992年,中国的股市、房市、期市也曾三者一起大涨,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泡沫。结果到了1993年,泡沫破裂,股市跌掉80%,房市亦跌掉50%以上,期市同样巨幅起落,造成宏观调控后的硬着陆,给银行带来巨额呆账。基于1993年硬着陆的教训,到了2001年6月以后,股市先做头,2005年6月房市再做头,期市则还在高档震荡,三者并未齐头反转,所以伤害轻得多。经济的局部过热亦未造成任何伤害性的大泡沫,只在煤电油运方面造成1~2年的紧张而已,可见宏观调控的技术已逐渐成熟,经济增长率可保持稳健的步伐。从1993年到2005年的两次宏观调控中,中国金融管理层顺利地把股市、房市、期市、利率、汇率提升到一个可操控性的系统。在这个可操控系统中,通胀和通缩亦变成可操作的标的。一旦通胀和通缩变成可操控性,那么经济的大起大落就可以避免,景气循环的起伏亦可平缓,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走势进入一个稳步的上升通道。过去25年的经济走势基本良好,未来215年如调控政策得宜,调控得当,就完全有可能长期保持8%的经济增长率,形成一个平稳、较快且可预期的经济走势。一旦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达到这种良好的境界,世界性的大资金就必然会逐步集中到中国来,因为大资金的进出最需要一个稳定获利的大环境,届时中国对国际资金的吸引能力就会大幅提升。

格林斯潘执掌美国联邦储备局长达18年半之久。在其任上,美国迎接了一个稳健的大牛市,并全使牛市中途的每次回档都比较温和,并未造成经济的大伤害。格老的秘诀就是把股市、房市、期市、利率、汇率做一个完整且微妙的错位调控。如今格老已经离任,他的继任者伯南克能否娴熟地将这一个系统继续实现有效操控,只能拭目以待。如果美联储掌门人在调控过程中出现大差错,美国经济就将大幅起落,并进而累及全球经济。从目前的迹象来看,格老能够让股市、房市、期市三者轮涨轮跌,避开了三者一起做头下跌的危机,算是极其成功的。格老把美国的利率一路下调之后又一路上升,这中间的巧妙作用,很多局外人都看不出其所以然,但他通过利率和汇率的涨跌,在过去18年,成功地缔造了一个稳定的美国经济。现在美国仍需提防“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因为照目前趋势来看,在对冲基金及大型基金的投机需求下,美国股市、房市、期市仍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一起做头反转而下。

从以上日本的例子、中国的例子、美国的例子似乎可以看出各国的宏观调控技巧各有高低,并且未来全球的调控系统正在逐步形成之中。总结过去20年的经验,人们可以看到美国的调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一旦美国的调控失败,全球经济势必受累,所以各国应提前拟好对策。

大体而言,对冲基金及大型基金,进出世界各国的股市、房市、期市已构成一股极大的投机力量,被称为“金融大鳄”的索罗斯在1998年突袭香港股市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全球大投机狂潮中,油价、铜价的最后高点可能都是在轧空杀多的巨大震荡中完成的,一旦震荡完毕,必然会出现巨跌的惨状。富可敌国的大型基金,已变成很难驯服的猛兽,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美国今后能否给大型基金套上一道紧箍咒,以避免它扰乱全球金融秩序,应该是即将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一旦美国正式由盛而衰,在逐步退出世界舞台的领导地位之前,一定会发动一波全球大投机行情,然后饱掠而去。各国股市,每当面临新旧政权更替之时,大多会拉高出货,捞最后一把。1997年香港股市涨到16000点,不排除是港英当局交出政权之前捞了最后一把。如果美国在“9·11”之后,逐渐失去全球的向心力,其经济领导地位逐步下滑,甚至于失去领导地位,它肯定也会捞最后一把再下台。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如果有计划并购美国企业,应注意并购的时机与价格,要预防在大投机狂潮中买到最高点。

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杀伤力都还是有限的,但一旦美国在未来出现金融危机,其对全球的杀伤力必将非同小可,能够渡过这一劫的国家将成为2l世纪真正的经济强权。

全球可操控系统的雏形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其操控原理何在?这才是最大的关键,因为任何系统的背后都有它的运作原理,摸不清楚运作原理一旦系统操控失灵,就很难修复。

全球的可操控系统的运作原理,就在中国的燮理阴阳的哲学中,致中和是一门大学问。也许有人会认为天行阴阳是迷信,但是它背后所蕴藏的价值,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肤浅,实际上它是一门绝学。最不起眼的瓦砾中,可能埋藏着最耀眼的宝珠。

四、调控的艺术

调控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要讲求艺术,因此调控也要讲求艺术。调控的艺术主要从现象入手,再从现象中去发觉它的本质,本质在什么时候发生作用,就要进一步深入到本体。因此,调控的艺术在于把现象、本质、本体三者一以贯之,融会贯通。

在现象中有许多的数据出现,经济学是处理这些庞杂数据的一门学问,经济学建立许多原理来处理这些数据,但如何运用这些数据却分歧很大。不同的理论,不同的学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相反的结论,这些分歧的根源来自对于本质的认知不一,愈接近本质的人其结论愈正确。良好的理论是去追求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在现象发生时去替它找寻原因,因为替过去的现象找寻原因,只能充分解释过去,并不一定能准确预测未来。未来与过去的关系,并非完全是线性的因果关系,时常出现非线性关系,很难做线性推理。因此,从现象来预测未来,时常不灵光,只有从现象中去探寻事物的本质,才能预知未来的最可能变化,也只有从本质下手,才能大规模操作。否则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操作,将面临很大的风险。

从现象进入本质,才能对眼前的现象获得透视力。一旦掌握了本质,就等于预知它未来的趋势,预知将来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在质变的初期,其现象往往非常微小,不会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等到现象很显著时大家才注意到它,因此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察微知著。但并非所有的微小现象都会产生未来巨大的变化,只有跟本质有关联的微小现象才会产生未来巨大的变化,这时就会面临一个难题:如何抉择这些微小的现象或微弱的信号?真正的本质往往隐藏在事物内在的深处,不是用现象观察所能看出来的。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在复杂与混沌的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内在的惊人秩序,不过这内在秩序用肉眼很难看出来。过去的数据会出现分歧的结论,就是因为大家都看不出内在的本质,只好进行瞎子摸象。在本质的面前,绝大部分人都是瞎子,只能凭着感觉,摸到哪里就说到哪里。透视本质需要慧眼,而慧眼跟理论是两回事,理论只是工具,并不能带来慧眼,慧眼来自智慧而非来自现象,但一般人执著于现象之后,很容易蒙蔽自己的慧眼,因此本质也就看不出来。从肉眼提升到慧眼是一个很大的跃进,这个跃进跟理论的多少无关,而跟开悟有关。理论懂得多可能开悟比较方便,但并不保证理论能带来开悟,相反地,理论可能带来心灵的束缚,或者心智的执著,因为所有的理沦都有它的限制条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理论就自然失效。因此,执著于理论的人往往称为书呆子,只有晓得理论的限制条件并且与时俱进,才能正确使用理论。理论可以透视未来,那是因为其限制条件未发生变化时,一旦限制条件发生变化,理论失灵的初期还感觉不出来,等到感觉理论错误时,事物的演进可能已接近尾声。就像投资者在行情的初期都是半信半疑,等到行情接近头部时才恍然大悟,发现再不进场就赚不到钱,可是当时介入已是慢半拍,只有小钱可赚,如果小钱不赚,被前面行情养大了胃口,可能就会面临行情下跌的风险,所以绝大多数人往往买在行情最热的头部区而被套牢。从被套牢的现象来看,一般人发现事物的本质都在现象的末端而非在现象的初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发现本质并不困难,难在初期就发现它,只有在初期就发现本质才有可运作的足够空间和时间,才有获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