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习惯影响孩子一生
22435500000021

第21章 生活小细节,成长大问题(3)

父母的这些“良苦用心”其实非常不利于孩子财商的培养,只知道大手大脚、胡乱消费,却不懂得合理花钱、计划开支,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以后怎么能够经得起人生道路的风风雨雨,怎么能够很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竞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胡乱透支银行信用卡,非理性消费,结果导致自己无法还钱而被银行起诉上法庭。有的迫不得已而不得不向父母伸手要钱。这其实都是不会合理花钱造成的麻烦。

所以,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理智消费的习惯和孩子的财商。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孩子理财的方法和能力。财商高的孩子买东西,通常会东转转西看看,比比哪个是自己最需要的,然后再买。

而财商低的孩子很少会这样,他们往往看到自己喜欢的,会不加考虑地马上买下来,结果发现,买的东西其实并没什么用。

我记得我小时候花钱就没有计划,也不会节约。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妈妈为了限制我花钱的速度,就会约定我:每月给5元的零花钱。当然,妈妈在给我零用钱的时候,还和我约法三章:这每月5元的零用钱是固定的,就像“工资”一样,用完不能再要。如果是因为自己管理不善而丢失的铅笔、橡皮、书本等学习用品,或将他人的东西损坏,都应该用零用钱来做开支。

虽然和妈妈约法三章了,但习惯却不是那么容易改的。我照旧花钱大手大脚,毫不节制。有时候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一次就能把一个月的生活费都花光。因此,每月不到15号,我往往就囊中羞涩了。

每当这时,我都会请求妈妈把下个月的零用钱先支付给我。妈妈爱子心切,就容忍了我的行为。这样,我和妈妈的约定就剩下了形式,于是我花钱更加没有顾虑了。

但是有一次,我的经济状况又出现危机了,就伸手向妈妈预支下个月的零花钱,按照惯例,妈妈肯定会答应我的。谁知道,这次妈妈却没有给,只告诉我,自己想办法。

接下来的日子虽然很难过,可再难过也要过啊,我绞尽脑汁地节衣缩食、精打细算,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想不到的是,我也坚持到月底了!

从此以后,体验过吃苦受罪滋味的我,学会了有计划地花钱。以后每月的零花钱,我都能省下一些。这样,我就有了自己的小小的储蓄,那些攒下的钱不仅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做其他有意义的事。

许多专家也建议家长,与其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花钱请求,不如定期(半个月或一个月)支付孩子零用钱,这样定时定额地给孩子零用钱,便可以使他们主动学习如何有选择性地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逐渐知道量入为出,合理安排支出。

而有的家长不赞同让孩子接触钱,孩子要吃的、要玩的,全由家长准备好,认为这样做就可以使孩子思想上不受钱的影响,不会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其实这种做法反而会导致孩子从小缺乏合理的消费观念,等以后手中有钱了更容易出现盲目消费现象。所以,不妨大大方方地教育孩子合理花钱。

金钱代表着社会的物质财富,本身无所谓好坏。让孩子拥有一些零用钱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父母要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管理和使用手中的钱,从小学会合理花钱。如果父母本身在对待孩子花钱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那么,孩子乱花钱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中理财教育的缺失。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理财方式往往会跟随一个人的终生。理财能力是关乎人一生幸福快乐的一个重要能力。教育孩子懂得节约用钱,其目的不仅仅是对金钱的合理使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使孩子获得自立能力。

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合理开支,主要责任在父母身上,那么父母如何能改变自己的教育观点,纠正孩子乱花钱呢?

1.帮助孩子做开支计划

当父母把每月的零花钱交给孩子后,要监督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开支计划。买东西要有充足的理由,满足自己最恰当的需要。要让孩子清楚,什么东西是必要的,什么东西是次要的、急需的,要优先考虑。让孩子学会记账,钱是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但应该把每笔钱的支出记下来。父母月底可以看一下孩子的记账本,以监督孩子零用钱的支出,知道钱花在哪里,有哪些钱是不该花的。父母跟孩子讨论每月应该花多少钱,开销必须适度,在孩子的消费上以“吝啬”为宜,给零花钱应有限额。有结余是自己的,有超支父母不能填补。父母一旦发现孩子乱花钱,就扣除下月的零花钱以示惩罚。

2.和父母互换一下角色

父母可以和孩子互换一下角色。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当几天的“家庭财政部长”,这样,孩子当家懂得柴米油盐的琐事之贵,才会明白生活之艰难。不妨让孩子了解一下你的工作。这样孩子就会明白钱是怎么辛苦挣来的,又是怎么在父母手中合理地花费掉的。懂得赚钱的艰难,养成勤俭节约的品性;让孩子克制乱花钱,学会对自己的钱负责和合理使用。学会理财,这是孩子终生受益的处事能力。

3.鼓励孩子在家内“打工”

鼓励孩子做家务活,赚取零花钱,树立其自食其力的观念。这里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作为家务活来给予报酬,比如:好好吃饭,给1块钱;作业写得干净,给2元。要选择为他人服务的内容,比如:帮爸爸妈妈的卧室擦地板、打扫客厅等,以赚取“劳务费”。而孩子“打工”赚取零用钱,能体会生活的艰辛,懂得“不劳动者不得食”,从而迫使他们从小摒弃“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孩子靠劳动所得之钱,会更加珍惜,就不会随意乱花、挥霍,也不必总向父母伸手要钱。

4.让孩子学会储蓄

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积蓄长期存到银行,就是把钱安全地存放起来,并使之增值,到一定数目时,可以取出买大件物品或作旅游基金。这样有助于孩子养成储蓄、不乱花钱的习惯,体会积少成多的道理,体验存钱的益处,享受理财的乐趣。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花钱习惯,让孩子学会合理开支,这才是聪明的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六、尊重孩子的人格

当家长用讽刺的方式挖苦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你的孩子,即便不像你心中想象的那般优秀,但记住:性格比成就更重要!健康的格才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础。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他人。”

许多父母对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理解,那么小的孩子有什么人格?其实小孩子也渴望被尊重,怎么会没有人格呢?所以,认为孩子没有人格的父母,就不会尊重孩子的人格,也就不容易把孩子教好。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每次考试都不理想。妈妈每次考试过后,看到成绩单,就会让他站在墙角,大声呵斥。孩子吓得不敢大声呼气,泪流满面。而妈妈开始数落他的种种劣迹:

“早干什么去了!现在痛哭流涕有什么用?”

“白吃了几年饭了。”

“你简直就是个饭桶!”

……

当家长用这种讽刺挖苦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你的孩子,即便不像你心中想象的那般优秀,但记住:性格比成就更重要!健康的性格才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础。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受到尊重。挖苦、侮辱孩子,不是体罚却是“心罚”,是一种“语言暴力”和一种精神虐待。

当你不顾忌孩子的人格,开始要呵斥孩子时,不妨先读一下这个故事。

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他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来到熊窝,母熊安排他住宿,还拿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

翌日清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儿。”

母熊心里虽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吧。”

樵夫照她的话做了。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母熊,问她头上的伤好了没有。母熊说:“噢,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您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由此可见,语言伤害有时候超过肉体伤害,因为它刺伤的是心、是灵魂。虽然,每个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虽然还不太懂事,可他们也有情感、有委屈、有苦恼、有失望、有悲伤,做父母的应当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讥讽,大都是那些年轻父母在气急了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通常也是最不能让孩子,尤其是那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接受的。这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反而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不良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少儿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此时他们已能区分“好的我”和“不好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诸如家长对孩子频繁的啰嗦,居高临下的训斥,甚至拳脚相加的肉刑等种种错误做法,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语言暴力”绝不是小问题,绝非无关紧要,它对孩子的成长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遇事冷静、理智的家长,才能找到适当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要知道,孩子的自尊、灵性和宝贵的想象力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如果孩子被你骂皮了,什么都无所谓,弄到羞耻心荡然无存的地步,便很难教育了。因为人一旦丧失了最宝贵的羞耻心与尊严,便很难再有希望了,也再难有什么成就与作为。

家长一定要知道,为发泄自己的怒气随意说出的那些带刺的话、那些侮辱性的语言,会构成对孩子的精神威胁,会伤害他们的心灵,摧毁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勇气,其后果是断送了他们的前程。

家长的哪些行为容易伤害孩子的人格呢·家长不妨对照一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行为习惯。

1.高高在上,指挥一切

父母高高在上,一副威严的面孔,指挥孩子的一切:你必须好好念书,给我考大学;你必须给我上××班,不爱上也得上,没商量;你的前途,服从我的设计……这样指挥,已经把孩子当成一架“小机器”。

2.不许孩子发言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不顺眼,有事没事就训几句,最令人遗憾的是,不允许孩子解释,更不许孩子提出不同意见,否则就认为孩子是在顶撞自己。孩子只能说:“懂了”、“是”、“我改”。这样的话,孩子怎么能有尊严呢?

3.滥施惩罚,不顾后果

有的家长不仅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还对孩子滥用惩罚。有些家长对孩子经常采取身体上的惩罚。

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专制的家庭作风,不仅会造成孩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导致幼小心灵的创伤。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4.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成长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易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5.迫使孩子撒谎

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不良习惯。

6.滥用家庭暴力

一位母亲惊恐地说:“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个马扎朝我扔来,险些砸到我的头上。他还愤恨地说:‘走着瞧,等我长大了再跟你算账’。”

7.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

父母对孩子轻者责骂、重者体罚的管教方式,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孩子经常挨打,不仅易产生暴躁的性格,在行为上也易产生攻击性倾向。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和时,遇到某些不良刺激时,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8.家长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有个6岁的小男孩挨了父亲的痛打之后,指着父亲说:“你有什么本事?就会欺负小孩!打人是犯法的!”父母面对孩子焦虑、期盼、无奈、气愤的目光时,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发表看法,指责自己言行的不足,以培养其批判性和独立性的思维,而不要在孩子受伤的心灵深处再添加一道创伤。那样的结果,可能是连孩子都看不起你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首先,清除头脑中的“封建父母专制”余毒,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痛”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又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平等成员。父母与孩子,既有“领导”关系,又有“同志”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无知,认识可能片面、可能错误。父母了解了,才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其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是决不可信马由缰,走向极端。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的。面对孩子,父母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令自己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会失败。

总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不论孩子的大小,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这就是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性的话语去真诚而积极地评价孩子。

七、让孩子远离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样会很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觉得不需要再遵从老师的话,对老师的敬意也会逐渐减少。最后,受损失的还是孩子。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头天晚上睡得很晚,结果在数学老师讲课的时候,我睡着了。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还罚我站着听课。

那件事后,我从心里抵触数学老师,对他的课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上数学课时,都是应付差事。后来,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差,直到大学毕业了,我的数学成绩也远远不如其他科的成绩。

可见,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样会很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也会影响孩子会学习的态度,觉得不需要再遵从老师的话,对老师的敬意也会逐渐减少,最后,受损失的还是孩子。

在与中小学教师交往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很多教师都反映,现在不少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有的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有的还当面顶撞老师。在某一所学校里,甚至出现学生跑到讲台上打了老师几个耳光的事件。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抵触老师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蔓延之势。如果听任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无论是对整个的教育,还是对孩子自身的成长,都是危害无穷的。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有许多种:有的是为了反对老师的“专制”教育;有的是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满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有的是受到了老师冷淡和忽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