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犹太人智慧大全集
22434900000042

第42章 培养天才的沃土:犹太人的教育智慧(1)

(第一节)知识就是财富

犹太民族将知识当做他们最稳妥的财富,他们有着宗教般虔诚的求知精神,犹太民族能够耀眼于世界各个领域,不管是科技界、思想界、文化界、政界还是商界,就是造物主对他们求知精神的回报。

犹太人认为,知识就是财富,由此便产生了对知识这种财富近似贪婪的欲望。犹太人四处流浪,没有家园,居无定所,没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保障。他们所到之处,惟一的支撑就是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靠知识创造财富,从而用财富、金钱来为自己争得一条生路、一方生存发展的空间。物质财富随时都可能被偷走,但知识永远在身边,智慧永远相伴,而有智慧、有知识,就不怕没有财富。这正是犹太人流浪数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犹太人在流散四方的过程中或移居新的居住地后,能迅速地找到那些他们具有竞争优势的位置,从而站稳脚跟、恢复元气,进而兴旺发达起来,智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不只是仅次于敬神的一种美德,而且是敬神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宗教般虔诚的求知精神在商业文化中的渗透,内化为犹太人孜孜不倦、探索求实、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他们孜孜以求的在知识海洋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又对形成犹太人所特有的计划谋略与智慧发挥了文化滋养的作用。可以想像,一个目不识丁的人或知识缺乏者在世界舞台上根本不会有运筹帷幄的智慧。

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从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敬重,任何人都不难想像出教育的场所——学校会在犹太人生活中具有何等的地位。

在1919年,犹太人正同阿拉伯人处于日趋激烈的冲突之中,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便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奠基开工。此后连绵不绝愈演愈烈的冲突,并未能阻止这所大学在19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犹太人之所以特别重视学校的建设,除了他们具有那种“以知识为财富”的价值取向之外。更高层次上,还因为在他们看来,学校无异于一口保持犹太民族生命之水的活井。

伟大的拉比约哈南曾说过这样的话: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公元70年前后,占领犹太国的罗马人肆意破坏犹太会堂,图谋灭绝犹太人。面对犹太民族的空前浩劫,约哈南殚精竭虑,想出一个方案,但必须亲自去见包围着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统帅韦斯巴罗。

约哈南拉比假装生病要死,才得以出城见到罗马的司令官。他看着韦斯巴罗,沉着地说道:“我对阁下和皇帝怀有同样敬意。”

韦斯巴罗一听此话,认为侮辱了皇帝,做出要惩罚拉比的样子。约哈南拉比却以肯定地语气说:“阁下必定会成为下一位罗马皇帝。”

将军终于明白了拉比的话,很高兴地问拉比此来有何请求。

拉比回答道:“我只有一个愿望,给我一个能容纳大约10个拉比的学校,并永远不要破坏它。”

韦斯巴罗说:“好吧,我考虑考虑。”

不久以后,罗马的皇帝死了,韦斯巴罗当上了罗马皇帝。日后当耶路撒冷城破之日,他果然向士兵发布一条命令:“给犹太人留下一所学校!”

学校留下了,留下了学校里的几十个老年智者,维护了犹太人的知识和传统。战争结束后,犹太人的生活模式也由于这所学校而得以继续保存下来。

约哈南拉比以保留学校,这个犹太民族成员的塑造机构和犹太文化的复制机制为根本着眼点,无疑是一项极富历史感的举措。

一方面,犹太民族在异族统治者眼里,大多不是作为地理政治上的因素考虑,而是文化上的吞并对象。小小的犹太民族之所以反抗世界帝国罗马而起义,其直接起因不是民族的政治统治,而是异族的文化统治,亦即异族的文化支配和主宰——罗马人亵渎圣殿的残暴之举。

另一方面,犹太人区别于其他民族,首先不是在先天的种族特征上,而是在后天的文化内涵上。在一个犹太人的名称下,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至今作为犹太教大国的以色列向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开放大门,因为接受犹太教就是一个正统的犹太人。

为了达到这一文化目的,犹太人长期追求的,不仅仅是保留一所学校,而是力图把整个犹太生活的传统和犹太文化的精髓保留下来。从犹太民族两千多年来持之以恒、极少变易的民族节日,到甘愿被幽闭于“隔都”之内以保持最大的文化自由度,到复活希伯来语,所有这一切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犹太民族的这种独特追求,和这种独特追求中生成的独特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执着和维护!

(第二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没有学童的城市终将衰败。”

“有学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将是一个贫穷的家庭。”

孩子的童年将决定他的终生,这在犹太人中是一个至理明言,在现实中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也有人认为人的一生是很复杂的,人的一生漫长,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际遇与偶然性。如何将孩子打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所有父母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个人是天才还是庸才,究竟是取决于天赋还是教育?这是一个在许多民族中都存有争议的命题。但在犹太人中这个命题是没有争议的,他们认为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犹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儿时,并不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天赋也不算高,四岁才开始说话,在小学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曾要求他退学。而在他的家庭中,母亲对他的音乐熏陶和叔父对他进行的数学启蒙,培养了他杰出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有这样一种概念,认为:孩子成长得好,是因为天赋优良;孩子不成功,就怪罪于先天不足,而不是去追究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失职。

很多成功的教育事例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的越早越好。认为婴儿就如同一张白纸,不具备学习与接受教育的能力。出生不久的幼儿就如同一只小动物,主要是吃饱、长身体,而不是学习,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偏见。事实上,孩子从出生到三岁前,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学习时期,因为这一个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速度和方法最快最直接。

一位犹太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没什么两样,但因为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交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就算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假如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决定于自身禀赋的多少。

多数犹太教育家认为,婴儿在零至三岁之前的学习方式与长大后不同,前者是一种模式学习,即无意识学习,后者称之为主动学习,即有意识学习。了解这一点对开发孩子的潜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何塑造天才,如何发掘天才?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中,在我们的家庭中尽早挖掘出孩子的潜能。

生活中的天才是神秘的,事业上的天才似乎更为神秘,这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天才是怎样出现的。天才并不神秘,也不是可望不可及,而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只是后天的培养不当,潜能没有开发出来而已。

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力。它隐密地潜藏在人体内,表面上看不出来,这就是潜能,即我们所说的天才。

很多人说人都是有潜能的,但人的潜能并不是恒定的、永存的,而是有一个潜能递减规律。

很多犹太教育家都有这样的看法,一个人的事业、社会地位、婚姻和财富,并不取决于某种单一的因素,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成功,同样,智商不高的人不一定不能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智商低的人肯定不幸福、不快乐,智商高的人则比较自由与快乐,而智商的高低恰恰与早教有着极大的关系。

犹太母亲爱莎说:

“我的孩子出生还不到六周,我就自作主张让他看一些有颜色的东西,比如,我给他喂奶的奶瓶的颜色就各不相同,这与很多国家永远只用一种颜色的奶瓶是不一样的。我发现用不同颜色的奶瓶给孩子喂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这样孩子就会爱上某种颜色,当用他所喜欢颜色的奶瓶喂他奶时,他总是表现得很有食欲。两只粉嫩的小手总是试图要抱紧这只奶瓶。

当然,用他不喜欢的颜色奶瓶喂给他奶时,他是不开心的,他会不停地扭头,回避奶瓶嘴或吐出来,有时还会皱着眉头表示他的反抗。

除了奶瓶之外,我还给孩子买了红色的小鼓,用短绳把小鼓拴到他的手腕上,随着手的上下的摆动小鼓就会发出声音,孩子就会很高兴。

为了让孩子能够分辨同时记住这些颜色,我每周给他换一个其他颜色的小鼓。通过这种方式,在不多的时间里孩子就会记住绿色、红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在形状上就会对圆的、方的有一个不同的概念。

另一个犹太母亲海可·华丝格说:

“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可以让孩子拿一些贴有砂纸的纸片和其他光滑的物品,教给孩子粗糙、光滑等形容词。当然婴儿拿着这些东西时,总喜欢往嘴里送,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让他们记住大人不允许的东西是不能放进嘴中的。”

犹太母亲的建议:这里所要提到的给孩子买玩具,是要分年龄段的,年龄小的孩子给他的玩具应该是线条简单而色彩明快的那种。

这是一个犹太母亲教育孩子识别颜色的方法。这种办法很快就被大多数犹太母亲所接受。因为犹太人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她们总是在不断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了一种好的方法,她们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人。她们认为教育好孩子是每一个犹太母亲的责任,也是一个母亲所应承担的民族责任。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

犹太人很讲究教育的艺术,他们有句非常至理的名言:“要按孩子该走的路来充分地训练他。”

犹太人认为,一个孩子在学习《圣经》上有进步,而在《塔木德》上没有进步,那么就不能试图通过教他《塔木德》来推动他的进步。如果他看得懂《塔木德》,就不要逼他学《圣经》,要在他知道的事情上训练他。

在教育孩子时,拉比们认为,如果老师教的课学生不理解,那么,老师不应该大发脾气或对学生们发火,而应该反复重复课程,直到学生们完全理解并掌握为止。

在学习过程中,犹太人认为一个学生在听了好几遍课之后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他不应该在那些只听一两遍课就能掌握的同学面前感到羞愧。但是,这个学生的不理解只能是因为课程本身就难或者由于他们的智力不足。但如果学生在学习时粗心大意或者懒惰,那么老师就应该斥责他们,用责备的话羞辱他们,并由此而激励他们,这就是老师的责任。

拉比犹大在一次演讲中发现学生都睡着了,为了唤醒他们,他突然高声叫道:“一位埃及妇女一次生了6000个孩子!”一个学生,拉比伊施米尔·本·犹瑟一下子就从困倦中惊醒了,问:“谁能做出这种事啊?”

拉比大声说:“她就是约克白德,那是在她生摩西的时候,因为摩西就等于6000人。”

但是,老师不应强行给孩子们加重负担,因为指令只有在轻松愉悦地传达时才有效率,要给孩子们小小的奖励来让他们高兴。一个专心的学生会自己阅读,如果一个学生不专心,那么就把他安排在一个勤奋的学生旁边。一个老师应该在他的学生面前露出“破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们的才智,并探知学生们是否记住了他所教的东西。

为了在教学中让孩子认真听讲,教师可以用令人吃惊的声明来使他们振奋,并让他们保持警惕。

但犹太拉比认为,教育学生要常常把左手放开,而将右手更紧地抓住,不能像约书亚那样,把学生的双手都放开了。

有一次,约书亚从亚历山大到耶路撒冷,路上经过一个小酒店,酒店的主人对他异常尊重。

“这个aksania可真漂亮啊!”他说。

aksania的意思可以指小酒店,也可以指酒店老板,但是约书亚的意思是夸酒店。

“我的主人,她的眼睛太小了。”他的学生说道,他指的是酒店的老板娘。

“缺德的家伙!”约书亚叫道,“这就是你满脑袋所想的吗?”于是,约书亚吹起了牛角,将学生逐出门墙。牛角是在将学生逐出门墙的仪式上吹的。

可怜的学生多次来找老师,请求道:“收留我吧!”但约书亚拒绝见他。

一天,约书亚在祈祷时,这个学生又来了,拉比这次动了恻隐之心,想再将这个学生纳入门墙,于是他向这个学生打了个手势,让他等自己祈祷完毕。

但这个可怜的学生以为又被老师拒绝了,于是,他黯然离开了,转而崇拜起月神来。

犹太人认为,这是老师的失败,老师是不合格的老师。

教育投资是最有远见的投资

梅厄夫人说过:“对教育的投资是最有远见的投资。”

夏扎尔也曾说过:“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

伊扎克·纳冯则更直截了当地说:“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以色列历届领导人一直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看作一个关系到民族生存的根本问题。教育立国、科技立国是以色列从成立之日就追求的目标。他们认为,如果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建立一个模范的社会,以色列在战场上将处于军事劣势,在国际上将得不到尊重,也无法吸引众多的犹太人来定居。这样,以色列就无法生存下去。

以色列建国后,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

1949年以色列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这是这个国家最早制定的几个法律文件之一。1953年颁布了《国家教育法》,1969年颁布了《学校审查法》等等。这一系列法律的制定,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形成了以色列特色的教育制度。

以色列是个移民国家,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把世界各地的文化带到以色列,其中既有东方文化又有西方文化,既有传统农业文化也有现代工业文化。以色列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填平这些不同文化的鸿沟与差距。为此《国家教育法》明确规定:“以色列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国家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促进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之间的融合,清除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别,以形成一种新的犹太国民文化。”

以色列在教育方面投入了较高的经费。从20世纪70年代始,以色列教育经费始终高于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最高的1979-1980年度竟达8.8%。

以色列的教育投资之高,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正是因为有了较高的教育投资,以色列的教育才有了迅速发展的坚实基础,高昂的教育投资使以色列的教育结出了累累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