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在中世纪的西欧,犹太教徒的处境极为悲惨。在当时的欧洲,基督教会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为此他们竭力逼迫“异教徒”改变宗派。在“改宗或死亡”的威胁下,许多犹太人被迫改信基督教,但不少改宗者仍暗中信奉犹太教,不过一旦被查出,就会被异端裁判所隔离、驱逐或屠杀。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基督教徒甚至可以在街上任意杀死犹太教徒,而不受任何惩治。
从13世纪起,犹太人被迫大量迁徙到中欧和东欧各国。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犹太人在欧洲的处境才有了些许改变。日益加剧的迫害使犹太人越来越渴求脱离现实的欲望,从而使犹太教徒生存与维系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从19世纪以后,近代犹太教逐渐从观念上分为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三大派别:
正统派的主要代表是犹太教拉比参孙·拉菲尔·赫尔许及以色列·希尔德夏默,他们看到了现代科学文化的巨大能量与远大前途,于是大力主张把它们综合容纳进来。但同时,他们又坚持犹太教的信仰与传统,毫不犹豫地认为传统犹太教教义、条例不能更改,否则即为异端,教徒应对拉比法庭依据犹太律法所做的裁决惟命是从。
在正统派系内部,教徒按照犹太教规,规定自己开办学校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们从小接受犹太教的各种礼仪、戒律及经典,以免受异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侵蚀。无论安息日还是一切圣日,他们都严守教规不乘坐车辆,在会堂里也严守男女分坐的规定。
哈西迪派是正统派中一个神秘主义教派,他们坚持认为救世主弥赛亚自天而降是犹太人的惟一希望,反对搞各种形式的犹太复国主义。他们独善其身,很少与其他派别的犹太人交往,男子们蓄着大胡须、穿黑色外套、戴黑色宽沿帽,无论穿着举止都不允许有一丝马虎。
改革派正好与正统派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继承了犹太启蒙运动思想,主张消除任何使犹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使犹太人从孤立的阴影中走出来,融人世界民族之林。他们认为犹太人并非一个独立的民族,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仅仅限于共同信仰犹太教而已,所以犹太人不应当去追寻独特的犹太民族国家或独特的犹太文化。犹太教也仅仅是一种宗教而已,不应当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使人们的举手投足都受到教规的各种限制。
改革派的观念在东欧、德国的犹太人中毫无市场,但是在美国等一些较为宽容的移民国家则比较盛行。但是在二战中,纳粹残酷屠杀犹太人的血的教训,使温和的改革派们也转变态度,强硬地支持成立以色列国,使犹太人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容身的家园。
保守派教徒主张将犹太宗教与犹太文化、犹太民族主义融为一体,并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他们严守犹太教规和与饮食禁忌,但对于其他的律法与传统礼仪,则在原则上接受,在实际运用中颇为灵活。
保守教派的理论观点是:犹太教是一种不断演进的宗教文化。它并不简简单单是犹太人生活中的一个孤立的部分,而是既为宗教,又是文化,是犹太民族的主要标志。
犹太宗教与犹太民族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犹太人可通过民族主义之途,回归到犹太教信仰的怀抱之中,一个犹太民族家园将成为犹太教的精神中心,以及文化、宗教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没有历史语言和自身文学的民族只能算是一座吉普赛人大营。
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与这种迎合时代多元化不断进取的思想密切相关。
(第四节)圣殿凝聚民族魂
所罗门继承王位时,犹太民族正处于繁荣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太平盛世景象。四邻诸国如腓尼基、叙利亚争相与之建交,埃及国王还送来公主,以联姻方式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所罗门生活极为奢华,但是他并未忘记耶和华,他用7年时间为耶和华在首都耶路撒冷建造了一座极为雄伟壮丽的圣殿。
圣殿坐落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圣殿的中心是“至圣所”。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小房间,长宽各是30英尺,房里立着两个木雕天使,在其伸展的羽翼下,将安放神圣的约柜。
圣殿竣工之日,所罗门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他邀请犹太各界领袖会聚耶路撒冷,并亲自带领他们步行前往锡安山的基列耶琳迎取约柜。这个外形普通的木匣伴随犹太人漂泊了近600年,里面珍藏有传说当年耶和华在西奈山顶与摩西订约的“十诫”石板。
安放仪式十分庄严肃穆。所罗门身着紫罗袍,头戴金王冠,端坐殿中,身后站着500名手持金盾的王宫侍卫。身穿白袍的祭司、长老、贵族、奴仆、歌队、琴师和号手围聚在祭坛周围,殿中香烟缭绕,鼓号齐鸣。当祭司们肩抬“约柜”进入圣殿时,大殿内外顿时鸦雀无声,人们静心聆听国王的祈祷。
在至诚至圣的祈祷声中,约柜被安放在神秘而幽静的“至圣所”内。此后,每年只有大祭司有权在赎罪日那天走近圣灵一次,将牛血洒在地上,以示赎罪后,即行退出。饰以香花及其他图案的包金大门终年紧闭,只有肃穆的雕像伸展着翅膀守卫着约柜。
约柜安置完毕后,圣殿内云雾弥漫,突然一团火焰从天而降,烧着了坛上的祭品,这似乎预示了犹太教的繁盛,也预示了犹太人以后的多灾多难,同时也点燃了犹太民族对于心中圣殿坚定而又诚挚的信仰之火。
这场盛大的欢庆活动一直持续了两个星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杀牛宰羊,大肆庆贺。
圣殿的建成轰动了四邻各国,来圣殿觐观者络绎不绝。耶路撒冷成了人人向往的圣地,犹太之王声名远扬。犹太教得以广泛传播,主神耶和华的形象和威力大大增强,逐渐上升为各地犹太民族的保护神。
圣殿的建造成功,在以后的岁月中,筑起了犹太人宗教信仰的圣所,使他们身有所往,心有所归。无论征途如何坎坷,人生如何多舛,心中的圣殿永远不倒。
所罗门建造圣殿的举措,正是犹太人智慧迸发的举动,它的意义远不是一座锡安山上的建筑。而是透过时空,透过灵魂,集聚犹太民族心与灵一致的归宿。
敬神者敬人
犹太人认为若想测知一个人是否真正敬爱神,只要看他是否爱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这是因为,在犹太人眼中,神创造人时,本来就是希望人能与盘踞在自己心中的邪恶作战。有些人和邪恶搏斗的结果是敬爱神、远离邪恶,但也有些人在这种苛刻而激烈的作战中,一败涂地,成为邪恶的奴隶。
而敬爱神,远离邪恶,就会善待朋友,爱护朋友。一个人如果成为了邪恶的奴隶,他就会对朋友都没有好心。
犹太人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国家连年战争,因为要征兵、运粮,所以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痛苦。这时前线却又传来失利的消息,国王听了非常生气,他不但解除了将军的职务,而且还把他驱逐出境,另派一位将军接掌军队。
国王怀疑第一个将军有卖国的行为,他很想知道这个将军到底是热爱国家还是憎恨祖国,想了很久以后,他终于找到一把可以用来测知将军忠诚与否的尺子。
国王的主意是:“假如我所怀疑的人忠心庆贺继任者的胜利,他一定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反之,如果他对继任者有扯后腿的言语或行动的话,那毫无疑问他一定是个卖国贼,到时我非定他的罪不可。”
这则小故事,并不单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而是告诉人们什么是普遍的人性爱。
犹太人认为,计量人的价值时,可以看此人是否衷心庆贺邻人的幸福为标准。当自己充满幸福感时,假如有个邻人来共享他的喜悦,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同时,作为一位敬爱神的人,应该是爱别人的。
正因为这样,犹太人在艰难困苦中,总有许多朋友,在潦倒和绝望时,友情的力量常使他们燃起希望之火。
把别人的喜悦,当做自己的喜悦,而且也决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是犹太人敬神爱人的体现,也是他们杰出的处世智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