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犹太人智慧大全集
22434900000033

第33章 在现实与利益中寻找幸福:犹太人的处世智慧(1)

(第一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一次,安东尼皇帝派使者到朱丹·哈·尼撒拉比那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帝国的国库快要空了,你能给我一个补充国库的建议吗?”

朱丹拉比没有回答一句话,他把使者带到了他的菜园,然后安静地干起活来。他把大的甘蓝拔掉,种上小甘蓝,对甜菜和萝卜也是这样。

看到朱丹拉比无意回答问题,使者对他说,“请给我个回信。”

“你什么都不需要。”

于是,使者返回到安东尼那里。

“朱丹拉比给我回信了吗?”

“没有。”

“他给你说什么了吗?”

“也没有。”

“那他做了什么?”

“他只是把我领到他的菜园里,然后他把那些大蔬菜拔掉,种上小的。”

“那我明白他的建议是什么了!”皇帝兴奋地说。

于是,他立刻遣散了他所有的官员和税收大臣,换成少量的有能力、诚实的人。不久,国库就得到了补充。

犹太人运用这个故事说明国王要补充国库时,应该去想办法,而不能以不利的条件去强迫百姓去多缴税。不去强迫别人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是犹太人的处世方法之一。在现实生活中,犹太人更反对以不利条件去强迫别人。

对于以不利条件去强迫别人,犹太人又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天,拉比在路上碰到两个正在争辩的男孩。

两个男孩面红耳赤地争论到底谁的个子高,吵来吵去,还是没有结果。后来,其中一个男孩强迫另一个男孩站在水缸里,而他自己站在缸沿上。他终于证实了自己较高。

拉比看到这一情形,悲伤地对自己的弟子说:“是否世上的人都常常这么做呢?为了证实别人劣于自己,就强迫别人下水缸。如果别人不愿意下去,他们就会自己爬到高处,以显示自己优于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种种欺骗事件屡见不鲜,但是,犹太人认为坏事掩不住别人的耳目,终有一天人们会发现事情的真相。即使有人能幸运地瞒过别人,但是做了坏事之后,他的心里一定会觉得很不舒畅,而时时怀着恐惧之心。因此,以不利条件强迫他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犹太人在和别人进行竞争时,总是站在同等公平的立场上,而不是以不利的条件去强迫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微粒子”

在犹太人看来,每一种金属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子”组成,它们遵循一定的法则不停地从事忙忙碌碌的运动。因此,犹太人认为金属也是活的。

用力挤压一块儿金属,隔一段时间后把手放开,从外表上看,这块金属也许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是这块金属的内部一定有过很剧烈的变化。

因此,一种东西和另一种东西接触时,一定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同样道理,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接触时,一定也会产生出同一种现象——甲的一部分进入乙的心中,乙的一部分进入甲的心中,但两者都毫无察觉。分开后,也许连对方的面孔和名字都已忘记,但是两个人的内部却已经起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先前的人了。丑恶和善良都可能潜移默化地进入人的内心深处。

犹太人对于交友是非常慎重的,时时小心、处处提防。每当他们遇到一个人时,他们都会思索一个问题:应该花多少时间接触那个人?又该沾上多少他的习性呢?

但是,犹太人又认为没有朋友的人就如同失去手臂一样。因此,他们把朋友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像面包一样的朋友,这种朋友是经常需要的;第二种是像菜一样的朋友,这种朋友是偶尔需要的;最后一种是像病毒一样的朋友,这种朋友应尽量避开。

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长或独自堕落,所以在犹太人看来,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朋友是人生中一件很重要的事。

正如犹太格言所说:“走进香水店,就是什么都不买,也会沾上芳香的气味。”

幽默中的力量

犹太人把幽默当做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在希伯来语中,智慧被称为“赫夫玛”,幽默也被称为“赫夫玛”,而幽默正好成为了犹太民族苦中作乐的生存和处世智慧。

在犹太人眼中,幽默是只有强者才能拥有的特权,因此他们很重视幽默。因为幽默是人所具备的力量中最强大者。

犹太人常说:“笑是百药中最佳的良药之一。”

因为“笑”能在痛苦时安慰他们的内心,能使快乐的犹太人更加充满活力,可是,犹太人认为笑所隐藏的力量绝不仅此。只要更重视笑,它就会成为人类所有与生俱来的能力中,最强而有力的一种武器。犹太人认为幽默就是要使人笑起来。

尽管犹太人有着苦难的历史经历,但他们对生活一直充满坚定的信念,否则他们的民族就不可能经受住那么多折磨而幸存下来,事实上也正是苦难造就了犹太人不可动摇的乐观精神。

欢乐和笑声是犹太人生活中必备的良药,这使他们总能保持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犹太人来说,生活的压力太大了,他们无法用泪水和无休止的呻吟来化解它。迫害、痛苦和他们在潮湿的“贫民监狱”里的贫困生活,都不能阻止他们的欢笑。

但是,犹太人的笑声不是一般的无聊取乐,也不仅仅是消遣,而是对严酷生活的一种顽强而具有反抗性的回答。因而在犹太人的幽默里存在一种独特的智慧,它不仅仅是一种对生活的尖锐批评,还是一种能帮助他们缓解痛苦,有效地调节、娱乐身心的好办法。

这令人愉悦的幽默,有人把它叫做“犹太风趣”。

很多犹太传说和民间故事都包含着深深的悲剧幽默情调,就像许多犹太民歌一样,它们的旋律中总是回荡着挥之不去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却没堕落为绝望或是自怜自叹,他们总是在净化之中保持着尊严,在坚定的信念中使痛苦也变得高贵,即使是在失败中他们也因为拥有正义而获得道义上的胜利。

犹太人性格中的“幽默”,是与他们乐观的精神以及向逆境挑战的勇气联系在一起的。

犹太人认为,幽默是人们所能拥有的最强大的力量,它能使人放松心情。因此,每逢尴尬的场面,犹太人总喜欢借助笑话、幽默使气氛、场面活跃起来。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幽默都是成功的,有些幽默反而会使局面更加难堪。但是,犹太人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他们看重的是个人的心态,而不计较效果。因此,犹太人说:“只要是幽默就能使人放松心情,而惟有贤者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永远保持着宽松的心清。”

犹太人认为只有那些强人,那些不屈不挠的人,才能在危机之中,瞬间离开自己所处的境地,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自己、幽默自己。在犹太人眼里,幽默既代表了强人的韧性,也代表了强人的胆量。

给自己找一个朋友

犹太人认为,人需要有朋友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学习《圣经》,一起学习《塔木德》……给自己找个朋友,对他倾诉心底所有的秘密——关于《圣经》和世俗生活的秘密。

画圈者豪厄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帝国早期。他不但是一位着名的学者,还被认为是魔法师,尤其擅长求雨。他的绰号“画圈者”大概来自他求雨时最壮观的技艺表演:他在地上画一个圈,和他的祈祷者一起站进去,雨不多不少正好满足庄稼的需要。当雨下够了,他就再次祈祷,然后雨就停了。

在路上走的时候,画圈者豪厄看到有个老人在栽豆荚树。他问那人需要多长时间这棵树才能结果子,那人回答说要70年。

豪厄坐下来吃东西,觉得昏昏欲睡,他躺下睡着了。在越睡越沉的时候,他周围的石头升起把他遮在里面,这样从外面就看不见他,他一口气睡了70年。

醒来的时候,他看见有个人正在摘树上的果子。

“你是栽这棵树的人吗?”豪厄问。

“不,我是他的孙子。”那人说。

“很显然,我睡了70年!”豪厄惊讶地叫起来。

然后他注意到自己的那头驴子已经繁殖成了一群,在田野里徜佯。

豪厄回到原本自己生活的地方。

“画圈者豪厄的儿子还活着吗?”他问那儿的人。

“他的儿子不在了,”人们说,“不过他的孙子还活着呢!”

“我是画圈者豪厄。”他说,但是没人相信他。

豪厄离开家,来到他学习的地方,看到很多学者正在一起学习。

“法律对于我们就像在画圈者豪厄的时代一样清楚,”他听见学者说,“因为不论什么时候,豪厄来到学习的地方,他总能澄清学者们阅读文本时遇到的问题。”

“我是豪厄。”他兴奋地对他们大声说。

但是学者们不相信他,他们也不愿意表示对他的敬意。

豪厄受到深深的伤害,他祈求死去。他的祈祷得到回应,他死了。

从这个悲剧可知,友谊犹如生命的阳光,缺少友谊,不如死去。犹太先贤对此认为,要么和朋友在一起,要么死去。

在犹太人看来,朋友比世上所有的钱都珍贵。为了朋友,可以牺牲生命。

有两个亲密的朋友,因为战争被分开而生活在不同的王国。

有一次,其中的一个去看望另一个,因为他来自敌对国,所以被当做间谍囚禁起来,判了死刑。

再多的恳求也救不了他的命,所以他乞求国王发一次善心。“陛下,”他说,“你让我回自己的国家呆一个月料理好后事,这样我死了以后我的家庭还能得到照顾,月底我就回来接受死刑。”

“我怎么能相信你还会回来?”国王说,“你给我什么保证?”

“我的朋友可以保证,”这个人说,“如果我不回来,他可以替我死。”

国王把这个人的朋友带来,惊讶地发现他的朋友对这个条件表示同意。

到了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太阳落下去,那人还没有回来,国王下令把他的朋友处死。就在刀即将落下的时候,那个人飞快地赶回来了,把刀搁在自己的脖子上,可是他的朋友阻止了他。

“让我替你死吧!”他请求道。

国王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下令把刀拿开,两个人都得到了宽恕。

“既然你们有这么深的爱和友谊,”他说,“我恳求你们让我也加入进来吧。”从那一天起,他们都成了国王的朋友。

为自己找一个朋友,生命会多份精彩。忠诚的朋友是可靠的避难所,如果谁找到这样的朋友,就好比发现了宝藏。

慎独自律的精神

犹太民族弘扬“慎独精神”,即可贵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精神。他们总是去问自己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应该做什么,却很少要求别人该怎样做。但这绝不意味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绝不提倡“独善其身”式的“隐士”,而是教导人们要同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

有个拉比,行为高洁,为人亲切而仁慈,对神虔诚,做事审慎,因此他理所当然地成为受人景仰爱戴的人。

过了80岁后的某一天,他的身体突然一下子开始变得虚弱了,并很快地衰老下去,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经临近,便把所有的弟子叫到床边。

弟子到齐了之后,拉比却开始哭泣,弟子十分奇怪,便问道:

“老师,您为什么要哭呢?难道您有忘记读书的一天吗?有过因为疏忽而漏教学生的一天吗?有过没有行善的一天吗?您是这个国家中最受尊敬的人,最笃敬神的人,照理说老师您没有任何哭的理由才是!”

拉比却说:“正是因为像你们说的这样,我才哭啊!我刚刚问了自己:你读书了?你向神祈祷了?你是否行善?你是否做了正当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我都可以做肯定的回答。但当我问自己,你是否参加了一般人的生活时,我却只能回答:没有。所以我才哭了。”

这则犹太故事除希望人们凡事从我做起,时刻自我反省,慎独自律,同时也在劝说一些不在集体活动中露面的人,以使他们一起“参加一般人的生活”。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一般人的生活”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衣食住行,也不是指常人的其他感性生活,而是特指犹太民族的集体生活。

可见,犹太人这种以自我为基点的“慎独自律”的处世观念,并不是与集体,或者说其他个体相脱离。犹太人“慎独自律”一方面在于提升了自己,另一方面却又影响感化了别人,这比单纯的要求别人要强得多。

正如在犹太复国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犹太人不论贫富、地位高低,一律为了心中的以色列建国而积极努力,他们从没有想过要求别人为重建国家而做些什么,而只是想着我能为祖国的重建做些什么。正是这种先从自己做起的理念和精神,升华了犹太民族的集体感和凝聚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四散各地的情况下紧密相连,并最终促成了以色列的再生。

(第二节)由心来操纵舌头

犹太人认为:“假如你想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就应该从鼻子里充分吸进新鲜空气,而始终关闭你的嘴巴。”因此,犹太人总是尊敬那些懂得倾听艺术的人,而讨厌那些只是喋喋不休地的人。

有一个犹太女人很喜欢东家长、西家短地道别人是非。

多嘴本来是女人的天性,但是她却太过火了,以至于连平常饶舌的三姑六婆们也都无法忍受,终于有一天大家一起到拉比那里去控诉她的行为。

拉比仔细倾听每一个女人的控诉之后,便要这些女人们先回去。然后拉比差人去找那个多嘴的女人来。

“你为什么无中生有,对邻居太太们论头品足?”

多嘴的女人笑着回答说:“我并没有杜撰什么故事啊!也许我有一点夸张事实的习惯,不过我说的不是很接近事实吗?我只是把事实稍微修饰一下,使它更有声有色而已。但是或许我真的太多嘴了,连我丈夫都这么说呢。”

“你已经承认你的话太多了,好吧!让我们来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呢?”拉比想了一会儿,走出房间,然后拿回一个大袋子,他对女人说:“你把这个袋子拿去,到了广场之后,就打开袋子。之后,你便要掉过头来,把东西收齐以后,再回到广场上去。”

女人接过这个袋子,觉得很轻,她很纳闷,非常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于是加快脚步走到广场去,到了广场之后,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然是一大堆羽毛。

那是一个万里无云的日子,微风轻吹,令人觉得非常舒服。女人照着拉比的吩咐,一面走,一面把羽毛摆在路边,当她走进家门时,袋子刚好空了。然后她又提着袋子,一边捡,一边回广场。

可是,凉爽的秋风却吹散了羽毛,以致所剩寥寥无几。女人只好回到拉比那里,她向拉比说,一切都照拉比的吩咐去做了,但是,却只能收回几根羽毛。

“我想也是的。”拉比说,“所有的马路新闻,都像是大袋子里的羽毛一样,一旦从嘴里溜出去,就永无收回的希望。”

于是,拉比用机智矫正了这个女人的坏习惯。

犹太人认为,长舌远比三只手更令人头痛,假话传久了就会变成恶言,谣言足以离间亲近的朋友。因此,不要用嘴巴去发现看不见的东西。

同时,拉比们还告诫人们说:“遇到鬼的时候,你一定会拔腿就跑。同样的,遇到马路消息时,你也要快速地逃。”

犹太人认为,当所有人都不在背后道人长短时,一切纠纷的火焰就会熄灭。因此,犹太民族很讨厌多嘴的长舌妇,他们对谣言更是深恶痛绝。可以说,犹太人是一个寡言的民族。

犹太人相信善于听话的人,是聪明人;而喜欢表现自我、喋喋不休的人,通常都是些傻瓜。所以犹太人有一句俗话这样说:“当傻瓜高声大笑时,聪明人只会微微一笑。”

犹太人还认为,把沉默教给自己的舌头,这在人生中有很大的好处。为此,《塔木德》告诫犹太人要“如同对待珍宝一样,慎重地使用自己的舌头”。

犹太人认为舌头好似利剑,必须小心使用,否则不但会伤害别人,还会伤到自己。因此,犹太人学着古时的剑圣——除了真正需要外,绝对不拔剑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