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享受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
犹太人认为,生活中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让自己享受生活中的快乐。犹太先知们鼓励人们从拥有的一切事物中寻找幸福美好的生活。
《传道书》中是这样赞美美好生活的:
“美丽、力量、财富、荣誉、智慧、年老、成熟和孩子气都是正当的,而且这就是世界。去吧,高高兴兴地吃面包,快快乐乐地喝酒,你的行为早已得到了上帝的恩准。把你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头上永远不要缺了香油。和你钟情的女人共浴爱河吧,一生中飞驰而过的岁月都是在阳光下赋予你的——你所有飞驰而过的岁月。仅仅为此,凭着你在阳光下所获得的权利,你可以尽情发掘生活。
“不管什么,只要在你权利许可的范围内,你就用最大的力量去做。因为在你即将进入的未来世界里,没有行动,没有思想,没有学问,没有智慧。
“即使一个人已经活了很久,也要让他尽情享受,要记得将来黑暗的日子会多么漫长。那惟一的将来是一片虚空!”
犹太人认为,世间除了快乐之外,还有罪恶跟在后面,因此人们应防止过度贪婪。
比如,当一个人习惯了大吃大喝,一旦吃不上、喝不上了,他就会感到失望,他就会卷入最辛苦的事务,为了钱财奔波,只为了保有他已经用惯了的餐桌。这引发了狡诈和贪婪,随之而出的是伪誓和其他一切随之而来的罪恶……然而,如果他不受到快乐的引诱,他就不会堕入这些罪恶的深渊。
正如《塔木德》所言:
“肉越多,蛆越多。
财产越多,忧虑越多。
妻子越多,魔法越多。
婢女越多,不贞越多。
男仆越多,抢劫越多……”
一个人在杜绝贪婪、罪恶的前提下,可以力所能及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这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权利。
犹太人这种把自我满足和自我约束给合起来的生活方式正是其伟大高明之处。
人有两个生命
《塔木德》上记载:超越别人,不能算真正的超越,超越从前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超越。在犹太人看来,人有两个生命:一是父母给的,二是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的实质。赋予自己生命的实质,只能依靠创造力。而旧有习性却束缚创造力,要获取创造力只能自己凭意志和毅力超越这种旧有习性。
道理很简单,如果勤劳自勉,借以超越自己,那么总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超越别人。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内在动力,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进,而不因为一时的懈怠或者暂时的成功而失去继续努力向前的动力。
若想超越自我,就要打破现有的状态,敢于向未知的领域挺进,具有冒险精神。正如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人必须经常思考新事物,否则和机器没什么两样。”
犹太人认为,超越自己的事情一天都不能放松,尽量地学些不同的事物,将它们组合起来,才会有新的智慧和洞察力产生,这些不同的事物相互影响之后,往往会有许多新的见解。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只是有些人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把它发挥了出来。更多的人则因为懈怠让这种才能荒废掉了。
食品大王保罗·纽曼的故事,更能说明犹太人如何打破旧有的生活状态。纽曼是美国着名的影星,他有杰出的表演才能和先天的强健体魄,他是银幕上的男性偶像。他饰演了许多影片,如1956年的《上帝喜欢我》,1958年的《漫长的夏日》,1960年的《在阳台上》,1961年《骗》等,均获观众的好评。他曾5次被提名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到1987年他60岁,终于在第6次提名时,荣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圆了自己40年的梦。此外,他还是一个出色的导演。他在电影上的成就,为他赢得了声誉和财富,他成了一位富有的艺术家。
保罗·纽曼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商人,母亲喜欢音乐、艺术。纽曼大学毕业后,留在父亲的商店工作,他也喜欢表演。本来做一个老板,做一个犹太商人,他也可以成功,可他不满足于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意。于是,在不解和怀疑的目光中,他毅然卖掉了杂货店,一心一意投身到了演艺界。1987年,他因在《金钱本色》中的成功表演而获奥斯卡奖。保罗·纽曼从商人到艺人的跨越,使其在新的领域内赢得了更大的成功,也发掘了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赋。
但是,保罗·纽曼的超越永远没有完结。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接触到了一种新的食品。这种新玩意儿是拌面条用的酱汁,味道非常好。曾经作为商人的纽曼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于是他与朋友合作,投资数十万美元开发这种食品,并成立了“保罗·纽曼食品公司”,就这样,他又开始了从艺人到企业家的超越。最后,他被誉为美国的“食品大王”。
保罗·纽曼从商人到演员直到天皇巨星,再从天皇巨星到企业家最终食品大王,他的人生之路告诉人们,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让自己在新的生活和环境中去迎接挑战,才能保持住生命不灭的创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
知足者常乐
生活为一切而存在,为世间的每一种经历而存在。
《塔木德》中说:
有颠覆之时,有建设之时;
有哭泣之时,有欢笑之时;
有哀号之时,有舞蹈之时;
有扔石之时,有收石之时;
有拥抱之时,有分离之时;
有寻获之时,有失落之时;
有保存之时,有丢弃之时;
有降生之时,有死亡之时;
有播种之时,有收割之时;
有杀戮之时,有救助之时;
有撕裂之时,有缝合之时;
有沉默之时,有言笑之时;
有爱恋之时,有憎恨之时;
有战争之时,有和平之时。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莫因所获渺小而放弃,要知足长乐。在生活中为了保持平衡,应在更加广阔背景下接受自我的位置。
正如犹太传说中的先贤和智者阿卡马雅·本·玛哈拉雷尔所说:
“人正如来自母亲的子宫,终究还要离开,和来的时候一样赤条条。”
这好比一只狐狸,发现了一座葡萄园,到处围着篱笆,只有一个很小的洞口。
它试图进去,可是进不去。
它该怎么办?
它3天没有吃东西,变得瘦骨嶙峋,然后从洞里钻了进去。
它在葡萄园里大吃起来,变得肥胖了。
想离开的时候,它没法钻出那个洞。所以它又饿了3天,直到又变得瘦骨嶙峋。
然后它出去了。
走的时候,它回头看看这个地方,说:
“唉,葡萄园啊,葡萄园啊,你多么美,你的果子多么好吃,你的一切都值得赞美。可是你给了我什么享受呢?谁进去了,都得离开。”
对任何一个世界来说,也都会是这样,就像一个结婚礼堂。
一个男人走到华沙的小酒馆,晚上,他听到音乐和跳舞的声音从隔壁的房子里传来。
“他们一定是在庆祝婚礼。”他想。
但是第二天晚上,他又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第3天晚上还是这样。
“一户人家怎么能有这么多的婚礼呢?”这个人问酒馆主人。
“那个房子是一个结婚礼堂,”酒馆主人说,“今天有人在那里举行婚礼,明天还会有别人。”
“对于世界来说也是这样,”一个哈西德派拉比说,“人们总是在享受,不过有时候是这些人,有时候是另外一些人,没有谁是永远快乐的。”
一条落入网中的小鱼对渔夫说:“我太小了,不值得你一吃。或煮或煎,我都不能保佑你的灵魂。你把我放了,让我再长长,满两年以后我一定来让你吃。到那时候,你就会在老地方找到我,发现我大多了,比从前胖了7倍。那时,如果你把我煮在水里,你全家一定像过节一样开心,那么我就能永远拥有你的心了。”
渔夫回答说:“与其将一个巨兽让我的邻居们管制一年,还不如有条小鱼就抓在我自己的手中。”
每个城市都知道这个寓言,每个人都能说出故事的含义:
别人手里一堆堆的希望也比不上你自己手中把握着的小小满足。
在篱笆上蹦蹦跳跳的两只鸟,还比不上关在笼子里面的一只鸟。
抓住好东西,无论它多么微不足道,伸手把它捉住,不要让它溜掉。
(第二节)为了生活而勇敢
自从犹太民族诞生,灾难和痛苦便紧紧地追随着犹太人的脚步。在充满忧患的犹太民族历史中,每个犹太人心中都潜藏着一份浓得无法化解的忧患意识。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塑造了犹太民族不可动摇的信念,他们相信明天,相信努力奋斗会带来光明的结局。
犹太民族具有罕见的向逆境挑战的勇气和毅力,这既是这个民族的独特性格,也是使其生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
犹太人喜欢对自己说:我们必须勇敢,并且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优良的素质;活下去,要生存,要认识自己,要行动;我们最大的敌人便是恐怖、谨慎、懦弱和胆怯。
这种生存意志正是犹太人苦难人生中生生不息、进取不断的智慧之源。
犹太女作家戈迪默无疑是犹太民族的骄傲,她是25年来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作家(1991),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的第7位女性获奖者。然而,这份荣誉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的,这当中,她多次面临困厄与失败,但她从不沉沦,毫不气馁。
1991年10月3日,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于南非犹太女作家戈迪默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这一天,她获得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块文学金牌勾起她一段难忘的回忆……
戈迪默于1923年11月20日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小镇——斯普林斯村。犹太移民的后裔,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珠宝商,富裕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小戈迪默无限的憧憬和遐想。
6岁那年,她抚摸和凝视着自己纤细而柔软的躯体,做起了当一位芭蕾舞演员的梦,她从剧院里得知,舞蹈生涯最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人的修养和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她追求的事业。于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星期六,她报名加入了小芭蕾剧团的行列。但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大活动量的舞蹈并不适应,时不时一些小病小灾纠缠着她,让她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小戈迪默被迫放弃了对这项事业的追求。
遗憾之余,这位倔强的女性暗暗发誓:条条大道通罗马,她终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然而,命运不但没有赐福给她,反而把她逼上越发痛苦的深渊。
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了学校,中断了童年时的学业,很多夜晚,她常常流着无奈的泪盼着天明,她只好终日坐在床上与书为伴了。一个明媚的夏日,心烦意乱又十分孤独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从车水马龙的街面上获取一点快乐。突然,她被一块不大不小的木牌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开:“斯普林斯图书馆!”早已将课本读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过于书。
此后,她一头扎进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图书馆下班铃响了,她却一头钻在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确实锁上了。她才钻出来,在这自由自在的王国里,她尽情而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无数个日夜,使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笔,一股股似喷泉一样的情感流淌在了白纸上。那年,她刚刚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头。出人意料的是,15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
然而,谁也不知道小说竟出自一位未成年少女之手。
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
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内涵,轰动了当时的文坛。戏剧界、文学界几乎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内丁·戈迪默。
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戈迪默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漫长的创作生涯,她相继写出10部长篇小说和200篇短篇小说。多产伴着上等的质量使她连连获奖:1961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迹》获英国史密斯奖;1974年,她又获得了英国的文学奖。
创作上的黄金季节,使戈迪默越发勤奋刻苦。她说:“我要用心浸泡笔端,讴歌黑人的生活。”满腔的热忱很快就得到回报。
她的《对体面的追求》一出版,就成为成名之作,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注意。
接着,她创作的《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宾》等佳作,轻而易举地打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角逐圈。然而,就在她春风得意,乘风扬帆之时,一个浪头伴一个旋涡使她又几经挫折——瑞典文学院几次将她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每次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以偿。
面对打击,这位弱女性有所失望。她曾在自己的着作扉页上,庄重地写下:“内丁·戈迪默,诺贝尔文学奖。”然后在括号内写上“失败”两字。然而,暂时的失败并没影响她对事业的追求,她一刻也没放松文学创作。终于,她从荆棘中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
请教的学问
犹太人如果有什么不知道的事情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向别人请教,但具体向谁请教却有自己的观点:
不要去请教怀疑你的人,或把你的想法告诉他;
不要向女人问她的对手,或向懦夫问战争;
不要向商人问合同,或向买主问交易;
不要向吝啬鬼问感激,或向硬心肠的人问善行;
不要向游手好闲的人问任何工作的事情;
不要向一个散漫的人问完成工作;
不要向懒惰的仆人问严格的任务。
尽管犹太人不害怕向他人请教,但是也要听从自己头脑的判断,因头脑是人们最可信赖的顾问。有时候头脑比高塔顶上7个看守人能告诉你更多的东西。
在犹太人看来,向别人请教并不代表自己无知,只是为了更好地解答疑难。因为一个人根本不可能精通一切。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有一只金杯,就去找金匠,我并不感到羞愧。对其他的东西也一样,如果需要的话,我就去找上帝赐予特殊技能的人们。
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并懂得请教的学问是犹太人生活之中的高明之处。
承认自己是弱者
犹太民族对于自己弱小的承认,是建立在上帝是最强大和最有权威的基础之上的。在他们的心中,因为上帝的全能,所以人类是弱小的。
因为人的弱小,所以犹太人认为人会犯错、犯“罪”。
犹太教中没有基督教的“原罪”观念,也并不认为肉体是肮脏的东西。犹太教将罪细分为56种,而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对神的罪,另一类是对人的罪。
对神的罪必须请神原谅,犹太人认为,不必经过拉比的介绍,而要直接在神前忏悔即可。同样的,对人的罪也要直接去向对方请求宽恕,即承认自己的错或“罪”,公开承认自己人性的不完美和弱小,请人谅恕。
“赎罪日”是犹太教的一个重大节日。其实,这一节日在本质上是犹太人承认人性脆弱的一种体现。
在这天,犹太人都要绝食,终日祈祷忏悔。他们汇集在犹太教堂里,由3个长老朗读《犹太教则》,并由代表们向神请求说:“神啊!请原谅我们。”
长老们绝不会说:“请原谅我。”
代表们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犹太人认为人是弱小的,每个人对“罪”都有连带的责任。因此一人有罪,众人担才能负担得起。
勇于承认自己的弱小,犹太民族中才没有凯撒和拿破仑,也正因为敢于承认自己的弱小,犹太民族中才涌现出爱因斯坦、弗兰克、尼尔斯·波尔、奥本海默、弗洛姆、马克思、毕加索、拉斐尔、海涅等等各个领域的巨匠。
因为承认自己的弱小,犹太人才既谦逊又进取,成为世界上群星璀璨的民族。承认自己的弱小是犹太人杰出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