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变好一点点:通往幸福的五个阶梯
22418700000021

第21章 自我:我们需要爱和归属感,我们也愿意付出爱(15)

花心比专心痛苦

朋友发给我看她3个月大宝宝的照片,她说“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张照片”。好恬美,安详,我也喜欢,仿佛世界一下子纯粹、宁静。朋友回我:婴儿就是这样,做什么都一心一意,睡觉也如此。过去,专心,多用于求学,做事业。其实专心是一种幸福的能力。烦恼来自于繁杂,多虑,专心是福。

佛陀曾经训示:让你看到的只剩下目之所见,听到的只剩下耳之所闻。将先入为主的想法束之高阁,带着初心,迎接当下,清心,专意。这才是完全的开放,把心当作一朵莲花专注于此,惊喜于掌心的甘露,也自在于脚下的静水。

能和世人一同活在当下,如雪,那是一种天赋,令人羡慕的天赋。身在心在,全神贯注于这一刻,心无旁骛,然后达成幸福。幸福的路,只有一条。幸福不是“有没有”,而是“能不能”。

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用左拳连续敲打左腿,同时用右掌在右腿上划圈;五次之后,马上调换,左手改用掌在左腿上划圈,同时右手改用拳,不停敲右腿;五次之后,再调换,如此反复……其结果,99%的人在第四轮后出了差错。

可见,我们天性如熟睡的婴儿,是倾向纯然专一的。

只是后来太多的要求,纷扰,灰尘,我们“被”逼浮躁、复杂与贪心。花心比专心痛苦。

专心是一种禅。在禅定的修习过程当中,会受到许多的影响,比如外界诸多的冷热声叫,因此佛书《安般守意经》《念住经》中就有特别的训练之法,通过对注意力的不断训练,让人逐渐进入禅的境界。美国科技专栏作家麦克·埃尔甘指出,“网络时代害得我们越来越分心!”可谓一语道破。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让我们的心成了漏底的筐,永远填不满。疲倦,繁忙,而不快乐。

心理学家建议,不妨养成每天看小东西的习惯,称之为“凝视法”。排除杂念,凝神静气于一点,随着凝视,意识会逐渐缩小到狭窄的范围内,使精神纯一而高昂,那是一种高潮般的幸福。比如,身边随意挑选一支钢笔或橡皮等,端详,一旦看到厌烦,马上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回想刚才见过的东西,多一些细节的回放……你会渐渐喜欢那些小小的东西。

幸福就是从小小的专注的喜欢开始的。

喜欢

0被1追求到山穷水尽的地步,0仍然不喜欢1。绝望的0忍不住求饶,问1:“你到底喜欢我哪一点,我改哪一点,还不行?”原来,不喜欢,也是罪,是沉重的包袱,却也无可奈何!邻居2岁的男生都督,他妈妈为他聘过7个保姆,没有一个他喜欢的,一看见保姆,就死命地哭,其母只好一个个好生安慰,收拾,辞退。本以为请老妈子型的,有育儿经验,第8个,换了年轻美貌的,都督一下子就眉开眼笑,也不抗议性地尿裤子了。

都督妈妈感叹,孩子也以貌取人,你还真的要承认,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管你有多么爱自己家的老一辈,不管你多么地尊老。同事翠西小姐一到办公室,背包一扔,上下洋溢着极度生气。我见义勇为,关心问她:“怎么了?”她屈辱地说,“被民工看了一眼!”我笑了,她最讨厌“土男人”,虽然她也承认,从她父亲之上祖宗18代都是农民。可是不喜欢,也没有办法啊!

作家宁财神特地写了个博文,叫“找骂帖”不小心点开一个帖子,一阵恶心。现在决定重申一下我的观点:漂亮的人才有资格公开宣布自己是gay(比如张国荣和米勒),那种人怎么玩都不让人觉得恶心。丑人就老实点,偷偷摸摸地玩吧,别闹!要知道,你并不是上帝的宠儿,没资格搞特殊……

大概如此。他的“不喜欢”到了不标榜不宣示不昭告天下就要有一头栽地的境地。

“不喜欢”,是那么地堵人心啊!

有人莫名其妙不喜欢魔羯座男生。有人不喜欢有酒窝的男人。有人不喜欢姚明的身高与声音。韩寒不喜欢不漂亮的女生发嗲。罗西不喜欢留长发或者长指甲的男人,抱歉,韩寒好像是留长发,不过,没有达到可以扎马辫的地步!

“不喜欢”是本能,是一种情绪,也关乎个人喜好、趣味、品位。但是,不喜欢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的态度,否则会影响到自己的胸襟,所以,要小心你的“不喜欢”。

而“喜欢”,可以更绚烂,是硬道理。冯晓刚电影的票房号召力,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舞台的独到地位。他的成功,意味着无数人喜欢他。这就是喜欢的力量,如果你非要拼搏做个成功的人,在当代,还不如先做个讨人喜欢的人。

这是拼人气的年代。

虽然“喜欢”比“不喜欢”积极、更倾向善,但是“喜欢”一样是很个人主义的,所以不是真理。甚至,我有一条极端的想法,谁喜欢我谁就是(“我的”)好人。比如冯晓刚不喜欢男人戴戒指,喜欢有大树冠的南方的树,喜欢港台腔调的女人,不喜欢港台腔调的男人……肯定就有人站出来骂他“有没有搞错,凭什么不喜欢戴戒指的男人?”所以,你有自己的喜欢,但是也要尊重别人的喜欢,不要用自己的个人口味去判断别人的喜欢是对还是错,是高等还是低级……这应该就是“喜欢”的游戏规则甚至修为。

“不喜欢”就更不理性了。

喜欢是容易的,不喜欢也是。喜欢一个人、一种状态,也许很真,但都不是修养,真正的涵养是,你可以超然于这一切的喜好。可是有几个人可以做到?除非圣者。

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人生几乎是这样。

所以人可以简单分为两种: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那么,如果做不了圣人,就尽量做个习惯去“喜欢”的人;少一些“不喜欢”,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宽大。佛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如果把周围的人看作天使,你将始终生活在天堂里;如果把周围的人看作魔鬼,你将始终生活在地狱里。

冠军的申诉

马来西亚一位“狮子王”,一次带他的子弟到香港参加全球华人舞狮比赛,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有裁判认为他们表演中有“一小跌”,最后总分是9.01,虽然不影响他们赢得冠军,但是这位着名教头没有收起奖杯就走,而是认真地向组委会提出申诉,认为裁判误判,组委会认真地进行一番研究,纠正了原来的判罚,把他们的总分改为9.04。我很敬佩这位“狮子王”,他说,冠军是一种荣誉,很好;但是,“我要的是力求完美与公平,上诉是善意的,而且是因为我尊重他们,这包括他们纠正错误的勇气!”

一般情况下,我们如果得了冠军,就觉得万事大吉,目的达到了,其他的就不重要了。但是这位教练不这么认为,在他心目中,利益是重要的,是非更要分明。这个时代,谈利益的人多了,论是非的人少了。当然,在这一事件中,香港组委会的表现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他们没有以评委自居,而是认真对待自己的错判,这是对参赛者的尊重,其实也是对是非的尊重,一个会对自己“错误”认真对待的人,他的心胸应该是宽广的。

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似乎缺乏一个自觉:那就是“道歉”意识。害怕犯错,认为犯错是可耻的,不得人心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任期间,应该说政绩斐然,但是,他几乎每天都在道歉,先是向美国人民、后来细化到太太希拉里、女儿切尔西,还有中国人民……朋友从美国留学归来,他深有感触地认为,在欧美,学风中最值得我们惊叹的是“讨论课”,大家踊跃发言,而国人往往怕说错,而选择明哲保身。他的一位美国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你知道吗?在我们这里有两种学生值得骄傲:答对者与答错者。”有这样的心胸,答错又有什么可怕?他说,教室是理所当然犯错的地方!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从小建立健康的是非观念,敢于面对自己的和别人的错误,因为错误是不可怕的,我们容许你犯错,是因为我们不允许是非不分!

令王小丫感动的错误答案

在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现场,面对王小丫准备作答的是一位年轻的大学生,他的第一个“家庭梦想”,是想为希望工程捐一批图书。三个考题顺利通过了,第一个梦想实现了。王小丫松了一口气。按常规,一般来参加这项活动的人,第二个“家庭梦想”马上就要给自己家人。但这位男生不是这样,他要给“西北防护林”赢得一百棵树苗。王小丫突然停止了各种手势,这个温暖、善解人意的主持人,眼睛里刹那间全是水,我明白,这叫感动。又要面对三个考题,头两个顺利过了,第三题有点难,那男生求助现场观众,因为他“相信大家”,结果也通过了。

想象那100棵的树,站成一排,一定很直,很美,而第101棵树,一定是这个微笑如春的大学生。

第三个“家庭梦想”,这位男大学生是想给母亲赢得一架照相机。同样需要答对三个问题,但第一题就让这个男孩犯难了,题目是:海豚常会成群跟随在远洋轮船的后面,这是因为什么?选择答案有四种,那位男生犹豫片刻,摇摇头,然后说他就胡猜一个,反正都可能是错,干脆就选个“自己喜欢的答案”,便选了“海豚是想跟船员嬉戏”这一条。王小丫的表情由惋惜转为欣慰,她说,“你回答错了,但我要谢谢你这个很有人情味的选择。”人生中有一些问题,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有时,你选择喜欢的,比选择对的,更可爱。

这个冬夜,我看到电视里这一幕,心里很暖。一个善良而有情趣的男孩,他小小的善感动着我,以及美好的“主考官”王小丫。那男生不会因此上任何光荣榜,甚至我没记住他的名字,但在很多人的内心,已被那张充满阳光的脸照耀过,我要感谢他给我一份纯净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