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前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态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新时期,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心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功利实惠的心态
这种求职心态在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中非常普遍。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现实生活感受的直观性以及对感性满足的强烈要求,使得当代大学生在进行利益权衡时,较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他们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的愿望,同时也有获取高收入、高福利、高待遇的要求。在择业目标上,他们优先考虑的是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和经济收入较高的地区、单位和职业,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颇受青睐,内地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备受冷落。前几年北京市某高校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36.6%)、能否实现个人价值(27.9%)、权利和社会地位(23.4%)、其他(12.1%)。一项对上海重点学校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发现,73%的毕业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新三到”(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在职业选择上,他们最愿意从事的职业依次为:企业中的经营、管理工作、金融保险业,而教育科研类的职业失去了往日神圣的光环,希望以此为职业的比率明显偏低。这些都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以个人需求为中心、以实用为标尺的择业心态。
(二)自主择业的心态
市场经济不仅使物质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也使人力资源的配置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高等院校供给的人才,而是根据社会组织自身的客观需要向社会吸收人才。在这样一种宏观体制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安稳守成的择业观,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挑战性的、自我创新的自主择业观。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所以,他们一方面为了增强就业的竞争力不断以各种知识充实自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化程度;另一方面,他们敢于、勇于竞争,打破固有的专业对口的就业模式,多方面地寻找机遇。特别是一些政策开放的地区,许多大学生勇于面对竞争的市场,离开自己的专业优势,冒险挑战其他高校毕业生的优势职业目标。
(三)自我实现的心态
虽然大学生在择业时特别重视工资、福利待遇的高低,但他们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而是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在注重发展个人才能的同时,他们又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使当代大学生对自身所处环境现状的改变,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欲望。以往那种靠门第、走后门、死守“铁饭碗”的心态已让位于哪里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就向哪里转移的竞争取向,从而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要求改变现状,获得自我价值的极大勇气。尤其是随着中国“独生子女”一代青年开始逐步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观念基本成型。当然,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既不完全以绝对自我导向来确定自我价值,也不是以完全为社会作贡献来考虑自我的价值取向,而是选择一种符合自己兴趣的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方式。
(四)消极依赖的心态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勇于面对竞争,寻找机遇,开创着属于自己的事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老师和家长身上,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依赖心理,仍然希望国家、学校统分统配。与此同时,这些存在依赖心理的毕业生,一方面希望找到称心如意的单位,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于是便出现家长、朋友四处寻求单位,而他们自己对此却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寄希望于拉关系,走后门,结果往往耽误就业时机。
(五)无助无奈的心态
这种心态主要是指大学生中一部分有着远大追求、喜欢竞争、职业期望值较高,但又由于目前政策的限制和社会背景空白无助,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无可奈何,只能服从安排或屈就不满意的工作单位的心态。这种心态主要来自一些老少边远地区、农村、山区的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他们已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活情绪,相当一部分人不愿回到文化生活条件较差的生源地,但又苦于必须服从回家乡工作的政策限制,因此显得很无奈,只能听之任之。
(第二节)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
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不仅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适应职业及环境,大学生应通过了解择业心态,掌握其基本的特征与规律,分析与提示择业心态的成因,进行客观正确的心理调适,对照自己,提高自身心理素养,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一、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较高,使得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大学结束的日近而日益彰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业之道。
(一)正确认识并评价自我
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的特征和地域范围。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讲座、社会实习实践等各种方式,了解就业形势,使自己对整个经济状况、就业行情有清晰的了解,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二)大学生应主动弥补自身不足
大学生在自我反思之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尽快弥补自身的不足。比如到专业教师成立的就业咨询办公室咨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去就业心理咨询室,就自己的疑惑向老师寻求解答。或者访问学校的就业网站上开设的就业板块,对大学生求职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加以处理和解决。这样通过主动弥补心理和知识上的不足,逐步完善自我认识。
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习实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大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会造成他们不清楚自身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之间还有哪些差距,在校园内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培养自己。
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
高校应通过就业课程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联手,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社会实践平台,积极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使他们对国情、民情、社情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他们自主认知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学生根据客观形势改变就业观念
(一)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新鲜元素,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承受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
大学生应从低年级开始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树立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就业意识,广开渠道,全面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如通过模拟招聘大赛、简历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发展月等提升大学生的相关能力。同时,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社团,大学生就业社团,大学生创业社团等相关社团组织,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各种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在求职过程中如何面对失败,稳妥处理失败对心理造成的阴影成为高校就业教育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培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对就业的暂时失败拥有良好的心理预期,可使自己不至于对自身各方面能力过分否定,从而更冷静更客观的看待自身优势与劣势,从容应对就业压力,抛却心理的恐慌和烦躁。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另外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冲破传统的就业观念,从基层锻炼自己,放宽就业条件,同时能缓解一定的就业心理压力。一些大学生去应聘扬州一家名为“帝豪”的大浴场,找到一份这样的工作,褒贬不一,但是大部分人持支持态度。既然工作没有贵贱之分,那么当搓背工何止仅搓去污垢,也能“搓”去“低人一等”的世俗偏见,何况在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找到一份工作,自食其力,无可非议。
打好工作基础,迈好人生起步,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无论是专科生还是本科生,只要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并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就会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大学生擦皮鞋擦出了连锁店,养猪养出了“猪状元”,养鸡养出了亿元户,这类例子已不在少数。再说,年轻人吃点苦,受点累,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增加一点人生阅历,对于未来的更好发展,也并非什么坏事。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好转变观念
大学生心理状态越来越复杂,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的只是学习、工作,出现心理状态多元化,对生活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越来越关注。所以,大学生应该自学心理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自己的内心沟通,才能真正解决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压力,让自己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正确设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步步为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科学地将人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针对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学毕业生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形式学习一般知识,以缓解自己的负性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个体心理咨询,由专业心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指导。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在心理健康机构提供的心理学的帮助下,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己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
(四)高校建宣泄室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另辟蹊径
2009年3月,山西财税专科学校该校计划投资200万元建“情绪宣泄室”,以缓解大学生就业、感情等压力。2008年10月起,山西财税专科学校已投入40万元建立了“发泄室”和“沙盘室”,并正式投入使用,同学们普遍认为宣泄室的确为他们精神减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为真正系统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许多高校在正陆续投资建立全面的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呐喊室、拳击室等。专业人士认为,引入宣泄室的建设是有科学依据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感情等问题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如不及时疏导,将会成为心理问题。因而,大学生必须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课堂讨论:
谈谈自己就业心理存在哪些问题,并找出适合自己的调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