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西南部,东与甘肃省定西市和陇南市毗邻,南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西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靠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土地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0%、全国领土总面积的4.7‰。甘南藏族自治州辖7县1市,即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舟曲县、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和合作市,总人口640 040人,其中藏族329 278人,占51.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2人。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西接藏区腹地.东连陇右汉地,长期以来一直充当沟通汉藏两地“民族走廊”的角色。历史上,甘南地区因地处西陲,随着中央王朝经营边疆的能力和拓边开疆的主观意志,行政建制废置不定,经常发生变更。
一、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
夏、商、周时期,中国领土划分为九州,关中和陇右属于古雍州地界。当时甘南境内大部分是戎族和羌族的聚居区。后来羌族部落在行政区划上大部分位于雍州地界,只有境内南部的一小部分地域属于以现今四川省为中心的梁州。
春秋战国时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战国末年秦国称霸西陲。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原地区,全力东向,无暇西顾,于是羌族部落获得发展的机会。羌族首领无弋爰剑的子孙分领130个部落,传说现在甘南玛曲一带就是他后裔的领地。秦朝统一中国后,分设40个郡,今甘南东部临潭县的部分地域属于秦朝陇西郡临洮县管辖(县治在今定西市岷县),甘南其余地区是当时被称为“羌中”的羌族游牧区的一部分。
西汉时全国划分为13部州、104郡、1 571县,甘南地区分属于陇西郡和金城郡。东汉凉州刺史治下的陇西郡管辖今甘南夏河、临潭、卓尼三县部分地域。碌曲县、玛曲县和夏河县南部为先零羌、烧当羌的游牧区,迭部、舟曲两县大部分地域是参狼羌的游牧区。
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后,甘南东北部属于曹魏陇右郡;北部是金城郡辖地;舟曲县部分地区先后属于魏、蜀两国的武都郡管理:州内其余地区是羌族的游牧区。
西晋统一全国后,最初将全国划分为19州、173郡、1190县。今夏河县北部属凉州金城郡金城县管辖,今临潭县、卓尼县大部分地区是秦州陇西郡临洮县辖地,舟曲县东部为秦州武都郡辖地。十六国时期,诸国割据纷争,行政区划变易频繁,甘南的行政归属变动不定。
南北朝时,北魏的南秦州武都郡辖今舟曲县,河州洪和郡(郡治在今临潭县新城)和临洮郡先后管辖过今临潭县。∞西魏的河州袍罕郡、临洮郡和岷州同和郡辖有甘南北部和东部地区部分地域,北周武帝时向西拓地设置叠州,今迭部县即属叠州西疆郡,同时设立旭州广恩郡。郡治在今碌曲县东。
三、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南北后郡县废置频繁,甘南最初分属袍罕郡、临洮郡管辖。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撤销郡,改为州、县二级制,甘南的行政机构相应发生了改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又引发了甘南行政建制名称的调整。
唐朝时全国划分为10道(唐玄宗开元年间增至15道),以道统州,以州辖县。实行道、州、县三级制。甘南东北部归属陇右道;东南部属于剑南道;西南部是吐谷浑及当地羌人弥药部的游牧地。唐朝全盛期西北少数民族大多数内附中央政权,唐朝政府在沿边地区设置了10个节度使,并多设军事堡寨。今迭部县境内有合川郡守捉,洮州城内有莫门军,卓尼县扎古录乡迭当什台地有神策军。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设置于甘南的叠州被吐蕃攻占,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洮州又被吐蕃占领,此时甘南全境皆成为吐蕃辖地。
四、宋元明清时期
五代时期甘南的吐蕃因内乱而陷于分裂,大小部落互不统属.形成割据分立局面。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划分全国为15路,分领府、州、县,甘肃属陕西路管辖。宋朝初年,吐蕃唃厮哕政权在青海的西宁崛起,逐渐占领了甘南的绝大部分地区。
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在中央设立总制院(全名为释教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掌管藏区军政事务,下辖藏区各宣慰司、万户府等地方行政机构。洮州(今临潭县)原属巩昌路,后改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府治在河州),舟曲县由“西固蕃汉军民千户所”治理,迭部县属于松潘宣抚司的迭州和潘州辖区。
明朝初年改元朝行省为布政使司,下辖府、州、县。甘南东北部属于陕西都指挥使司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统领,夏河县拉卜楞镇以北属河州卫管辖,舟曲县受岷州卫西固军民千户所辖制。当时甘南藏区大部分地域归卓尼杨土司和小杨土司以及一些藏传佛教寺院的大小僧纲统辖。
清代河州管辖今拉卜楞寺以北、大夏河以西地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置循化理蕃厅,辖区基本包括今夏河县境。临潭县属洮州卫管辖,甘南州其他藏区分别为拉卜楞和卓尼两大政教集团管辖,还有一些小土司和僧纲管辖局部地区。
五、民国年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民国初年,中央政府撤除府、州、厅等行政机构,改为道、县二级制。民国2年(1913年)甘肃省划分为7道行政区,改洮州厅为临潭县,属于兰山道管辖,今舟曲县(时称为西固县)属渭川道管辖。夏河县属于西宁道管辖。1927年在拉卜楞设立夏河设治局,次年在拉卜楞正式设置夏河县。卓尼县于1937年设立设治局,进入“流”(设治局)“土”(此时土司衙门改建为保安司令部)并存的过渡性政权时期。
1949年底,甘南全境解放,临潭县、卓尼县隶属岷县专署管辖,1950年临潭县划入临夏专署。夏河县隶属临夏专署,西固县(今舟曲县)隶属武都专署。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相当于州)成立,州府驻拉卜楞镇,甘肃省人民政府随即调整行政区划,将舟曲县、夏河县、卓尼县和临潭县划人甘南。1955年又在夏河县境内分别建立碌曲县和玛曲县。同时甘南藏族自治区改称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管辖夏河、碌曲、玛曲、舟曲、临潭、卓尼6县。1956年州府驻地由拉卜楞镇迁至合作镇.至此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行政管辖区域基本确定。1962年以卓尼县下迭区为基础增设迭部县,1998年以原来州府驻地合作镇为基础设立合作市,至此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建制为7县1市,行政区划趋于稳定。
综观甘南地区的建制历史。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甘南是以羌族为主的各游牧民族纵马驰骋的广阔游牧区,各诸侯国或者中央王朝只在东部的边缘区域设置了一些管辖范围有限的行政机构,而且时断时续,因战争、诸侯国或者中央王朝的强盛而废置不定。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动乱不靖、诸国林立,西北地区的割据政权为了扩大实力,积极开疆拓边,在甘南地区增设郡县。但是由于西北割据政权的实力有限和盛衰更替急速,所以设置的郡县骤起骤落,大多数不知所终。
隋唐时期国力强大,统治者积极拓边开疆,甘南地区初步纳入正常的行政管理轨道,唐朝在甘南地区广设郡县和羁縻府州。然而到了唐高宗后期,由于青藏高原上吐蕃的崛起,甘南西部地区落入吐蕃之手。“安史之乱”期间,吐蕃进一步攻陷洮州,甘南全境归于吐蕃辖制。宋元明清时期。宋朝逐步从甘青地区吐蕃唃厮哕政权控制下夺回了甘南的一小部分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元朝时四海归一,甘南纳入了宣政院的管理体制中。明清时期中央政权继续向西开拓,明朝以洮州为重点经营地区:清朝中后期以拉卜楞和卓尼两大政教集团为支点,以洮州为根据地,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逐渐向整个甘南地区渗透、扩展。
民国时期甘南地区的近代行政机构已经基本建立.这为后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南的行政建制处于调整、充实的阶段,从地域比较大的行政区域分置数县,使全区行政机构布局趋于合理,所以真正的甘南行政区域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20世纪50年代。从地州一级的行政区域来看,甘南是年轻的,是适应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产生的,它为适应新时代召唤而建立,肩负着实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东部为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区,西部是广袤无垠的平坦草原,南邻一望无际的川西草原,北靠山川险峻、物产富饶的临夏。
一、地形地貌
甘南的地貌特征是在高原面上一系列山脉与宽谷和河湖冲积盆地相间排列,山势一般稍微呈现西北——东南走向,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群山之间都有溪流、河谷,河流之间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平坦草地。最高的迭山主峰海拔4 920米,海拔最低为1172米的舟曲县瓜子沟口。
甘南境内从南到北主要有岷山、西倾山、积石山三条山脉。全部是昆仑山的支脉。岷山山脉由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伸入迭部县,矗立于白龙江南岸,再向东延伸到舟曲县,最后与陇南市的摩天岭相连。西倾山脉由青海进人甘南境内,分为南、北、中三条支脉。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是青海境内巴颜喀拉山余脉,向东南延伸到玛曲县乔科滩。甘南境内除山脉的主峰高耸险峻外,其余地貌都平缓起伏成为无数的丘陵。
二、河流湖泊
甘南境内河流纵横,千溪万川汇流成一江三河,即白龙江、黄河、大夏河和洮河,白龙江属于长江水系,其余都是黄河水系。玛曲、碌曲、夏河、临潭和卓尼县属于黄河流域,迭部、舟曲以及碌曲县郎木寺乡一带属于长江流域。黄河,藏语称“玛曲”,洮河藏语称“碌曲”;大夏河就是古代的“漓水”,后人误称为“大夏河”;白龙江在史书上被称为“桓水”。
湖泊主要有尕海湖和常爷池。尕海湖本名“姜托措干”(意思是高寒湖),位于碌曲县西南尕海乡,是甘南第一大淡水湖。1982年甘肃省将尕海湖划为候鸟自然保护区。
常爷池又叫“冶海”,藏语叫“阿妈周措”。湖附近的池沟村有常爷庙(供奉明朝大将常遇春),所以俗称“常爷池”。池水在大旱之年不减,大涝之秋不溢。当地藏、汉、土族人都认为是一种神奇现象,非常崇拜它,尊之为仙女周茂湖;并赋予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
三、气候特点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容易受北方和西北方向寒流影响,所以不仅气候寒冷,而且阴湿多雨雪。因东西部地势高度相差悬殊(高低相差达3 000多米),使得气候从西到东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气温呈现高寒低温的特点,全州平均气温以玛曲县为最低点.向东北方向逐渐增高。绝大部分地区气候长冬无夏,春秋短促。由于甘南地处低纬度地带,夏季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比较大,降雨量较多。加上地势复杂、气温悬殊、水气充沛的缘故,甘南经常出现雷暴、风沙、旱涝、倒春寒和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危害很大。
四、物产资源
甘南物产资源丰富,草场宽阔,森林广布,矿藏种类众多,水力资源和动植物资源蕴藏量巨大。
全州草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西部。森林是甘南的又一大资源优势,是甘肃省木材蓄积的主要基地之一。从树种资源来看,不仅分布着以云杉、冷杉为主体的大面积天然森林。而且组成森林的树种也极为众多。甘南州境内还有丰富的地下矿藏。已经初步探明的有铁、铜、铅、锌、钨、锡、钴、铋、汞、锑、金、银、煤、砷、硫等共300余处矿点,绝大部分尚未开采。甘南水力资源也极为丰富,由于高寒阴湿,雨量充沛,地面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发展水电和引水灌溉具有广阔的前景。甘南境内,无论是辽阔的草原,还是苍茫的林海,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的还是国内外稀有的动植物,有的已成为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第三节 民族构成
在甘南的历史演化进程中,这里居住着生生不息的各民族居民.既有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也有如狂风暴雨般冲入此地的外来游牧民族,还有一些像和风细雨一样慢慢融入本地居民群体之中的迁移民族。
一、甘南的土著居民和羌族
(一)原始社会的居民
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洮河、白龙江和大夏河流域生息繁衍。他们加工制作的石球、石磨盘、石磨棒等石器和狩猎工具在舟曲县丰迭乡的掌坪、迭部县洛大乡的崔古磨、卓尼县洮砚乡的纳尔、临潭县陈旗乡的吊坪和磨沟崖等遗址中都有发现。从临潭县总寨乡庙台子遗址出土的葫芦状鱼嘴形鱼鳞纹彩陶罐、舟曲县丰迭乡掌坪遗址出土的双耳彩陶壶的制作水平和工艺来看,当时的制陶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1988年6—7月,甘南州文物普查队调查临潭县陈旗乡磨沟崖遗址时,清理出一座被破坏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地穴式房址,房址堆积中出土有孔石刀、石锛、彩陶片、粗陶片等。从出土文物的形制特点推断,该房址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晚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这是甘南州考古发现最早的房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