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责任胜于能力全集
22359800000002

第2章 三思而后言,意味着一种责任(2)

4.别说他人是与非

有一句话叫做“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句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是非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弄不好,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是,要说得有意义则不简单。例如:解决他人烦恼、彼此沟通了解等等,如果只是在制造是非,则自己与他人,常常都会两败俱伤。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是在背后闲言碎语,说他人的是非。说是非者,肯定是是非之人。说是非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在佛学上,佛家将搬弄是非称为“两舌业”,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不仅伤了他人,也伤了自己。因此,还是少说或不说是非为妙。在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修禅定的法师,在定中看到两位出家人在谈话,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护法神走了;又一会儿,妖魔鬼怪来了,围绕着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两位出家人最初在讨论佛法,所以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他们就开始闲话家常,护法神就走了;话家常之后,他们就开始讲某人的是非,于是就引来了妖魔鬼怪。这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讲他人的是非,常常讲是非、论短长,周边围绕的都是妖魔鬼怪。自古以来,关于舌头的成语有搬唇递舌、搬唇弄舌、搬口弄舌、长舌之妇,这些成语皆带有贬义,多用来形容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的人。

说话虽然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权利与责任相伴,也就是说在说话的时候,常常也要负责任。如果我们将说是非视为一种“乐趣”,不想负责任,最后很可能因为搬弄是非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刘丽佳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她闲赋在家,没事时总爱和别的女人聚在一起,说东家长,西家短。也正是因为她的这张嘴,让她吃了官司。

有一天,刘丽佳遇见邻居张巧玲,刚开始,她们只是拉拉家长,闲聊了一会儿,刘丽佳便说起了是非。她提醒张巧玲,其丈夫在外与另一位女人鬼混,并将该女人的手机、座机号码写给了张巧玲。

听完刘丽佳的话,张巧玲十分生气,觉得丈夫对不起自己,于是她负气离家出走,后来,被刘丽佳及其丈夫找回家。张巧玲回家后,仍想不开,有一天,在和丈夫吵架后,她喝农药自杀。幸亏被女儿及丈夫及时发现送到医院,经医生抢救而脱离了危险。住院13天,支付医疗费5000多元。出院后,张巧玲和丈夫进行了积极的沟通,得知这一切都源于刘丽佳的胡言乱语时,张巧玲及其丈夫准备维护自己的权益,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法院审理后认为,刘丽佳在张巧玲面前搬弄是非使张巧玲精神受到刺激,是导致张巧玲自杀的重要因素,因此,刘丽佳在本案中有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刘丽佳赔偿张巧玲医疗、误工、护理、住院伙食补助、营养等费用2894元,并承担诉讼费174元。因搬弄是非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就是刘丽佳对自己的胡言乱语所付出的代价。俗话说:“祸从口出”,因说话不慎往往就会招来祸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灾难都是由舌头造成的,再也没有一样东西比舌头更惹祸的,天底下最坏的东西就是舌头。因此,做人必须要管好自己的嘴,稍有不慎就犯下“两舌口业”。祸事比不过自己放纵自己,恶毒比不过说人是非。现如今,在生活中像刘丽佳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喜欢揭人短处、侵扰他人私生活。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人家庭的和谐幸福,也违反了社会道德,造成一定后果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刘丽佳的故事给说是非的人敲响了警钟,告诉人们,做人要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在背后议论人,不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否则,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将好说是非,搬弄是非之人视为小人,这种人难以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也难以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要知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随随便便说人家的短处,或揭发别人的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表示你为人的卑鄙。首先你要明白,你所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私非你所详悉的。你若冒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就会颠倒是非,混乱黑白。说了就收不回来,当事后你完全明白了真相时,也无法更正了。

因此,每一个人都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说他人的是非。即使有人毁谤你,离间你与他人的关系,你也要三思,不要采取过激的反击行为。是非止于智者,世间真理自然有公平的言论。

5.话说三分留余地

在谈话时,即使是我们绝对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绝对的话语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从而会对你的话挑刺。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刺的借口,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点。同时,如果我们不把话说得绝对,我们还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对方周旋。

众所周知,吃饭吃个半饱才有助于身体健康,饮酒饮到微醺才能体会到饮酒的快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儿空间。留有余地,才会有事后回旋的空间。这如同在战场上一样,留有余地就可进可退,无论在何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说话也同样如此,如果你不懂得给自己留点儿余地,而是把话说得很满,这对你并没有什么好处。

例如,某项工作的难度很大,上司将此事交给你去办,并问你:“有没有问题?”你不假思索地拍着胸脯,高昂着头回答说:“肯定没问题,就请你放心吧,三天肯定搞定。”然而,过了三天,上司并没有见到他想要的结果,肯定会去问你进度如何,这时你如果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那么,事后虽然上司给你延长了完成任务的时间,但他内心一定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认为你言而无信,不值得信赖。这就是把话说得太满而让自己变得窘迫的例子。其实,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杯子里注满了水,如果再往里面添水肯定会爆炸。当然,也有人虽然把话说得很满,但是最终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能预料到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所以说,说话留有余地,是一种对自己言行负责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是一个足够细心的人,你就会发现,很多成功人士在回答他人的询问时,都非常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大概、尽量、也许、考虑、研究、评估、征询各方意见等,很显然,这些字眼都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但能给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会很尴尬的。

对于这一点,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在约束我自己言行的时候,我曾经有一张列着言行约束的检查表。当初那张表上只列着十二项美德,后来,有一位朋友告诉我,我有些骄傲,说这种骄傲经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我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到这位友人给我这难得的忠告,我立刻意识并想到这样会足以影响我的发展前途。随后我在表上特别注意地列出‘虚心’一项,专门注意。我所说的话,一定竭力避免说一些直接接触或伤害别人情感的话,我自己禁止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如‘当然’、‘一定’等,而用‘也许’、‘我想’来代替……说话和事业的关系,是成功与失败的关系。你如果出言不慎,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取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帮助、别人的支持、别人的赞赏。”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无论什么时候,说话都要留有余地,都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为自己的言语负责。在工作当中,你更应该注意别把话说得太满,当然,上级交办的事首先应接受,但你不要打包票,说什么“保证没问题”的话,而是要有技巧性地说些“应该没问题,我会全力以赴”之类的话。这是为了给自己做不到时留的后路,而这样说其实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使事情没有做好,也不会责怪于你。

说话留有余地,首先要求在说话时不要太绝对。在说话时,如果我们连自己都还没有彻底弄清楚的事情,或者只是代表个人看法,就不要用那些表示绝对的字眼,那样会因为你的绝对化而引起他人的怀疑,甚至引起他人的反感。有一次,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闲聊时谈起了道德与法制的关系。甲说:“这个问题只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而乙接着说:“在这个社会,必须讲法制,用不着讲道德。”乙认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人心叵测,讲道德对有些人是没有用的,因此必须用法制来解决问题。但是他的话过于绝对,引起甲的不满,甲立即反驳他:“社会不讲道理是不行的。”于是,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将乙驳得哑口无言。因此,在谈话时,即使是我们绝对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绝对的话语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从而会对你的话挑刺。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刺的借口,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点。同时,如果我们不把话说得绝对,我们还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对方周旋。

说话留有余地,也要注意前后保持一致。在和他人讲话时,注意前后不要出现矛盾,保持前后一致。前后矛盾是说话的大忌,矛盾的地方常常也是最易受到他人攻击的地方,而且常常是非常有力的攻击,可以使我们哑口无言。

例如,办公室的冯某想知道同事贾某与主任的关系,就问贾某说:“你去过主任家吗?”贾某当然不想让冯某知道这种事情,就说:“没有。”冯某又说:“最近主任又买了一套家具。”贾某说:“那是万山牌的,颜色也比较好。”这时,冯某反问道:“你既然没有去过主任家,那你怎么能知道得这么清楚呢?”贾某知道自己说漏了嘴,红着脸不知该如何回答。由此可见,把话说得太满,就等于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结果自己只会吃亏。因此,我们一定要谨记:说话要留有可供周旋的余地,不要说得太满,要收放自如,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平衡。

6.直言直语易伤人

在说话的时候委婉一些,这样才使人容易接受,也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在我国传统的修辞方法中,就有一种“婉约”手法。例如,求人办事说得委婉一点儿,含蓄一点儿,使对方领悟到那层意思,可以给双方更多的考虑空间,也容易让人接受。

在与人打交道时,有的人说话比较直接,是什么就说什么,从不知道拐一个弯,结果说出来的话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有时他的本意虽然是好的,但是由于说得太突然、太直接了,而难以达到目的,误人误己。

“直言直语”本来是人性中一种很可爱、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质,因为也唯有这种直言直语的人,才能让是非得以分明,让美和丑得以分明,让人的优缺点得以分明。但在人际交往中,这种看似不说谎的“直言直语”却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

如果你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不管什么场合,也不管对象是谁,不考虑说话会引起什么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你就会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说话伤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其后果是既对自己不负责任也对别人不负责任,结果是首先伤了自己。

北宋时期的寇准,是老百姓所尊敬的一位好官、高官。处理国家大事,他游刃有余;但是与性格不合、政见不同的官员相处,他却吃尽了说话过于直爽的苦头。最典型的是对待副参知政事丁谓。

丁谓任中书官职时,对寇准非常恭谨。一次会餐,不小心寇准的胡子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不但不领情,还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这让丁谓很难为情,并由此而记恨寇准。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爽的讽刺挖苦。自此,丁谓处处诋毁寇准,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寇准,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连皇帝也不再重用寇准,寇准政治生涯也随之结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

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口,说话太直。说话太直接容易伤人,这就意味着,在说话的时候要委婉一些,这样才使人容易接受,也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在我国传统的修辞方法中,就有一种“婉约”手法。例如,求人办事说得委婉一点儿,含蓄一点儿,使对方领悟到那层意思,可以给双方更多的考虑空间,也容易让人接受。

提起《水浒传》,人们便会想起那心直口快的“直炮筒”鲁智深,不过,只要你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即使是最直率的鲁智深,有时也离不开委婉,说话也有含蓄的时候。在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发为僧。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法师:“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沾酒,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犹豫深思)

法师高声催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鲁智深:“知道了。”

对于法师的前两个要求——不近女色不饮酒,鲁智深可以办到,但对于具有正义感的鲁智深来说,不惩杀世间的恶人,实在难办,而此时鲁智深若回答“不能”,法师肯定不许其剃发为僧,这样他就无处藏身了。因此,他干脆来个灵活应付,回答“知道了”,暗示“不能持”,既可在法师面前过关,又不违背自己的本意,正可谓两全其美。

从鲁智深和法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即使是性格非常直率的鲁智深,也有委婉的时候。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更要明白说话不能太直接的道理。再说,无论是谁,在人际交往之中都有不便直言之事,这时,说话时不妨委婉含蓄一些,可以利用同义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要善于给人指出一个较大的范围或方向,让人家根据提示去自悟其意,寻求答案。我们应该知道,戒除太过直接的说话方式,适当讲究委婉含蓄的说话艺术,会使个人魅力无穷。当然,这一条“委婉含蓄”策略,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话题不要飘来飘去,东扯西扯不得要领。即使是再含蓄的话也必须是与“主题”相关的。如果人们无法了解你所说的究竟是什么,那使用这个策略便没有了意义。

第二,在关键问题上不可搪塞、打马虎眼、说不出重点。比如谈报酬,这个数目既不应是具体的,也不能太隐晦,让人摸不清底细。而应该估测对方的理解能力,进而达到一种双方之间的默契,这样才有利于双方的配合。如果所求不明,在关键问题上模棱两可,就激不起他人的热忱。

第三,不要故弄玄虚。朝别人挤眉弄眼,频送秋波,可能使对方摸不着头脑,那你的话就“含蓄”过头了。“委婉含蓄”就是潜移默化,暗度陈仓,让对方在不知不觉间悟到主旨,听从你的劝说。要让你说的话,好像是抛到对方身上去的一把铁砂一样,重量不算小,但却分散,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