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释义
瑜伽,原为梵文yoga的中文音译,本意是“合一”、“连接”“结合”、“与宇宙和至尊联系在一起”,类似于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
瑜伽(yoga)一词,来自词根“尤之”,意思是“连接、使有密切的关系联系”,后引申为“统一”、“归一”,特别是“拓展灵性的方法”等含义。有趣的是,在英文中有一个发音相近的词“牛轭、纽带、联结”,其拉丁文字源也是“连合”、“结合”之意。
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相连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性方法,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大约在公元4世纪,瑜伽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人中国。中文“瑜伽”一词早在唐代就出现,是”音译,在唐以前意译成“相应”。
传统意义上的瑜伽是一种针对内心灵魂的修持术,而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现代人更多地把瑜伽当成一种健身的手段。传统瑜伽的意义是灵魂层面的,它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练习瑜伽,解决内心的冲突,发挥自身的潜力,并通过灵魂的修炼超越肉体,从而达到“小我”(个体自我)与“大我自然、宇宙、宇宙创造者)的结合。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瑜伽的身体练习层面也更注重实用,如健康养生、美容减肥等,而注重心灵的瑜伽修炼也走出深奥和苦修,成了现代人修身养性的“心灵鸡汤”。因此,瑜伽的含义就是和谐,即廉洁、结合、归依、同一,与宇宙和至尊神联系在一起。
最早的瑜伽
古老的苦行实践:5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已经有瑜伽修行者在活动。据说一群修行者,曾静坐在印度喜马拉雅山麓地带的原始森林中,思索人类的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在冥想中他们明白,只有回到真实的自我,才会获得永恒的安乐。
他们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患病时能够不经过任何治疗自然痊愈,于是模仿各种动物的姿势,将这些方法运用于人体,这就是瑜伽体位法的源头。此外,他们发现能控制呼吸,就能控制生命,于是瑜伽的呼吸法也随之产生。同时他们解析精神如何左右健康,探索出控制心理的手段,追求使身体、心灵和自然和谐统一的方法,这便是瑜伽静坐冥想法的缘起。
从那时起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可视为瑜伽的原始阶段。此时的瑜伽,主要是以静坐、冥想的形式出现。20世纪初,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一行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的黏土印章,上有希瓦神像,另有修行者打坐和冥想等形象,这是瑜伽存在的最早痕迹,表明早在5000年以前的印度史前文明时期,当地土著居民就已有瑜伽的修持实践。
按照外士纳瓦的观点,瑜伽的历史应该更悠久。世界各地,尤其是印度,有许多崇拜维施努的古老神庙,年代都很久远,有的可能达上万年。吴哥窟就是一个例子,它真正存在的年代可能比人们现在的推测要古老得多。里面有许多维施努的塑像,以及奎师那和祂的母亲、搅拌乳海雕塑等。
瑜伽产生的猜想
对于瑜伽产生的原因与过程,有多种猜测,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认为,瑜伽是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谷里的巫师们创造的,是巫师们追求神通与行巫时所采用的法术。巫师
是早期人类文明中的智者,在当时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法力与神通,而他们又是靠一套心理与生理的锻炼取得了这些超常的能力。后来,这种主要通过静坐与冥想的锻炼方法又被普通人和隐修者用来修身求神,瑜伽由此逐步发展起来。另一种说法是,瑜伽来自石器时代的萨满教。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现代的印度教文化和新石器时代移民的梅赫尔格尔文化(遗址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有相似之处。此外,早期的瑜伽和古代的萨满教教义也相近,基本上都是探索对人类环境的超越。
从此,接受现实的瑜伽练习者不再渴求从现实中解脱,而更强调接受现实。在修行上经历了重冥想到重体位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早期,重视女神崇拜的密教坦多罗瑜伽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哈他瑜伽。因此,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传统的瑜伽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流派,开始更广泛地向全世界传播。瑜伽的中心也由过去的重冥想和精神修炼转向重身体的练习。
瑜伽的发展
据现代考古发现的资料,确证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河文明时期,当地土著居民就有瑜伽修持的实践。雅利安人进人印度后,结合西北印度土著文化形成婆罗门教,同时把瑜伽作为重要的修持方法,使瑜伽增添了哲学的、宗教的色彩。但此时的瑜伽理论和修持方法还比较原始,处于发展成长过程中。瑜伽的理论体系是靠韦达经典与印度各宗教、各哲学门派的共同充实与完善并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的。
瑜伽悠久的历史阶段
对于瑜伽发展的历史阶段,一般根据瑜伽主要经典的出现及瑜伽体系的建立情况,分为六个时期。
约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前15世纪,这是瑜伽原始发展、文字记载较少的时期,瑜伽以静坐、冥想及苦行的新形式出现。公元前15世纪,在婆罗门教经典《韦达》中提出了瑜伽的概念,是瑜伽有系统的记载的开始。公元前8世纪,在《奥义书》中,瑜伽是指一种可以彻底摆脱痛苦的具体的修行方法。
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2世纪,出现了瑜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本经典著作:《博伽梵歌》和《瑜伽经》。公元5世纪,《博伽梵歌》的出现完成了瑜伽行法与韦丹塔哲学的合一,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并行不悖。约公元2世纪,印度圣者帕谭佳里创作了《瑜伽经》,阐述古典瑜伽的理论,意在传播瑜伽的智慧精髓。这是第一本系统阐述瑜伽的专着。后经典时期,对现代瑜伽影响深厚的密教瑜伽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哈他瑜伽。《瑜伽奥义书》是此时的重要著作,共有21部。后经典瑜伽不再渴求摆脱我们所身处的物质世界,而是强调捕捉现在的时刻,接受现实。
近现代的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传统的瑜伽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19世纪的罗摩克里希那创立了现代瑜伽,被称为“现代瑜伽之父”。他认为各种宗教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形式、名称和选择的道路不同。
在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众多的著名人物,如佛陀等。公元前6世纪左右兴起的佛教尤其注重瑜伽。佛祖释迦牟尼早在出家前就曾于数论派大师处习练瑜伽。传说他结跏跌坐人定,进人禅定的最高境界,最终悟道成佛。
公元前8世纪时的商羯罗是印度教复兴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是印度中世纪韦丹塔哲学的集大成者,曾为《瑜伽论》作注。
希瓦神的舞姿与瑜伽
根据印度教传说,瑜伽的创造者是希瓦神。希瓦创造了所有的姿势,把它们教给第一上徒巴瓦蒂。据说原来有840万不同的姿势,代表了840万个化身。希瓦是舞蹈之王,他所跳的舞蹈称为坦达瓦舞。象征着希瓦的荣耀和宇宙的永恒运动。据说帕谭佳里就是在看到希瓦神的舞姿后而撰写了《瑜伽经》。
关于瑜伽姿势的形成,更为可靠的说法是远古的瑜伽行者们模仿各种动物的姿态和呼吸演变而成的。
瑜伽记载的开始
关于瑜伽的有系统的记载,始于公元前1500年出现的《韦达经》,到公元前800年前后,《奥义书》中更加精确地记载了瑜伽。这一时期是瑜伽的基本观念形成期。
《韦达经》是印度史上典籍的汇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人侵人印度河流域后,完成了韦达经中的《梨倶韦达》的创作。韦达本义为知识,意译为“明论”或“知论”。《韦达经》是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根本经典,它是一部颂扬神的诗集,其中有最古老的瑜伽教导记载。所以,它的智慧被称为“韦达瑜伽”或“前经典瑜伽”。韦达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韦达经》包括了《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经书》等;狭义的《韦达经》即指韦达本集四部,即《梨倶韦达》(赞颂)、《挲摩韦达》(歌咏)、《夜柔韦达》(祭祀)和《阿闳婆韦达》(禳灾),通常被称为“四韦达典”。
瑜伽哲学是与宇宙和谐共处的一种艺术与科学。《奥义书》也称《韦丹塔》,主要阐述的“梵我相连”的思想,可以说是瑜伽哲学的形成根基。“梵”的原意是“微小的灵魂”。为了能够表述“梵”这种世界的本源和最真实的存在,《奥义书》中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比喻对“梵”进行了描述。《奥义书》基于《韦达》,但对它的内容做了进一步阐述。《奥义书》教导被认为是“前经典瑜伽”时期的开始。
《奥义书》最早产生于公元前800年左右,是古印度哲学的精华,也是韦达经的组成部分。《奥义书》,原意为“近坐”,意为“师徒对坐传授知识”,并引申为“秘密教义”。现存的《奥义书》共200多种,但按印度传统,则为108种,其中大部分是后人所作,而最古老又重要的《奥义书》,一般认为只有13种。《奥义书》是韦达经中哲学思辨色彩最丰富的著作,它不是宗教性的经典,没有教条也没有教理学说。其所包含的根本真理一“梵我相连”,既非来自外界的感官的觉知,也不是靠思维所得,而是古圣先贤通过瑜伽的灵性修持,直接从直觉本源的内在而得到的。
《奥义书》中还有一个概念就是灵魂,即“我”或者“神我”,其具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个体灵魂,另一方面是万物内在的神秘力量以及宇宙统一的原理。灵魂出于我心中,小于米粒或芥子,小而无内。灵魂,大于天、大于地、大于空、大于万有世界,大而无处,就是宇宙间的一切。它不可思议,超概念、离言说相、不可认知。
综上所述,“梵”此有、彼有,有形、无形,“梵”具有的二相性。